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丹,胡 潔,余 雪
(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重慶,401331)
幼兒教師是學前教育的主要力量,有研究指出高素質的幼兒教師對學前教育質量起著正向積極的作用。[1]2012年,《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頒布,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理念與師德三個方面對幼兒教師的基本素質提出了明確的規范和要求。[2]201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全面提升幼兒園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質量善保教的教師隊伍。[3]不論是從政策層面出發還是從社會現實情況考慮,對高質量幼兒教師的需求已成為集體訴求。如何吸引高素質人才加入并愿意長期留在幼兒教師隊伍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職業聲望是在一定時期內社會公眾對某一職業的地位、權力、工作性質、教育和收入等的綜合性主觀評價,是影響職業吸引力的重要因素。[4]要吸引高素質的人才加入幼兒教師隊伍,就需要對幼兒教師職業聲望有清晰的認識。有研究指出,高職業聲望與從業人員素質存在雙向促進作用。[5]然而,目前受傳統文化觀念和幼兒教師職業現實境況的影響,幼兒教師職業聲望正面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優質人才進入學前教育行業的一大阻力。因此,明晰幼兒教師職業聲望,探究影響幼兒教師職業聲望的因素,尋找幼兒教師職業聲望的提升路徑,對幼兒教師的職業吸引力和隊伍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共發放4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389份,問卷回收率為97%。為了解幼兒教師的職業聲望,本研究對社會公眾進行調查,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如下:從性別構成來看,男性150人,占38.6%,女性239人,占61.4%;從年齡分布來看,平均年齡為36歲,其中25歲以下328人,占84.3%,26—35歲30人,占7.7%,36—45歲17人,占4.4%,46歲以上14人,占3.6%;從文化(學歷)來看,以大專和本科學歷為主,這兩者占86.1%;在職業類型上,企業職工為107人,占27.5%,事業單位職工121人,占29.8%,農民33人,占8.5%。另外,有19.5%的調查對象從事學前教育工作,共計76人,50.4%的調查對象表示有親朋從事學前教育工作,共計196人。
本研究采用自編的幼兒教師職業聲望調查問卷,問卷編制參考了王月編制的相關問卷[6],并廣泛征集了學前教育專家的意見,對問卷的維度和內容進行了調整。經檢驗,本研究使用的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07,證明該問卷的整體信度較好。
通過SPSS 17.0統計軟件,運用頻數分析、描述統計、重復測驗的方差分析等方法對幼兒教師職業聲望的總體評價進行分析,對職業社會聲望、職業報酬聲望、職業道德聲望、職業能力聲望、職業貢獻聲望、職業環境聲望、職業前景聲望七個維度分別進行了相應的數據分析。
調查對象對幼兒教師職業聲望的總體評價得分為5.7分,這個得分屬于中等水平(總分為10分)。這可能和幼兒教師工作成就的內隱性、延遲性和幼兒教師的低收入等原因有關。
使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可知,F=50.595,p=0.000<0.05,說明不同職業的職業聲望存在顯著差異。采用LSD比較幼兒教師職業與其他職業(企業職工、事業單位職工、機關工作人員、自由職業者、農民)的職業聲望發現,除自由職業者外,p均小于0.05,說明幼兒教師與其他四種職業在職業聲望上存在差異。其中,幼兒教師的職業聲望(5.7分)顯著低于企業職工(6.15分)、事業單位職工(6.92分)和機關工作人員(7.5分)的職業聲望,但是高于農民(4.95分)的職業聲望(圖1)。這說明社會公眾在評價職業聲望時,可能會優先考慮資源控制能力強的職業。

圖1 幼兒教師與其他職業的職業聲望評價得分
使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可知,F=55.567,p=0.000<0.05,說明幼兒教師職業聲望在不同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分維度評價中,社會公眾對幼兒教師職業環境聲望(3.84分)的評價得分最高,幼兒教師職業前景聲望(3.75分)次之。社會公眾對幼兒教師職業能力聲望(2.88分)的評價得分最低,顯著低于其他維度的職業聲望,幼兒教師的職業社會聲望(3.11分)的評價得分第二低(圖2)。幼兒教師職業能力聲望得分最低,這與幼兒教師職業準入制度未完全跟進有關。職業準入制度的未完全跟進直接導致個別不具備良好專業知識、專業倫理和專業技能的人進入幼兒教師隊伍。他們可能做出不利于行業的行為從而使整個幼兒教師行業的職業聲望被劣幣化。[7]

