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風軒,于新華
(1.浙江海洋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浙江 舟山 316022;2.澳門城市大學 商學院,澳門 999078)
工業時代以來,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迅速增加,溫室效應不斷加劇,對全球氣候產生不良影響,對生命系統構成威脅,故通過減少碳排放來緩解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全球共識。我國從1979年起逐步開展節能減排工作,為實現社會健康發展以及向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主動作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其具體表現為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由快到慢不斷攀升、在年增長率為零的拐點處波動后持續下降,直到人為排放源和吸收匯相抵,表明碳排放的相關問題在中國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重視。
在“雙碳”的戰略目標下,社會經濟各領域均亟需向低碳型轉型,尤其是物流行業。近年來,物流行業的碳排放量在碳排放總量中占有較大比重,以燃料消耗為例,全國90%以上的汽油和60%以上的柴油均被物流業所消耗。因此,學者為減少物流作業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推動綠色物流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涉及物流的運輸、配送、包裝環節以及產品庫存相關問題。
本研究通過中國知網(CNKI),以“物流”和“碳”為主題詞進行文獻檢索,文獻類型為“期刊”,檢索區間設定為2019.12~2021.12,共檢索到文獻281篇,進一步選取其中的EI工程、CSSCI來源期刊及其擴展版、CSCD來源期刊及其擴展版、中文核心期刊,并剔除無關文獻,最終保留61篇中文期刊作為研究依據。
依托知識圖譜工具對61篇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建立共現網絡(如圖1所示),其中節點的面積越大表示該關鍵詞出現的頻率越高,節點顏色深淺則代表該關鍵詞所在論文發表的時間。結合對相對高頻(詞頻≥2)關鍵詞的統計(見表1),可知“碳排放”“冷鏈物流”“路徑優化”“車輛路徑”等高頻關鍵詞共同構成了本研究的代表性術語。

圖1 可視化關鍵詞共現網絡

表1 高頻關鍵詞統計
合理地進行選址與對路徑展開規劃、優化可切實減少行駛過程中不必要的里程數,以達到提高物流整體效率,減少碳排放的目的,此類問題大多基于數學模型進行創新與分析,并利用各類改進算法進行求解。
劉成清,等在傳統2E-OLRP模型的基礎上,將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納入成本考慮范圍,建立了2E-OLCLRP-WF模型;冷龍龍,等立足區域化速度、多車型等現實因素對碳排放的影響,構建了多車型同時取送貨物的RLCLRP模型;薛星群,等聚焦載重對耗油量的影響,采用多個模型比較不同配送模式下的碳排放量;唐慧玲,等引入混沌擾動機制改進蟻群系統算法,求解其所構建的以行程數最短、碳排量最低為目標的VRP非線性規劃模型;陳志,等從綜合成本最小的維度出發構建的低碳物流配送路徑優化模型,同樣使用了改進的蟻群算法進行求解;于建芳,等則運用經黃金正弦算法優化的模擬退火算法求解低碳—成本節約型的多目標CVRP模型;李進,等建立的混合整數規劃模型關注電動貨車的續航與運輸的旅行時間成本,提出自適應遺傳算法更高效地求解模型;李文霞,等在構建模型時考慮了車輛行駛速度因素在碳排放中的作用,把協同進化、信息交互的思想融入NSGA-II算法,得到了相對更優的求解性能;張得志,等所建立的多目標模型的焦點則是在低碳排放與需求不確定上,通過Pareto最優改進多目標遺傳算法,得出了政府與企業各自的最優碳稅價格。
以上研究的交通工具均為車輛,而在船舶低碳運輸與配送的路徑問題上,學者們也有所涉獵,祁淑玉以船舶耗油量為媒介,研究航速與碳排放量的關系,并選取粒子群算法求解船舶物流路徑規劃模型;張利民,等設計了更為實用的貨運船舶配送路徑方法以期降低能耗實現減排。
以減少碳排放為前提,就物流的配送環節進行研究,仍需在其他特定條件下,根據貨物的性質考慮多方因素,如時間約束、顧客滿意度、模糊需求等。近兩年來,學者們主要關注低碳條件下的冷鏈物流配送與生鮮食品配送,也有學者對快時尚產品的低碳配送進行了研究。
