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江蘇省邳州市王杰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王杰事跡陳列館館長李文靜"/>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本刊記者 武鳳珠
江蘇省邳州市王杰事跡陳列館收藏著一束紅色紙玫瑰。這是王杰烈士犧牲50周年時,他的未婚妻趙英玲親手制作的。23朵紅花,紀念著王杰犧牲時的23歲青春年華。
邳州市,是王杰英勇獻身的熱土。在王杰勇撲爆炸點的壯烈犧牲處,已經建起一座飛檐六角紀念亭,王杰事跡陳列館、王杰墓、王杰紀念廣場等分列四周,聚合成江蘇省邳州市王杰烈士陵園,數十年如一日地接待著前來瞻仰憑吊的各地參觀者。
走近烈士,緬懷英雄;闡揚精神,堅定理想。日前,本刊記者專訪邳州市王杰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王杰事跡陳列館館長李文靜,聽她講述王杰精神在陳列館的彰顯、在邳州市的弘揚。
記者:王杰精神,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您看來,這樣的精神是如何體現在王杰烈士所思所行中的?

在江蘇省邳州市王杰烈士犧牲地點建起的紀念亭。 (受訪者供圖)
李文靜:王杰烈士的一生非常短暫,我們主要通過走訪王杰兒時的伙伴、同學和戰友,以及閱讀《王杰日記》等,了解他的生平。除了勇撲爆炸點的壯舉外,王杰23年的生命歷程中還有很多事情令我們印象深刻。
比如,1963年8月,我國許多地區發生特大洪水,王杰所在部隊也接到了抗洪救災任務。當時,王杰心急如焚,恨不得馬上“飛”到災區去。他遞交了決心書。在決心書中,他寫道:“當兵是為人民、為黨、為祖國而來的,不管任何工作,黨指到哪里就沖到哪里,就是需要獻上青春也沒有怨言。”這樣的文字、這樣的舉動震撼人心。
再比如,1964年,王杰所在部隊被派到沂蒙山區施工。施工條件非常艱苦,但是王杰身上始終葆有“明知有苦、偏向苦行”的特質。在沂蒙山區,他創作了一首小詩:“沂蒙高山聳入云,我們施工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獻人民。”后來,這首詩被周恩來總理親手抄錄、修改,作為給王杰烈士的題詞:“座座高山聳入云,我們施工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獻人民。”
王杰寫下這首詩后一個多月,右手就在施工中光榮負傷,但是他“輕傷不下火線”,仍然在力所能及之處幫助戰友,能做的工作他都盡力去做。在工作之余,他還努力練習用左手寫字。他說:“人能休息,但是思想不能休息。”他有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成日記的習慣。在《王杰日記》中,有一些章節與其他章節筆跡不太一致,那是在右手受傷期間,他用左手寫下的。
可以說,王杰烈士“兩不怕”的精神不僅體現在他英勇犧牲的那一刻,還體現在他日常訓練、生活的很多時刻和許多平凡小事中。這種精神是融入王杰血脈的。
記者:您認為,相比位于王杰故鄉——山東金鄉的王杰紀念館,江蘇邳州王杰事跡陳列館具有怎樣的特別之處?陳列館收藏了哪些關于王杰烈士的珍貴資料,又是如何通過展覽陳列傳承弘揚王杰精神的?
李文靜:不同的紀念館,側重展現王杰烈士生命的不同時期。山東金鄉是王杰從小生活的地方,而邳州王杰事跡陳列館位于王杰犧牲的地方,這里也是他安葬的地方。王杰之所以能夠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為了保護民兵和人武干部,在千鈞一發之際英勇獻身。因此,在他的犧牲地設立事跡陳列館也具有特別的意義。
由于王杰烈士犧牲時非常年輕,壯烈獻身也非常突然,因此,陳列館中能夠展現的實物資料相對較少。建館時,我們想盡辦法,走訪了王杰的家鄉親朋、部隊戰友,以及他保護下來的人,盡量搜集與王杰烈士相關的實物,用實物展現王杰精神。
比如,陳列館里收藏著一幅《毛主席的好戰士——王杰》宣傳畫原作。這是王杰烈士犧牲那一年畫家羅虹創作的。這幅畫作完成后,當時許多報刊刊登轉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宣傳畫原作后來被畫家徐培晨收藏。2014年,畫作作者羅虹和收藏者徐培晨一同來到王杰犧牲地,現場將畫作捐贈給王杰事跡陳列館。他們表示,原畫雖然很珍貴,但是收藏在個人手中只能感動教育一個人,如果放在陳列館里展出,卻可以感動教育全社會。
除了展陳實物外,我們還把王杰成長、學習、訓練過程中發生的,能夠體現“兩不怕”精神的小故事,通過場景還原、手繪連環畫等形式展現出來。在陳列館的展陳中,前面的部分主要是王杰誕生、成長過程、犧牲瞬間等內容的呈現,后面有一個專門的“薪火相傳”板塊,用好幾個篇章展現王杰精神在當代的傳承賡續,比如,王杰生前所在部隊一直設有“王杰班”,“王杰班”始終承襲著王杰精神。此外,我們還通過被王杰保護下來的民兵等親歷者的口述方式,傳承弘揚王杰精神。
記者:從王杰烈士英勇犧牲到現在,半個多世紀已經過去,我們身處的社會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您認為,在如今這樣一個生活安逸、物質充足的時代,應當如何傳承弘揚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王杰精神在當今時代又具有怎樣的獨特價值?
李文靜:王杰精神的產生是具有時代性的。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如今,我國人民的生活條件已經大幅提升,很多年輕人想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或許會感到這種精神已經非常遙遠。實際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
在邳州,有一位李彥清老人,被譽為“活著的王杰”。王杰英勇獻身后,他保護下來的民兵地雷班被命名為“王杰民兵班”。李彥清是王杰保護下來的民兵之一,也是“王杰民兵班”的第一任班長。在王杰壯烈犧牲后,他始終堅持宣講王杰事跡,用自身行動學習繼承王杰精神。1973年5月21日,在幫助民兵排除啞雷時,他也遇到了同樣的危險。為了保護戰友,他在事故中雙目失明。因公致殘后,他身殘志堅,持之以恒地學習盲文,用盲文像王杰一樣寫日記,鍥而不舍地宣揚王杰精神。2005年,他組織創建邳州王杰精神研究會,并擔任首任會長。
傳承弘揚王杰精神,邳州正在通過開展“爭當三問公仆、爭做四有典型”主題實踐活動,推動全市黨員干部學習英雄、致敬烈士。有定力、有血性、有本領、有品行,是王杰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邳州將其提煉出來,作為對“四有”黨員干部的要求。“四有”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的“三問”,方能像王杰一樣堅守初心、擔當使命,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
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江蘇徐州看望王杰烈士生前所在連官兵,并強調:“王杰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學習踐行王杰精神,讓王杰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近年來,在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全國人民萬眾一心,許多人不計個人得失、爭做“逆行者”,其實這些都是對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實踐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