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曼,和鵬飛,宋峙潮
(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分公司,天津 300452)
鉆井是油氣開發的主要工程過程,面臨卡、漏、噴等諸多風險,隨著國家油氣勘探開發形勢的發展,各大油田鉆井工程呈現向縱深發展的趨勢[1-4]。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采用科學化、信息化、數字化鉆井是新的方向,以提高鉆井效率為例,從傳統的經驗法鉆井向科學選型鉆頭、科學選擇鉆井參數邁進[5-8]。針對川中東某油田的鉆井提速問題,進行了研究與相關應用。
井身結構:該區塊位于川中東部。以探明須家河油氣為主,完鉆層位雷口坡或須一,垂直井深2 300 m 左右。某129井用時28.25 d 鉆進至井深2 328 m 順利完鉆,平均機械鉆速5.94 m/h,見表1。某131 井用時50.54 d 鉆進至井深2 803 m 順利完鉆,井斜73.89°,位移733.5 m,平均機械鉆速4.20 m/h,見表2。某140 井用時21.62 d 鉆進至井深2 440 m 順利完鉆,平均機械鉆速7.37 m/h,見表3。

表1 某129 井井身結構實際數據表

表2 某131 井井身結構實際數據表

表3 某140 井井身結構實際數據表
(1) 地層夾層多。沙溪廟、涼高山和自流井組地層為泥巖、頁巖砂巖夾層,均質段短,軟硬交錯明顯、鉆頭繃齒嚴重,不利于鉆頭選型和判斷。
(2) 須家河地層可鉆性極差。須家河地層以砂巖泥頁巖為主,砂巖巖性致密,可鉆性差,厚度在450 m~600 m 左右,同時該段油氣顯示活躍,鉆井液密度相對較高,仍是制約本區塊提高鉆速的一個瓶頸,起鉆換鉆頭頻繁。目前還沒有優選出成熟的適合該地層的PDC 鉆頭。
(3) 油氣顯示頻繁。從沙一、涼高山、大安寨、東岳廟到須六、須五、須四、須二都能見油氣顯示。井控風險大,如鉆遇高壓層因頻繁壓井影響時效。
(4) 本區塊上部地層坍塌嚴重,造成機械鉆速較低,起下鉆遇阻嚴重等問題。若同時出現大井眼,鉆井設備能力不足,將導致井下攜砂困難,發生鉆頭憋跳和起下鉆遇阻頻繁,嚴重影響鉆井周期。
(5) 軌跡控制上經驗不夠成熟,四合一鉆具穩定性不高,須家河滑動鉆進效率很低。
為了確定最優鉆井參數,在現場做了如下實驗,首先要選擇可鉆性比較均勻的地層。根據鉆井經驗,分別記錄了某 -24-X4 和某-55-X1 井在沙一段的鉆時,見表4。可以看出沙一段的可鉆性比較均勻,所以選擇某-55-X2 井沙一段地層進行實驗。確定實驗井段:由表4 的鉆時記錄得,實驗可以選擇1 150~1 180 m 和1 180~1 202 m兩個井段。確定實驗參數:在1 150~1 180 m 井段保持鉆壓80 KN不變,轉速的變化區間為30~90 rpm;在1 180~1 202 m 井段保持轉速60 rpm 不變,鉆壓的變化區間為20~120 KN,依次在兩個井段選擇7 個點和11 個點進行實驗。根據表5 的鉆時記錄數據分別作圖1 和圖2。

表4 沙一段鉆時記錄表

表5 某-55-X2 沙一段鉆時記錄表
分析圖1 得:

圖1 轉速-鉆速曲線(W=80 KN)
(1) 機械鉆速與轉速的關系為指數關系,且指數小于1。可用如下形式表示:

式中:vpc-鉆速,m/h;n-轉速,rpm;λ-轉速指數,一般小于1。
(2) 隨轉速的增大,轉速指數是逐漸變小的,并且鉆速存在最大值。
分析圖2 得:

圖2 鉆壓-鉆速曲線(n=60 rpm)
(1) 本試驗鉆壓在20 KN 之前基本是沒有進尺的,也就是說該鉆頭在本地層的門限鉆壓等于20 KN。
(2) 機械鉆速在一定限度內與鉆頭壓力的增大成比例地增長,圖中的區間為40~90 KN 的范圍。由圖可得鉆壓與鉆速可表示為:

式中:W-鉆壓,kN;M-門限鉆壓,kN。
(3) 當鉆壓高于某一數值時,鉆壓的增加不會使鉆速變快,反而有變慢的趨勢,然后趨于一個穩定值。
為了確定鉆頭選型的最優化,在現場做了如下對比實驗,根據實鉆記錄同井場不同兩口井數據對比。如某-55-X2 井和某-55-X3 井數據統計表(表6)。由統計數據結合PDC 鉆頭現場使用情況,并依據PDC鉆頭的特性,分析總結得出以下結論:

表6 某-55-X2 和某-55-X3 數據統計表
(1) 表層鉆進和二開鉆進沙西廟東岳廟地層,地層可鉆性比較穩定,選擇19 mm 復合片的PDC 鉆頭鉆進是比較成熟的方式,19 mm 復合片的PDC 鉆頭選型應注重刀翼部齒攻擊性較強,同時也減弱了抗磨損的能力,所以在使用中應注意保持穩定的轉盤轉速和送鉆的均勻性。在前期鉆壓使用上保證鉆壓維持在4~8 t 合理范圍之內,轉速控制在55~60 +L 左右,防止鉆頭出現前期磨損過大。尤其在涼高山含有灰黑色頁巖和泥質細沙巖不等互層鉆時波動較大,為防止泥包現象卡鉆,適當上調轉速,調整泥漿性能。
(2) 二開鉆進至完鉆選擇16 mm 復合片的PDC 鉆頭主要注重在鉆頭的抗磨性,同時保證較快的機械鉆速。由于珍珠沖以后的地層可鉆性差,主要以中沙巖和細沙巖為主。16 mm 復合片的PDC鉆頭布齒較密接觸地層點多、吃入地層深度較淺,在鉆進過程與中硬地層之間沖擊力較小,不容易出現斷齒和掰齒現象,從而保持以較穩定的鉆時鉆進,減少了起下鉆次數。19 mm 復合片的PDC 鉆頭使用不理想,鉆頭鉆進至珍珠沖地層易出現泥包且磨損劇烈,單只鉆頭進尺只有20~30 m 就出現錐形磨損(如某-55-X2 在珍珠沖1 681~1 901 m 處)。主要原因在鉆頭刀翼排屑槽過深,泥巖容易隨鉆頭慢慢擠入刀翼之間形成泥包,PDC 布齒較希接觸地層點少、冠部突出復合片吃入地層較深,鉆進中與中硬地層之間的剪切沖擊力過大而出現掰齒和斷齒現象,在冠部突出復合片出現缺失,從而使鉆頭刀翼出現磨損加劇現象。
(3) 三開須家河- 完鉆選擇13 mm 復合片的PDC 鉆頭。三開鉆頭尺寸主要以6″和5-7/8″為主,19 mm 復合片和16 mm 復合片布齒過于稀疏不能保證接觸地層點多、吃入地層深度較深,不能保證鉆頭的抗磨性。此段使用13 mm 復合片的PDC 鉆頭是為保證單只鉆頭較快的機械鉆速,同時保證單只鉆頭的進尺。注意PDC 和螺桿的合理使用,在須六和須四段主要以細沙巖和頁巖為主,地層研磨性強,PDC 轉速不宜過高,主要以常規鉆具加PDC 或牙輪鉆頭。
以實驗-對比-總結-調整參數的模式對各個地層進行參數優化,同時結合了牙輪鉆頭的使用。在該地區PDC 鉆頭使用情況起到較好的應用效果。某129 井創下在該區塊三開探井鉆井周期最短紀錄。其中二開用時9.47 d,機械鉆速7.82 m/h,創造了該隊在該區塊二開一趟鉆、二開完鉆周期最短、機械鉆速最快、純鉆時率最高四項紀錄。某131 井是在該區首口大尺寸、大斜度、大位移氣探井。某140 井再次刷新該區塊三開探井鉆井周期最短紀錄。其中單只鉆頭進尺達到1 166 m,成功地完成了“二開沙二至須六單只鉆頭一趟鉆試驗”,創造了該區塊三開探井單只鉆頭進尺最高新紀錄。
(1) PDC 鉆頭在現場使用效果證明,在不同的地層中,PDC 鉆頭的鉆壓和轉速存在最佳參數組合。該地區地層差異性大,同層之間夾層較多,現場須經常實驗對比及時調整鉆井參數,實現快速鉆進。
(2) PDC 鉆頭選型優化需針對地層的可鉆性,泥巖的含量,以及設計井眼的大小選擇不同大小的復合片,同時注意使用過程利用鉆頭的優勢和弱點合理調整技術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