在低碳冷鏈物流配送的相關研究中,因貨物的性質特殊而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冷鏈運輸車輛的功耗高于普通車輛;(2)冷藏車載重量有限;(3)貨物會因時間而產生變質;(4)經濟成本節約上仍有空間。與此同時,生鮮食品具有易腐特性,對低溫的依賴性較強,所以其配送與冷鏈物流有著天然且緊密的聯系,需要考慮時間窗懲罰、貨損等因素。所以最大限度地壓縮時間、提高冷鏈車輛滿載率與保證服務質量成了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
實證研究是物流碳排放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主要分為效率測度(量)與影響因素識別兩個部分。效率測度(量)的相關研究多集中于較為發達的地區,包括長江經濟帶、珠三角、“一帶一路”重點省份等,也有學者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同時對全國多個省市區進行了低碳物流效率的測度(量)。研究方法往往基于DEA模型、Malmquist指數模型、SBM模型、Tobit模型等的改良或組合,如三段DEA模型、超效率SBM模型等。
在影響因素識別的相關研究中,低碳物流發展水平的區域不平衡問題突顯,王學良,等評價了浙江、江西、廣西的區域低碳物流競爭力,認為中、西部地區低碳物流發展水平總體上相對落后,其關鍵影響因素有人均GDP、物流從業人員增長率、物流碳排放強度等;穆曉央,等研究了我國西部地區物流碳排放的脫鉤情況,發現其在空間上呈現出強、弱、負的地域差異,在時間上表現出了較強的波動性,但西部地區省域物流產值增速在總體上要快于物流碳排放的增速;周泰提出曾經以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實現四川省區域物流的發展造成了高能耗與高碳排,而今在政策引導下,四川省低碳物流發展水平顯著提高;梁晶,等指出環渤海地區物流產業集聚水平較高,并且未能起到顯著降低碳排放的效果,相較之下,交通基礎設施水平的影響顯著;包耀東,等通過定量分析,得出較好的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可以抑制長三角地區的物流碳排放量,而能源效率、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則對該地區物流碳排放量起到促進作用的結論;同樣基于對長三角地區物流碳排放的實證分析,曹俊文,等就物流產出、從業規模、能源強度與結構因素對“三省一市”物流碳排放水平的影響進行了分類與說明。
在宏觀層面上,龔翔,等經研究發現低碳物流業發展受到城鎮化建設的正面影響,但效果有限;王健,等的研究結果則表明物流產業集聚是促進碳轉移的直接因素;任國強,等從碳源視角出發,分析了全國各地物流行業不同燃料的碳排放情況;車小英,等在文中強調了優質的人才與優越的區位條件對低碳物流發展的重要性。
無論是科技的進步還是政府不斷優化的政策機制都為低碳物流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甚至改變了原有的服務模式。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智慧物流的助力勢必會加快低碳物流的發展腳步,如今無人機在物流配送領域擁有相當可觀的應用前景,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能夠合理精簡非必要的物流活動。
政策方面,恰當的碳稅額度既能發揮影響物流企業主動減排的作用,也避免了給企業造成過重負擔的情況;趙光輝在交通強國視角下指出,我國的交通物流在未來應當以“雙碳”目標為導向,以服務社會為主,提高組織效率與國際競爭力。
基于以上對文獻的梳理,得出以下結論:(1)近兩年來(2019.12—2021.12),在配送選址優化方面,基于多目標規劃與各類改進算法,國內的相關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實證研究表明,低碳物流發展水平的區域不平衡問題突顯,尤其在西部地區,部分地域時間維度上的波動性較強。(3)影響物流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包括產業與能源結構、能源效率、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物流產出、從業規模、能源強度等。(4)適當的政府獎懲機制有利于推動低碳物流的發展,同時智慧物流設備、技術的廣泛應用也是減少物流碳排放的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