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縉,賓 厚,馮沁悅
(1.湘潭理工學院 管理系,湖南 湘潭 411100;2.湖南工業大學 商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8)
2022年《“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指出要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產業化水平。伴隨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在傳統產業更新換代的進程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顯。此外,“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創新型、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養,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培養質量受到教育主管部門和相關院校的重點關注,其中開展滿意度調查是了解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在眾多應用型專業門類中,物流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復合型服務產業,肩負保障基本民生、保障產業供應鏈的重要使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建設現代物流體系,這為物流行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1月《國務院關于“十四五”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的批復》中提出要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硬件和軟件建設,培育壯大現代流通企業,對物流類人才的需求與供給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物流管理專業在物流類專業中占有重要比重,為應用型人才隊伍輸送了大批物流管理人才,也將在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為有效了解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水平,提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滿足數字經濟發展對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對物流管理專業進行滿意度調查就顯得尤為必要。
滿意度通過數字衡量心理狀態,是產品或服務的期望值與實際感受之間差異的相對關系,學者Cardozo首次將“滿意度”由社會學、認知心理學引入商業領域,并且提出顧客滿意可以帶動顧客行為。此后,美國教育委員會于1966年開始使用CIRP(Cooperativ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ogram)來測量入學新生滿意度。最具代表性的是全美大學生學習投入調查(NSSE)、英國大學生學習滿意度調查(NSS)和澳大利亞大學生課程體驗調查(CEQ),它們都從不同角度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滿意度進行測評。相比之下,我國學者更多是將學習滿意度引入到對高校學生專業學習狀態的調查中,通過調查專業學習滿意度,更能體現學生對所讀專業的主觀態度。其中閆開倫,等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考察高校學生外語在線學習滿意度狀況以及學生對外語教學與在線學習方式的評價,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線上外語教學比線下教學更具優勢。還有學者從滿意度指標體系方面進行設計,其中陳巧云以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資源和服務3個潛在變量構建高校學生對教育信息化總體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而唐家文,等為了規范管制模擬訓練,提高管制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圍繞教學態度、教學技能、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五個指標,建立管制專業學生訓練評價指標體系。部分學者在影響因素方面也進行過相關研究,俞福麗,等通過教師職稱、教師性別、教齡、學院等因素分析動物科學類課程混合式教學對學生滿意度的影響;閆開倫,等研究發現學習動力、學習質量、內容有用性、內容趣味性、平臺易用性、教學能力、教學資源、平臺熟悉度等因素是影響學生在線學習滿意度的關鍵因素。此外,從所研究的專業來看,學者夏寧滿在對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研究生教學質量的滿意度研究中發現,MTI培養單位形象、感知質量、感知價值對翻譯碩士研究生教學質量滿意度具有顯著正向作用,而學生期望不但直接影響感知價值和滿意度,而且透過感知價值對滿意度的中介作用顯著。另外,在滿意度研究的教育層次方面,學者常媛,等從教師、學校、學生以及后勤服務等維度對應用型高校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s,STEM)專業學生滿意度影響因素進行測量,對促進我國應用型高校STEM專業科學和可持續發展有所裨益。
已有研究分別從指標體系設計、影響因素、研究專業、教育層次等多種角度對專業學習滿意度進行探索和實證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總結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在研究導向上更多關注學校本身的專業發展,而較少有聚焦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滿意度調查;在研究專業上更多集中于英語、旅游管理、藝術類等專業,而針對物流管理專業滿意度,尤其是與其相關的實證研究較少;在分析物流管理專業學習滿意度時極少考慮到應用型本科高校這一重要教育層次(王生金、張小雪除外),即使已經考慮應用型本科高校因素的少數研究,仍然面臨著方法論方面的困擾。因此,本文以數字經濟時代為背景,聚焦應用型本科教育層次,對物流管理專業學習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為改革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實證參考依據。
本研究采用邏輯模型進行學習滿意度評價;并且結合顧客滿意度理論,在已有邏輯模型的基礎上增加學習期望變量,形成物流管理專業學習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模型,如圖1所示。在該模型中,學習滿意度主要受到培養環節、個體投入和學校管理三層因素的影響。其中,培養環節層面包括綜合實習、教學行為、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變量。本研究的基本假設是:培養環節、個體投入和學校管理因素均對物流管理專業學習滿意度產生影響,并且學習期望變量會對這種影響存在調節作用;此外,培養環節因素可通過相關的中介變量(個體投入和學校管理因素)影響物流管理專業學習滿意度。

圖1 物流管理專業學習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模型
選取湖南省N所應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收回調查問卷410份,根據填寫基本要求,剔除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330份,有效率為80.4%,受調查男生占38.2%,女生占61.8%,從家庭背景來看,農村學生252人,占76.4%,城市學生78人,占23.6%。
研究采用5級李克特量表,測量物流管理專業學習滿意度及其影響變量的分數。對所有變量賦值,1表示“很不滿意(或完全不符合)”,2表示“不滿意(或不太符合)”,3表示“一般(或不確定)”,4表示“滿意(或比較符合)”,5表示“很滿意(或完全符合)”,分數越高代表學生學習滿意度越高。本文綜合已有文獻初步確定滿意度測量指標,并且請教物流管理專業的專家教授提出修改意見。此外,邀請物流管理專業學生進行測試,問卷根據測試反饋做出調整,最終確定物流管理專業學習滿意度調查問卷。具體變量定義及解釋見表1。

