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蘇楓
這本《唐詩三百年》在解詩方面深入淺出,既涉及了許多學術層面的專業知識,又平實風趣。能否談談這本書寫作的緣起?
這本書其實并非出于一個宏大的寫作計劃,只是從偶然的單篇文章開始的。2019年初退休后,一些學生就說讓我寫一些關于唐詩的短文章。
一開始寫的時候并沒有按照年代給詩人排序,后來成書的時候才發現把作家的年代排下來,可以看出唐詩三百年走過的歷程。其實這也跟我研究詩詞一向的思想有關:對任何一篇詩詞或者一個詩人的評價,都不能脫離所在的時代背景。因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個人情感的抒發跟時代有著密切的聯系。
唐詩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對當下的文學創作有何啟示?
兩個方面。從社會來看,如果一個社會是開放的,它的文藝作品、文藝思想、對現實的批判和感受往往是放得開、寫得深的,而唐代就是這么一個時代。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唐代是最開放的社會,而且神奇的是,唐代的現實選擇是—越艱難的時候越開放,像安史之亂時期,經濟大破壞,人民生活非常痛苦,但是當時的社會能夠接受各種不同的文化,相當開放。從藝術技巧來看,唐代剛好接受了近體詩的寫法,既注重語言的韻,也注意平仄的安排,也就是音節的對立統一。這也是詩歌發展到非常成熟的時候才會出現,開放的社會疊加藝術本身的突破,造就了唐詩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地位,再也沒有第二個李白、杜甫了。
要從個人視角去看時代,而不是為了寫時代而創作。當你從個人視角出發,也不用擔心有沒有呈現時代,因為一個人的遭遇、情感、感受都是無法脫離時代的,所以寫出來的作品自然能表現出時代的精神。到底什么是時代精神,說起來就很廣了,不是幾句話能概括的,但是能夠把那個時代人民普遍的愿望、情感表達出來,就是好的詩歌。
我們作為讀者,如何真正讀懂唐詩?可以提出您的建議嗎?
對于兒童,背誦是必要的,先不求甚解,背下來會給他的思想打下一個堅實的基座;小孩子背誦唐詩,也沒有一開始就深刻理解的必要。你先背下來,再慢慢琢磨,這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太早告訴小孩子詩歌背后的意義,給他定了一個框框反而不妥。現在中小學課本中的古代文學作品多了,要求孩子們背誦,這是好事,可以培養對古詩詞的審美和語感。
對于成年人,特別是語文教師,知識面不能太窄,可以從各種維度去理解唐詩。
“熟讀唐詩,理解唐詩,或者懂一點唐詩,也能讓你洗滌靈魂,提升修養,優化氣質,成為具有審美情趣的人。”現在是個視頻時代,讀唐詩的人好像越來越少了。您平時會刷短視頻嗎?看視頻和讀唐詩,這二者沖突嗎?
我偶爾也會看看短視頻,放松一下,沒什么不好的,只要不過度。
確實,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正在面臨一些難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和興奮點,這是必然的,這樣才會進化,所以過去的人對古代詩詞記得比較多,現在的人只記得一部分,這是自然的。語言環境、社會環境都變了,對古代文學的態度也會發生變化。所以不一定要強求,順其自然即可,我們做研究的告訴大家什么是好的,然后感興趣的人自覺去學習就可以了。不過在繼承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優良”二字,傳統文化里也有不少糟粕,不是什么都要繼承。要學會甄別和篩選,哪怕是李白、杜甫,也并非全都是優秀的作品。
回望自己的一生,能否拿出一兩個感悟與現在的年輕人分享?
人生在世,就像生長在山上的草木,總免不了經歷春風夏日、秋雨冬霜。任你是千年松柏,也會從嫩苗幼株,長成粗枝壯葉,又漸次蒼老衰朽。人生的進程,也有少年、壯年、中年和晚年。歷史的潮汐,總是從起到高,又從高下落,濺化為另一種與初潮不同的波紋。
唐代詩人孟浩然,寫過一首《與諸子登峴山》的詩,前兩句是:“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與各位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