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宏興
近年來,武漢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牢記“國之大者”,緊緊圍繞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對口援助山南市乃東區工作,有力推動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17 年,乃東在西藏自治區率先脫貧摘帽。
立足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等,因地制宜發展現代養殖業、藏藥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文化旅游業等特色產業。
引入武漢宏農農牧有限公司,在乃東建設現代化藏雞養殖項目,為乃東及周邊農牧民提供增收致富的產業平臺,目前100 萬羽蛋雞一期項目已建成投產,帶動5 個村年增收75 萬元。鞏固藏雞養殖項目一期,計劃投資2500 萬元,支持藏雞養殖項目二期。投入5000 萬元打造扎西曲登村“中國傳統文化村落”旅游體驗項目,2020 年以來接待全國游客4 萬余人次。投入1000 萬元,建成索珠藏藥示范園區、多頗章貝母種植基地等項目,“藏藥谷”產業片區初具規模。繼續辦好乃東“武漢產業園”,做實做強做優巴山農牧生豬養殖、藏禾糧油、藏藥種植基地等特色產業經濟。
“十三五”時期,投入各類資金1.91 億元,實施就業、教育、醫療、生態搬遷、城鄉基礎設施改造等18個民生項目。“十四五”時期,擬投資2650 萬元,加強黨群活動中心、“鄂藏情”就業援藏中心建設,支持教育和醫療專業人才培養、信息化建設,開展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共享武漢科教、醫療等優質資源。在教育方面,完成乃東規范化學校、乃東實驗小學、教育信息化、鄉村雙語幼兒園等建設項目,整合“萬人計劃”“西部計劃”教育人才赴藏支教,援建的乃東中學升學率在山南市12 縣(區)名列前茅。在醫療方面,完成村級衛生室、中心體檢站、醫療衛生設施配備等援建項目,采取援藏醫生“傳幫帶”、組織醫技人員來漢培訓等方式,培養乃東醫療骨干,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此外還完成乃東區福利院、農牧區人力資源市場、生態文明示范村、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民生項目建設。2021 年,乃東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3 萬元、2.2 萬元,增幅分別為13.1%、15.7%,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
實施“鄉村振興領頭雁”培訓計劃,組織5 批300余人次基層黨支部書記、社區(村)群干等來漢學習,強化素質、提升能力。將黨支部建在援藏產業項目上,擴大基層黨組織覆蓋面,增強黨組織在各族群眾的影響力。援建17 個標準化村(居)黨群活動中心,建強黨的方針政策、“四史”學習教育宣傳陣地,引導各族群眾深刻認識到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走上幸福路。深入開展兩地學校醫院共建、干部群眾結親結對等交流活動。

武漢市與山南市開展漢藏交流活動
辦好武漢西藏中學、武漢49 中西藏籍學生散插班,在各族學生中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發揮武漢漢藏文化交流中心等社會組織和企業作用,深化兩地經貿合作、人員往來。
自1994 年以來,武漢市共選派9 批59 名援藏干部、150 余名援藏專業技術人才進藏開展工作。這些干部和專技人才繼承和發揚“老西藏精神”,在高原艱苦地區扎實工作、埋頭苦干,推動各項援藏工作任務落實,為乃東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力量。加強統籌協調,調整充實援藏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完善“2 區幫扶1 鄉(鎮)”結對援助機制。做好第9 批、第10 批援藏干部輪換工作,協調落實援藏干部和專技人才激勵政策,幫助解決后顧之憂,促使他們安心援藏。
2022 年是實施“十四五”援藏規劃關鍵之年,也是武漢市第九批、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的輪換之年。武漢市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口支援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治藏方略為指導,深化“政府為主、社會為輔、企業參與”立體式援藏模式,推進經濟援藏、民生援藏、人才援藏、技術援藏,確保方向不偏、熱情不降、投入不減,努力開創新時代對口援藏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