表1 相關變量的定義與解釋
研究采用SPSS26.0進行實證分析。問卷的信度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Cronbach's α進行測度。由表2可知,培養環節、個體投入和學校管理等變量的Cronbach's α均在[0.7,1)之間,表明量表的內在一致性較高、可靠性較強。問卷的效度主要包括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前者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問卷設計水平,本研究已通過文獻分析、問卷修正等多種途徑予以保證;后者通過KMO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各變量的KMO和Bartlett值均大于0.7,說明適合做因子分析;在判斷各變量適合做因子分析后,進一步檢驗問卷的結構效度,從各題項的因子載荷來看,其值均大于0.7,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見表2)。

表2 信效度分析結果
本研究采用階層回歸的方法,以物流管理專業學習滿意度為因變量,逐步納入培養環節變量(模型1)、個體投入變量(模型2)、學校管理變量(模型3),考察不同類型變量對物流管理專業學習滿意度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由表3可知,所有回歸方程均有效(P<0.001),三個回歸方程分別能夠解釋物流管理專業學習滿意度85.8%、86.3%和89.7%的變異量。三個回歸方程的容忍度在0.112~0.323之間,膨脹因子VIF介于3.089~8.962之間,可以認為三個回歸方程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德賓-沃森檢驗值在2.302~2.367之間,說明殘差間相互獨立。
根據上述回歸分析,實習工作的專業關聯度對學習滿意度沒有顯著影響(P>0.05),但當帶入個體投入變量和學校管理變量后,實習工作的專業關聯度對學習滿意度呈現正向顯著影響(P<0.05),對此可能的解釋是,學生在學校更多是學習理論知識,而只有參與到物流管理專業實習工作中才會對本專業工作的特點有切身體會;學校將專業課程與職業等級考試相銜接對學習滿意度沒有顯著影響(P>0.05),而當帶入個體投入變量和學校管理變量后,學校將專業課程與職業等級考試相銜接對學習滿意度的影響呈現負向顯著(β=-0.082,P<0.05),可能的解釋是伴隨學生專業知識的深入學習與職業意識的覺醒,對更多專業知識的學習充滿期待,而學校現有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卻與學生的期待差距較遠。其次,實習專業老師的指導對學習滿意度呈現正向顯著影響(β=0.103,P<0.05),但當帶入個體投入變量和學校管理變量后,實習專業老師的指導對學習滿意度的影響消失(P>0.05),說明個體投入變量和學校管理變量在實習專業老師的指導與學習滿意度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再次,畢業設計選題來自實習單位(β=0.201,P<0.001)與專業老師有完整的授課流程(β=0.350,P<0.001)對學習滿意度呈現顯著正向影響,對此可能的解釋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在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上更加注重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并且在選聘物流管理專業老師時更加注重老師的實際教學能力;專業課程重視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β=0.250,P<0.001)、學校將職業規劃課程貫穿于大學每個學期(β=0.136,P<0.01)和校外專業實踐教學基地條件(β=0.227,P<0.001)對學習滿意度呈現顯著正向影響。對此可能的解釋是,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更多是面向學生就業、職業發展以及社會需要而設置,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再次,專業老師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探究(β=-0.130,P<0.01)與專業課程能夠融合不同學科的經驗(β=-0.250,P<0.001)對學習滿意度有顯著負向影響,對此可能的解釋是,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定時間,而現有物流管理專業老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偏于保守,缺少豐富的應用型教學經驗以及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引導。最后,規范的實習基地和實習制度、實習單位的考評構成實習成績重要部分、專業老師把規范與職業道德融入專業教學、專業老師以應用型方式分析理論知識與課程設置能夠緊跟專業技術前沿等影響因素對學習滿意度沒有顯著影響(P>0.05)。
由表3統計分析還發現,我會花大量時間學習專業知識(β=0.154,P<0.01)對學習滿意度呈現顯著正向影響,而我會花大量時間積累專業經驗對學習滿意度呈現顯著負向影響。對此可能的解釋是,學生意識到學習需要花費時間與精力,并且愿意在大學認真學習專業知識,但現有大學的學習模式更多是理論知識的傳授,而缺乏可積累的實踐經驗。其次,學校開展的社團和文體活動(β=0.218,P<0.001)與校園各類學術活動和專業講座(β=0.110,P<0.01)對學習滿意度呈現顯著正向影響。對此可能的解釋是,學校開展的各類文體活動與學術講座能提升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對專業領域的探索欲望;而醫療、購物、住宿等后勤保障(β=-0.088,P<0.01)、專業圖書及期刊擁有量(β=-0.071,P<0.05)與專業的教學設施和儀器設備(β=-0.067,P<0.05)對學習滿意度有顯著負向影響。對此可能的解釋是,學校在基礎設施服務、物流管理專業教學設備的建設以及專業圖書期刊的配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此外,學校開展的就業指導以及相關職業培訓對學習滿意度沒有顯著影響(P>0.05)。

