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力
福建師范大學的孫紹振教授是我的博士導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總想為恩師寫點什么,但是才疏學淺,怕粗陋的文字功底,辱沒了老師的盛名。寫什么呢?突然靈機一動,發現孫老師缺少了一只煙斗。
“明確的愛,直接的厭惡,真誠的喜歡,站在太陽下的坦蕩,大聲無愧地稱贊自己?!边@是黃永玉先生稱贊自己的話,用來形容孫紹振也是恰當的。有人稱,黃永玉的幽默與豁達讓人心生好感,是藝術界的“老頑童”,別樣的“90 后”。孫紹振更是幽默大家,在幽默美學上著力深厚,著有《孫紹振幽默文集》《論變異》《幽默五十法》《幽默心理與幽默邏輯》《美女危險論——孫紹振幽默散文選》等專著。每次與孫老師見面,總是笑聲不斷。
孫紹振不僅在語言上是“老頑童”,在動作上也是老頑童。每次我們到家里看他,總是我們坐著,而老孫站著。他一邊說,一邊還不停地踱著步。我心里在想,這老孫怎么這么坐不住,像個孩子似的?如果不是他字字珠璣的談吐,還真是讓人覺得,坐著的人是老師,站著的人是學生。這時,我看見正在手舞足蹈地演說的老孫,頭上戴著一頂米色的貝雷帽,乍看過去,有點像黃永玉,就是手里少了一只煙斗。
在我們進入大學時,孫紹振已是在全國有點名氣的教授了。用一位同學的話說,當年在我們心里,“孫紹振就是神一樣的人物?!痹诟母镩_放之初,他的《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在全國引起轟動與爭議,也讓老孫成為全國矚目人物。這篇文章現在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的重要歷史文獻,其手稿已為現代文學館收藏。老師把康德的審美價值論引入文學創作領域,提出了“真善美三維錯位”獨特的系統理論。孫老師在幽默學方面也頗有建樹,提出了“幽默邏輯錯位”獨創理論。在散文方面,他提出了“審美、審丑、審智”的散文理論體系。在中國文學評論界,老孫與北大的謝冕教授齊名,素有“南孫北謝”之稱。
我與孫老師的首次邂逅是在二十多年前。那天從香港至福州的航班上,我正巧與老孫毗鄰而坐。我們確實有緣,一坐下來,互相認識之后,從上飛機一直聊到下飛機。那時我兒子還在香港讀小學,他將作文投稿到《文匯報》少兒版,竟然連續發表了幾篇。他發表的首篇習作題為“我的小表弟”。我和孫老師聊到文中一個細節,說是小表弟每天早上起床后,居然抓住小鴨子的兩個翅膀,一上一下地做早操。聽到這里,孫老師高興地大聲笑了起來,那樣子就像一個孩子。老孫勉勵道,要順其自然,讓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去觀察世界,去表現世界,要激發他的興趣,讓他多觀察生活,就可以寫出好文章。在老孫的鼓勵下,我兒子在小學一直堅持業余寫作,有篇《老師伴隨著鮮花走向遠方》竟獲得當年小學生作文比賽金獎,并被編入《香港小學作文學習文選》。
孫老師的文章幽默、精彩,他的散文更有特色,涉及中外名著、名家評點,記載了與文學泰斗、各界名流、社會各階層人士的交流、交往,有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思考,也有對社會時弊的針砭。他的散文深入淺出,感情細膩,比喻精巧,不追求主題的深奧新奇,沒有苦心鋪排的結構,平實質樸,娓娓道來,如敘家常,讀者就像在聆聽一位風趣幽默、知識淵博的睿智學者談話。
十多年來,老孫陸續出版了《美女危險論》《滿臉蒼蠅》《靈魂的喜劇》《愧對書齋》《散文百年:審美、審丑、審智》《經典散文解讀》《演說經典之美》《孫紹振演講體散文精選》等。老孫的散文,正如他在講課中所要求,已達到“超越現場,放飛想象,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將生活記憶,歷史素材貼近自己,將之同化,讓自己的情志脈絡貫穿發展、提升”,他建構了有機的不可重復的孫氏散文體系。
幾十年來,老師每年都招收博士生,還堅持給文學院的本科生上課。他主編的初中語文課標實驗教材,在七個省市使用了十幾年。他牽頭進行的兩岸合編教材項目,歷時五年完成三十多本一千多萬字合編教材的編寫,部分教材曾在臺灣的中學使用。他曾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師,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培養出許多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中學特級教師、大學教授等。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香港嶺南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不少學校的領軍人物,一些全國知名的媒體人、作家、詩人等,都是老孫的學生。
