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巍
民族村寨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空間場所和歷史見證。2022 年以來,湖北省民宗委將加強民族村寨保護與發展作為參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工作平臺,先后組織基層縣市安排民族村寨建設項目資金3200 萬元,帶動各方面資金投入近3 億元,用于民族村寨保護與發展,使之成為民族地區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窗口,全省現有國家民委命名的“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3 批次共64 個。
堅持把規劃放在民族村寨建設的首要位置,通過會議培訓、走訪調研等多種形式,明確要求基層縣市要先規劃后建設,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規劃編制工作中,積極指導基層民宗部門、鄉鎮村和規劃編制方始終做到“三個堅持”“八個統籌”,即: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村民意愿,反映村民訴求;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實現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防止鄉村建設“千村一面”;統籌村莊發展目標;統籌生態保護修復;統籌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統籌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統籌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統籌產業發展空間;統籌農村住房布局;統籌村莊安全和防災減災。

宣恩彭家寨

宜昌車溪
特色民居是民族歷史文化積淀和智慧的直觀體現。湖北省民宗委結合實際,區分不同情況,指導基層按照不同地域特征、不同民族風格、不同文化特點的村寨,采取保護、修繕、改造等方式,保護傳統特色民居的營造法式和建造技藝,保護特色村寨的傳統建筑風格,形成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傳統建筑群落。同時,在保護民居原有外觀風貌且不改變其內部結構的前提下,采取調整建筑色彩、優化建筑體量和尺度以及突出民族特色的建筑符號等“微調”方式,加強民居內部生活設施的現代化改造,提高居民生活品質,滿足節能保溫、防災安居、節約用地、實用美觀的要求,特別是注意與鄉村周邊環境相協調,與傳統民居建筑語言表達相呼應。
積極組織開展民族文化遺產的調查、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重點抓好民族文化的靜態保護和活態傳承。指導民族村寨利用文化室或陳列館靜態展示民族傳統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民族服飾、樂器、手工藝品,保存民族記憶。同時,不斷鼓勵和引導各民族群眾將民族歌舞、生產技術和工藝、節慶活動、婚喪習俗融入日常生活,活態展示民風民俗,傳承民族歷史文化記憶,厚植家國情懷。同時,重視培養村寨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成立了一批具有當地特色的群眾文化團體、表演隊伍,并完善了村寨民族文化設施,重點加強寨門、戲臺、牌樓、風雨橋、涼亭、民俗館、文化長廊、文化廣場等體現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標志性公共建筑建設,為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活動空間,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增強民族村寨的文化特色和吸引力。
結合貫徹落實“一芯兩帶三區”區域和產業布局戰略,引導民族村寨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區位優勢、歷史沉淀、產業集聚等特色,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獨特產業生態,促進特色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民族村寨建設、民族傳統手工藝、民族文化傳承、群眾就業增收等融合發展。在有條件的村寨打造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發展能夠帶動當地群眾廣泛參與的民族特色旅游產品。鼓勵有條件的村寨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壯大集體經濟。拓寬“三農”融資渠道,發揮電子商務平臺、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形式,拓寬產業發展渠道。突出農民增收,堅持把農民更多分享產業發展增值收益作為基本出發點,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創業,真正使民族村寨留得住人,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