表3 回歸分析結果
由表4統計分析可知,學習期望變量在培養環節變量與學習滿意度之間存在調節作用,(F更改=5.497,P<0.05),并且學習期望變量與培養環節變量的交互項系數為0.065(P<0.05),說明存在顯著正向調節作用。此外,學習期望變量在個體投入變量與學習滿意度之間同樣存在顯著正向調節作用,其中交互項系數為0.310(P<0.001)。對以上兩種調節作用可能的解釋是,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期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自身的學習動機,并且積極遵循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改善學習方法,從而正向影響其學習滿意度。其次,學習期望變量在學校管理變量與學習滿意度之間存在顯著負向調節作用,其中交互項系數為-0.124(P<0.01),對此可能的解釋是,學生在剛開始進入校園時對學校學習和生活有較高的期望,而學校未能提供較好的學習與生活體驗,從而學生期望越高,其滿意度反而更低。

表4 調節效應分析結果
通過調查分析,本文揭示了當前物流管理專業的培養環節存在專業實習與實踐執行不規范,教師教學方式偏保守、缺乏應用型教學經驗,以及專業課程設置缺乏前瞻性等問題;同時驗證了個體投入、學校管理等變量在實習老師的指導與物流管理專業學習滿意度之間的中介效應,以及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期望在學習滿意度與培養環節、個體投入和學校管理變量之間的調節作用。該結果啟示應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可以通過補足專業短板、合理滿足和引導學生期望等方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學習滿意度。
提高物流管理專業學習滿意度,需要針對學生培養的各個方面。一要落實專業實習實踐基地,學生提供專業化、規范化的課外實習鍛煉。一方面實習實踐基地要專業對口,物流管理專業實習實踐基地要結合物流管理專業的特點,依據物流業務、物流影響力以及物流戰略等指標篩選可靠企業簽訂實習實踐合作協議;另一方面實習實踐過程要規范,采用校內導師為主、校外導師為輔的雙師制,指導學生參與實習實踐操作、企業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撰寫等多個環節。此外,要強化校內外導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反饋機制,扎實提升實習實踐指導質量。二要全面加強物流管理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培育一批高學歷、高職稱、高水平的應用型教師隊伍。一方面高校物流類教師相對而言缺乏物流實務經驗,物流課程過分注重理論教學,弱化了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實踐性,從而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隊伍中青年教師居多,大部分青年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經歷社會專業工作的鍛煉,對專業認知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匹配度把握不準。由此,可對青年教師采取企業掛職、專業培訓等方式豐富其實務經驗,從而改善教師隊伍理論多、專業實務少的不利局面;與此同時,在校的物流管理專業教師要努力完善自身專業知識結構,不斷提高專業教學水平。三要物流管理專業教師緊跟專業前沿,將課程教學融入數字經濟時代的社會需求。一方面調整專業課程結構,增強多元化、差異化的培養環節,教授學生具備策劃、創新、投資、數據處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立足數字經濟時代的社會需求,近兩年受疫情影響,為滿足并保障人民的生活、生產物資需求,物流業通過不斷融入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無接觸配送等物流前沿技術增強了社會系統整體的供應水平,也提升了物流業的社會價值。因此,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培養,應以數字經濟時代的需求為導向,引入最新物流創新技術進課堂,從而有助于培育符合時代需求的高質量物流管理人才。
調節作用的結果顯示: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期望在培養環節變量、個體投入變量、學校管理變量與學習滿意度之間存在顯著的調節作用。因此,正確改革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及重視并合理引導學生的學習期望對提升物流管理專業學習滿意度和人才培養質量至關重要。首先,正確改革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一是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秉持全方位、全周期、系統化、戰略化設計思路,以專業能力為導向,將提升物流業務技能應用能力、溝通能力、外語應用能力、數據分析能力、識圖制圖能力、編程能力、物流仿真能力、物流規劃等能力納入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向融入到數字經濟時代的社會需求當中。二是調整學生個體投入的時間,通過改革專業課程教學方式,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如聘請企業物流工程師給學生講課,組織學生參與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科競賽,設立物流仿真實驗室等方式,提升學生實踐性學習的時間投入。三是改善校園學術環境,一方面完善學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學設施與設備,增訂物流管理專業期刊與專業圖書,以及增加在線課程與專業文獻的可獲取性;另一方面,更新物流仿真軟件,增加物流大數據、編程等專業教學課程,從而提升學生的專業軟件實踐能力。其次,合理引導學生期望,一是合理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學生入校即開展企業認知實習,并通過增加專業實踐課程的比例,保持固定時間段的物流崗位實習等方式,建立學生的職業印象和端正職業期望,由此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業方向。二是遵循高校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結合學生成績與認知習慣,合理設置課堂考核目標,有效利用過程反饋與評價,正確引導學生學習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