能夠成為老孫的弟子一直是我的心愿。在工作、經商多年后,在時任福建師范大學校長李建平的鼓勵下,我重新拿起書本,在2003 年考上孫老師的博士。我的導師組共有三人,除了老孫外,還有時任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顏純鈞教授、福建省社科院院長張帆教授。孫老師與顏老師年齡相仿,親密無間,他們兩位經常開玩笑“互掐”。
三位導師在一起,有時就像是三個“老頑童”,互相斗嘴,爭吵不休,互不服氣。在三位導師中,張帆老師較年輕,乒乓球也打得到較好,在與顏老師的較量中大多取勝。按顏老師的說法,“張帆每贏一場球,可以吹個三年?!倍蠈O也是幸災樂禍,一直以“手下敗將”來取笑老顏。顏老師的這口冤氣,一直到錄取了我之后才徹底放開。我考上博士之后,老顏“氣勢洶洶”地對張帆老師說,“歡迎你有空過來打球,我剛收了一個博士,打過全省高校乒乓球賽冠軍?!弊屛疫z憾的是,我至今還沒有見識過張帆老師的球技。
在三年的博士學習期間,與這幾位名師朝夕相處,讀書講習,品茶討論,爭論調侃,正如唐代文人元稹詩曰:“月后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之醉后豈堪夸?!痹趲孜幻麕熡哪V堑恼勍轮校瑐鞑W的大勢、流派、發展方向、精品與敗筆、新銳與大作,皆飛入我腦中。在與他們的接觸中,我同時學做人和做學問。他們的學養和氣度,已成為我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從專業素養來說,在孫老師的學生當中,我是個半路出家的“野和尚”,算不上是嫡傳弟子。我平時最討厭背書,好在孫老師在給我們上課時,重在討論、研究問題,認為作為博士不是死讀書、死記硬背,而是培養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養成創新的思維。孫老師的教學風格正合我意,與我喜歡反思和獨立思考、標新立異的思維習慣頗為合拍。所以,平時我與孫老師相處融洽,他也傳授了些“獨門秘籍”給我。
近兩年來,因商務原因我曾赴港澳七次,每次回來在酒店隔離兩周到三周不等,總共一百七十四天。由于發呆的時間多了,就想起不如跟孫老師學學寫散文。每次隔離期間,我都打電話、發微信騷擾孫老師,老孫總會不厭其煩,給我指點批評。孫老師的指教很細致,有次我模仿余秋雨的文風寫了篇散文,老孫特別發來了評點:想來你讀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從那里可以獲得一些啟發,從這本書中學到一些文學的手法,把敘事和抒情結合起來。我建議你仔細讀讀他的其他篇章。孫老師還讓我多讀讀朱自清、沈從文、汪曾祺等散文大家的文章,從中學習寫好散文的秘訣。在孫老師的指導下,我對散文開始慢慢入門,不覺間已有六十多篇小作,刊發于各類報刊。
我們這些經歷過江湖的學生,與那些來自校門的書生不同,我們除了來讀書,順便也來讀一下孫老師。很快我便發現:哈哈,原來老孫少了一只煙斗。聽其他同學說,老孫愛吃雞,最愛吃農民自己養的土雞。于是,我請孫老師到北峰一個朋友開的農場去吃土雞。那天,朋友特意從附近農民家里買來兩斤多的小母雞,殺好洗干凈,不加味精之類添加劑,只放了紅棗、枸杞,然后加點鹽,放點蔥,用小火慢燉四個小時。當雞湯端上來時,顏色是雪樣的白,湯汁非常鮮美,一點不腥。當一碗雞連著湯下肚之后,我聽到老孫咂吧著嘴說:“我又吃到兒時吃雞的感覺了?!蹦蔷湓?,聽著都美味極了。
人要是有緣,那是分也分不開的。六年前,我從西湖大門口的小區,搬到市郊的“福祿坊”。傍晚,我出門后沿著門邊的小巷散步。沒走幾步,見到墻外的一幢別墅,爬墻虎與三角梅將院墻環繞,粉白雙色的三角梅等爭相盛開,一團白、一團紫的,充滿生機。與我們相鄰的小區院墻上爬滿了三角梅,花朵像瀑布一樣倒掛下來,那就是一個被鮮花與綠色枝蔓簇擁的住宅。當我正在駐足欣賞之際,不料屋內竟然傳出老孫的爽朗笑聲。大聲叫去,那竟然是老孫的別墅。平日里,我只要搬個梯子,爬過墻,就可以到老孫家??磥恚媸恰安皇窃┘也痪垲^”,這輩子我想不做老孫的學生都不成。
孫老師今年八十六歲了,但他仍然思維敏捷,言語犀利,文思泉涌,評論、散文、詩歌等新作不斷,著述之書也一本本地在出版。老孫不僅言談如“老頑童”,行動上更如年輕人。老孫的自信不僅來源于學養淵博,更源于他的良好身體?!捌婀值煤?,我每年的體檢都查不出有什么毛病,各個器官都很好。”老孫的話讓我羨慕不已。這位“老頑童”最近被福建師范大學重新聘為教授,還承擔了國家級研究課題,成為全國在職年齡最大的教授??磥?,我要去買一只好的煙斗送給老孫,以從他那里再學點長壽之道的博士后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