圖2 幼兒教師職業聲望各維度評價得分
為了調查群體內外對幼兒教師職業聲望的評價,本研究將從事學前教育工作者定義為群體內,非從事學前教育工作者定義為群體外,通過比較群體內外對幼兒教師職業聲望評價的差異探討影響幼兒教師職業聲望的因素。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顯著性檢驗發現,群體內外對幼兒教師職業聲望的總體評價差異顯著,F=12.887,p=0<0.05。與群體內的評價相比,群體外對幼兒教師職業聲望的總體評價更高。群體內對幼兒教師職業聲望的總體評價較低(表1)。進一步分析群體內外在幼兒教師職業聲望各個維度上的評價(表2)發現,群體內外對幼兒教師職業聲望各個維度的評價存在差異。具體而言,在職業社會聲望和職業報酬聲望上,群體外的評價比群體內更高;在職業道德聲望、職業貢獻聲望、職業環境聲望上,群體內的評價高于群體外的評價;在職業能力聲望和職業前景聲望上,群體內外的評價差異不顯著。
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與群體內的評價相比,群體外對幼兒教師職業聲望的總體評價更高。群體內對自身職業聲望的總體評價較低。有研究者認為,人都有追求榮譽地位的欲望,出于一種心理自衛,人們對自己的職業或與自己相關的職業都會給予較高的評價,這種現象即聲望地位的“向上攀附效應” 。[8]本研究中幼兒教師對自身職業聲望的評價低于群體外對其的評價,這可能和幼兒教師在日常的工作中感受到一定程度的相對剝奪感有關。相對剝奪感是指一種主觀認知和基于認知的情緒體驗,指行為主體通過橫向將期待和能力相對比,認識到自身或所屬群體無法獲得應當屬于自己的某種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進而滋生憤怒和不滿等負面情緒。[9]

表1 群體內外對幼兒教師總的職業聲望的評價得分
外因是影響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影響幼兒教師職業聲望的外部因素有傳統文化觀念、經濟收入和編制等。內部動力是提升幼兒教師職業聲望的根本動力,影響幼兒教師職業聲望的內部因素有幼兒教師的能力、意愿和道德素質等。要提升幼兒教師的職業聲望,不僅要落實和保障外部條件,還需要增強內部動力。
文化觀念潛在影響人們對職業評價。目前,受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社會公眾對幼兒教師職業價值的認識與學術界有一定差距。[10]第一,政府要加大對學前教育事業的專業性宣傳,在主流渠道對學前教育的重要性、特殊性給予更多關注。第二,身處自媒體時代,廣大的幼兒園管理者、幼兒教師應該主動地運用新媒體工具,向外界傳播關于幼兒園的真實的、正面的信息,樹立積極的幼兒園形象、幼兒教師形象。以文化孕育共識可以達成社會公眾對幼兒教師職業聲望的雙向認同。
目前,幼兒教師被賦予了過多的職責,很多幼兒教師不僅要處理教育教學相關工作,還要負責園所教務上的工作。過大的工作壓力使幼兒教師對工作產生不滿情緒。因此,第一,幼兒園要適當減輕幼兒教師的工作量,讓幼兒教師有更多的精力增進師幼有效互動,做好本職工作。第二,幼兒園應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給予幼兒教師以人文關懷,讓幼兒教師感受到自己的工作環境是溫馨的、和諧的。[11]
職業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從業者樹立的。要提高幼兒教師的職業聲望,重要的是幼兒教師在工作中展現出專業性,幼兒教師提升職業專業性既需要自己努力也需要外部促進。在外部方面,相關部門要做到:第一,進一步完善職業準入制度。要促進學前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就要把好幼兒教師的“入口”關,從源頭確保進入學前教育行業的人員具備良好的專業態度、專業情感、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第二,通過培訓提升在職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培訓對幼兒教師的觀念更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12]要提升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就要使培訓精準對接幼兒教師職業發展的需求,提升培訓的實效性和吸引力。第三,注重職前學前師范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指出,認證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產出為導向,強調以師范生的學習效果為導向,對照師范畢業生核心能力素質要求,評價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13]師范院校不僅要將學前教育實踐中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真正融入師范生培養的課程,還要通過組織師范生到幼兒園實踐,不斷提升學前師范生的專業能力,為其未來進入幼兒園工作成為專業能力強的幼兒教師打下基礎。
一個行業職業聲望的提升有賴于該行業工作者自身內部因素的發揮,提升幼兒教師的職業聲望需要強化幼兒教師職業聲望自我提升的意愿和動力。第一,幼兒教師要對自身的職業聲望提升有明確清晰的規劃,這有利于減少盲目性,減輕對自身職業聲望提升探索的試錯成本。第二,幼兒教師應將自己對職業聲望的合理期待融入生活,使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用以規范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第三,幼兒園可為展示幼兒教師正面形象創設積極條件,激發幼兒教師職業聲望自我提升的意愿和動力。
教師的道德素質對教師的職業聲望影響較大,社會公眾對教師道德要求高是由教師的職業特性決定的。這就要求幼兒教師一方面在職業活動中恪守職業道德,做到熱愛幼兒教育事業、熱愛幼兒、廉潔奉公;另一方面在非職業活動中也要表現出高尚的道德素質。只有當社會公眾感受到了幼兒教師的高道德素質,他們對幼兒教師的職業聲望評價才能有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