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山東省金鄉縣王杰村王杰烈士紀念館館長張君偉"/>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本刊記者 武鳳珠
布衣碎片,血跡斑斑。收藏在山東省金鄉縣王杰村王杰烈士紀念館中的血衣殘片,鄉親們認得,這是王杰留存于世的珍貴生命印記。1965年7月14日,隨著訓練時一聲意外的巨響,義無反顧撲向爆炸點的王杰,年輕的生命被永遠定格。
鄉親瞻仰他,故鄉紀念他。19歲的王杰決定參軍時不會想到,23歲的王杰撲向炸點時更不曾料到。年輕的烈士、短暫的一生,他用生命踐行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在2022年10月王杰烈士誕辰80周年到來之際,王杰村王杰烈士紀念館館長張君偉接受本刊記者專訪,述說家鄉對烈士的追思。
紅磚白墻,木門質樸。若非金黃色五角星在門檐上方閃爍,行人或許會將這里視作一座普通的農家院落。
這處建筑位于金鄉縣城正北方約4公里處,王杰烈士出生的原華堌村內。村莊以王杰故鄉為榮,如今已經更名為王杰村。
“這里是金鄉縣最早為紀念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革命英雄王杰而建的紀念館。”館長張君偉介紹,館內珍藏的血衣殘片、《王杰日記》影印件、照片和畫作等實物與資料,都是故鄉人民紀念英雄王杰、弘揚王杰精神的寶貴財富。
在19歲參軍以前,王杰是華堌村一名忠厚善良的普通少年。家鄉人最了解他的成長故事,紀念館展陳的第一部分,便以“紅色熱土育英雄”為主題。
王杰誕生的1942年,新中國尚未成立,多數村民生活貧苦。與王杰童年和少年有關的物件,存世者極少。展覽別出心裁,匯集起王杰與家鄉親友的一幅幅合影、創作出表現王杰成長歷程的一幅幅畫作,呈現出聰明好學的王杰、樂于助人的王杰、愛憎分明的王杰……其中有不少動人的故事,至今仍然傳頌在家鄉人口中。
1957年夏秋之交,王杰尚不滿15周歲。金鄉縣遭遇特大洪水,多處河道決口,華堌村也陷入洪災。村里緊急組織村民轉移。行至半途,王杰突然想到,大隊的棗紅馬還拴在馬棚!顧不上過多思量,他直接跳進水中,直奔牲口棚。人與馬泡在水里,解開韁繩頗費力氣。他剛剛牽出馬匹,牲口棚就因雨勢兇猛、洪水沖擊而坍塌了。

山東省金鄉縣王杰村王杰烈士紀念館館長張君偉在館中講解。(受訪者供圖)
大雨傾盆,河水猛漲。流經華堌村的萬福河河段,也面臨隨時決口的危機。王杰不顧自己全身濕透、身處險境,又找到父親和三叔,一同將自家門板卸下,扎成木筏,在水中一趟趟往返,把村里的老人、婦女和孩子一批批送上河堤。
少年時代的奮不顧身、舍己為人,仿佛是王杰多年以后勇撲爆炸點時刻的預演。張君偉說:“王杰從小就積極向上、見義勇為,在入伍前就已經成長為一名大公無私、志向遠大的好少年。”
無數青年都夢想過戎裝與戰場。19歲的青年王杰,用自己成年后的第一次重要抉擇,將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變成了近在咫尺的現實。
那是1961年8月,帶著對火熱軍營的憧憬,王杰報名參軍,走進了部隊大熔爐。“軍魂塑造了王杰,軍營生活點燃了王杰人生的激情。”張君偉說。
青年王杰的激情,表現在踏實肯干的行動、不辭勞苦的付出。1962年初春,王杰入伍僅半年時間,還是一名新兵戰士。一天深夜,他所在的工兵連接到命令,執行架橋任務。春寒料峭,冷風襲人,戰士們仍身著棉衣,施工不便。王杰率先脫下棉衣,第一個跳進齊腰深的水里,雙腿全部沒在冷冽河水中。水下打橋樁,必須6人下水協同作業才能完成。冷水刺骨,10分鐘后,5名戰士全部無法堅持,換上岸來,而王杰撐下兩班輪換,奮戰20多分鐘才上岸。將河水浸濕的衣服擰干,穿上棉衣,他甚至沒有多做休整,不聲不響地又回到奮戰的戰友身旁,匯入抬橋桁、搬橋板的行列中。
從軍四載,稚嫩的臉龐變得堅毅,青澀的眼神變得果敢。王杰生前,家鄉父老或許并未細致地觀察過青年眼角眉梢的改變。幾年以后,軍人王杰的照片在紀念館里永遠停駐。在紀念館展陳第二部分“革命熔爐火最紅”中,鄉親們看到,面龐變得舒展、眉眼更加分明的王杰,神情間的樸實敦厚依然如故。
“在軍營,王杰熱愛學習、苦練本領,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人生之歌。”張君偉認為,是部隊大熔爐激發出了王杰本性中勇于擔當、敢于犧牲的品格,“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永遠閃耀著軍魂的光芒”。
若是循著王杰的生命軌跡尋覓,19歲參軍以后,他跟隨部隊訓練備戰、救災修橋,北赴內蒙古、東行沂蒙山區、南往江蘇,難有機會再返故鄉。
家鄉父老不會預料到,就在江蘇省邳縣,一次普通的埋排雷和爆破訓練任務中,炸藥包會意外爆炸。千鈞一發之際,原本有機會避開炸點的王杰,竟依然如少年時那般義無反顧、舍生忘死,為了保護在場民兵和人武干部,勇敢撲向炸點……以一己之軀,換取12人性命,他是金鄉的孩子,更是人民的英雄。
“我們作為家鄉人,更有責任和義務,將王杰精神傳承好、發揚好。”張君偉說,在金鄉縣,傳承弘揚王杰精神已成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一系列王杰精神學習研討活動正在深入開展,紀念館也承載起了褒揚先烈、教育群眾的神圣使命,“要讓榜樣的力量,鼓舞后來人不斷前進”。
王杰烈士紀念館西側,一處占地約300平方米的閑置公社糧倉,2017年被改建成王杰精神大講堂。木質長桌椅簡約樸素,四周墻面上張貼著王杰的照片與畫報,用文字講述著王杰短暫卻絢爛的生命故事。不時有宣講活動在這里舉辦,王杰寫在日記中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字在墻壁上高懸,感染著前來參觀的一批又一批瞻仰者。
“王杰用生命詮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已經凝聚成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張君偉說。王杰犧牲不久,家鄉于1968年為他建起紀念館,安放他的照片遺物、銘記他的生平事跡、傳承他的精神力量。遠行的孩子被接回家,一代代鄉親用目光守護著他、用鄉情溫暖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