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智 劉明亮 關迎

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三國文化的重要發生地、首義文化的策源地和南北文化的交匯地。千百年來,各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共同發展,全省自治地方“一州兩縣”、12 個民族鄉(鎮)、37個民族村,是全國8 個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縣,還有民族鄉和民族村的省份之一,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居住”,少數民族人口277.11 萬人,占全省4.8%,常年少數民族流動人口31萬人,高峰時超過40 萬人,約占全省流動人口的1/10,是近年來全國接納西部少數民族群眾有組織務工人員數量最多增長最快的省份。
近年來,面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考驗,湖北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縱深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責任體系、保障體系,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向心力、凝聚力和共同體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
湖北省委加強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納入全省工作大局統一部署、統籌協調,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省人大常委會堅持每年開展民族區域自治“一法兩規定”執法檢查,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荊楚行活動”。省政府將創建工作列入民宗委委員單位工作職責,推動實施重大政策、重要項目、重點工程。省政協組織開展專題協商,對創建工作建言獻策。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先后召開省委民族工作會議、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經驗交流會、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出臺了關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全省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對口支援西藏工作的實施意見等重要文件,實施了武陵山片區基礎設施領域五年攻堅計劃等重大舉措,編制“十三五”“十四五”民族工作、援藏援疆工作等專項規劃,明確了新時代湖北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方向和路徑。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民族地區調研,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創建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各級黨委、政府把創建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各有關部門合力抓好落實,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協同推進、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創建工作格局。

恩施楓香坡侗寨鄉村旅游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荊楚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推進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交融,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安排專項資金3000 余萬元加強民族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組織編纂《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湖北卷》《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譜·湖北卷》,出版我國首部全面反映土家族歷史文化和現實發展的綜合性圖書《中國土家族大百科全書》。咸豐唐崖土司城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64 個村被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以長江三峽、恩施大峽谷等旅游走廊為依托,聯動配套16 個文旅融合項目和旅游線路,打造了昭君故里、恩施女兒會等一批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產品、文化符號。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將民族地區作為紅色旅游重點區域,納入全國湘鄂川黔革命老區發展規劃、全省紅色旅游專項規劃,支持宣恩、咸豐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截至目前建成紅色文化傳承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非遺傳承基地等1300 多個,發現和培養80 多名民間藝術大師、160 多名非遺項目傳承人。廣泛開展文化惠民工程,組織開展文藝輕騎兵下鄉惠民活動,推出《唐崖土司夫人》《老兵》等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藝精品,近年2 部優秀作品獲得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最高獎“駿馬獎”。成功舉辦九屆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組團參加全國各類少數民族文化體育賽事屢獲佳績。
推動民族地區全面融入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積極對接東部產業轉移,打造湖北西向南向開放的橋頭堡,制定差別化區域扶持政策,深化拓展對口支援工程,實施省內部分經濟較發達市、縣對口支援民族縣(市)和民族鄉(鎮),落實鄉村振興對口幫扶和區域協作工作機制。
2018 年至2021 年,省財政統籌安排民族地區對下轉移支付資金57.05 億元,籌措各類專項資金190.84 億元,支持民族地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一批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民族地區鐵路通車里程達到307 公里,公路通車里程達到約4 萬公里,開通國內國際航線20 多條,連接周邊中心城市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加快形成。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按照省級98%、縣級2%的比例分擔;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在中央財政按基礎標準補助后,按照省與縣(市)6∶4 的比例分級負擔,高于一般縣市分擔比例。厚植生態底色、加快綠色崛起,推進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建設,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全省民族地區所有監測斷面水質全部達標,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60 天,恩施州獲評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十三五”末,現行標準下民族地區839 個貧困村全部脫貧,10 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減貧人口123.6 萬人,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歷史性消除,城鄉面貌煥然一新。2021 年,民族地區經濟總量達到1600 億,恩施州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4054 元、13307 元,綜合發展水平位居全國30個自治州第10 位,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縱深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七+N”創建,將民族團結工作納入文明城市評價考核體系,推動民族地區與散居地區并重、農村與城市并重、機關事業單位與社會各行各業并重,聚合社會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湖北順應各民族大流動大融居趨勢,配合實施“三項計劃”,有序推進各族群眾跨區域雙向流動,與浙江、新疆開展“民族團結共建·東西部勞務協作”“民族團結進步共建共享”等系列活動,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納入城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累計吸納新疆籍有組織轉移勞動力近2.5 萬人,為西藏籍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2200 多個。與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四省區建立省際溝通協作機制,在全國率先建立“湖北新疆工作站”,設立78 個培訓點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政策培訓,舉辦“鄂博·楚星少年手拉手”“湖北山南·民族團結代代傳”“楚商鄂企進山南”等系列活動,完善產業、就業、科技、教育、醫療等援藏工作機制,拉緊東中部與西部地區區域合作的紐帶,促進了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截至目前,全省有120 個模范集體和125 名模范個人受到國務院表彰,恩施州等47 個地區和單位、武漢西藏中學等5 個教育基地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命名,207 個先進集體、260 名先進個人受到省政府表彰,命名省級示范區示范單位706 個。
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不斷調整完善民族政策法規,制定了49 部民族工作地方性法規,并將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律法規納入各級政府五年普法規劃、納入各級人大常委會年度執法檢查工作計劃、納入各級政協年度視察調研計劃一體推進。加強智能治理,搭建覆蓋省市縣三級的民族事務管理大數據平臺,將民族事務納入平安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管理體系,實現與“雪亮工程”等省級大數據共享交換平臺互聯共享,依法打擊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違法犯罪行為。防范化解民族領域風險隱患,建立健全民族關系監測評價體系,定期開展民族領域不穩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堅持是什么問題就按什么問題處理原則,依法糾正選擇性執法和各類歧視性做法,及時妥善處置涉及民族因素的突發性事(案)件、矛盾糾紛和網絡輿情,切實維護和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