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保華,梁愛霞
(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四川 成都 610400)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的水平不斷提高,旅游正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一種生活方式。據統計,2018年國慶假期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7.26億人次,同比增長9.4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 990.8億元,同比增長9.04%。人們旅游消費追求個性化、品質化和多樣化,使鄉村游、生態游、紅色游等旅游消費異?;鸨?。十三五期間,我國公路總里程接近520萬km,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6.1萬km,通達99%的城鎮人口20萬以上城市及地級行政中心,二級及以上公路通達97.6%的縣城,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438萬km。覆蓋廣泛、互聯成網、質量優良、運行良好的公路網絡已基本形成[1]。
旅游業在國民經濟占據著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的作用,而交通運輸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支撐和先決條件。近年來,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完善,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旅游業轉型發展的新趨勢[2]。
橋梁作為道路系統的關鍵和控制工程,在現代交通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早期的橋梁形式單一,缺乏整體設計,僅僅作為解決交通問題的手段,而沒有作為一個旅游景觀因素加以考慮。在交通+旅游一體化建設規劃中,如何發揮橋梁景觀在旅游中的作用是橋梁設計與建設者值得深思和考慮的問題之一。
景觀橋梁是指能喚起人們美感的、具有良好視覺效果和審美價值、與橋位環境共同構成景觀的橋梁,它既可成為一定環境的主體,也可成為景觀環境的載體[3]。
1)實用性。實用性是指橋梁必須保證跨越障礙和承受交通荷載的特性,保證橋梁的連接和交通功能;橋梁的景觀設計不能影響交通功能的發揮;例如用于景觀照明的燈光的照度以及照射范圍不能影響交通行車的安全,景觀設計不得侵入到橋梁的建筑限界。
2)觀賞性。是指在保證橋梁安全性的基礎上,景觀橋梁造型遵循建筑美學的法則,體現橋梁的功能美和形式美,同時,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共同組成旅游景觀,創造新的旅游觀光景點。
3)象征性。要求橋梁造型或橋梁與其環境共同體現一種象征意義,隱喻一種文化內涵,體現出橋梁所在區域或旅游線路的自然、人文、歷史內涵,打造精品旅游線路。
1)橋梁定位不清。設計階段對橋梁的定位不清,導致橋梁的景觀設計模糊。橋梁設計時對橋梁景觀設計的定位是作為旅游景點,或是作為旅游區域的通行構筑物,還是作為旅游區域的輔助配套。橋梁設計時定位不明確,導致后期進行橋梁景觀設計遺漏和模糊。
2)景觀橋梁的旅游帶動有限。橋梁的景觀設計時,沒有預留游覽空間。對周邊的環境的融入不夠,沒有從不同的視角全面進行景觀設計,導致該橋梁對旅游的帶動不強。
3)橋梁無景觀設計。只重視旅游區域的景觀打造,忽視旅游區域的橋梁景觀設計。造成大部分橋梁只有功能性設計,千篇一律,缺乏地域性和歷史人文氣息,達不到交通旅游融合的目的。
1)交通旅游融合規劃。在城市規劃或區域旅游規劃階段,提出交旅融合的概念。橋梁的景觀設計既符合疏散交通的通行性的功能要求,又能符合區域旅游的規劃。
2)融入橋梁所在區域的旅游文化。對景觀橋梁所處地域旅游文化挖掘,準確把握其特征并進行抽象提取,獲得景觀橋梁造型設計的線形元素。旅游文化包括橋梁所在區域的歷史文物、古跡、民風民俗、民間傳說及某些特殊紀念性活動等。
沱江韓灘大橋位于成都市金堂縣沱江口的韓灘雙島,起點位于成金大道趙楊路東段,終點位于金堂大學城。建成后可以從趙楊路東段直達金堂大道,該橋的建設,打通了縣城區域內直達金堂大道的主要通道,加強了金堂縣城與東部區域聯絡,對于東部區域的開發以及加快成都市東部旅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橋梁位置如圖1所示。

1)服務城市規劃,功能第一。設計重視工程建設、運營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符合城市整體發展要求。
2)交旅融合、環境優先。橋梁設計方案總體構思,應突出大橋的景觀效果,充分利用該地區的自然特色,處理好大橋與周邊環境的和諧關系。整座大橋要選擇新穎美觀的造型,令人心曠神怡、耳目一新。橋梁設計方案應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設計、施工加強環境保護措施。
金堂位于成都市東北部,龍泉山腳下。綿遠河、青白江和毗河于縣城趙鎮匯流成沱江,素有“千里沱江第一城”“天府水城”之稱。
金堂縣將力爭2023年成功創建天府旅游名縣,力爭2025年成功塑造“公園水城+文化名城+體育新城”三大名片,奮力將金堂打造成為天府水城休閑度假目的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標、國際體育交往重要承載地,全面樹立“探美沱江源·明心金堂山”的旅游形象。
金堂擁有眾多的旅游資源,兩百年前的金堂縣令謝惟杰就組織評選出了金堂八景:云頂晴嵐、寶塔臨江、圣燈朝佛、白馬涌泉、凈土晨鐘、文瀾秋月、三星伴月、金船艤峽;還有國際鐵人三項基地,沱江小三峽,云頂石城,五鳳古鎮等;有眾多的名人如東方黑格爾賀麟、反清義士彭家珍、著名詩人流沙河。
橋址處為金堂八景之一的“韓灘春漲”所在地,史載:每值春濤泛溢,聚如湖澤,煙波無際,舸艦迷津,頗為一邑巨觀。
2006年入選為成都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沱江號子,以磅礴的氣勢,深沉的韻律,彰顯了滔滔沱江的雄厚,水運事業的繁榮,搶灘涉險的驚心動魄以及腳蹬手爬的船工艱辛。
因此,橋梁造型整體意向取自沱江中揚起的帆船。帆船由三根桅桿組成,象征著匯入沱江的三條江河:綿遠河、青白江和毗河,表明了該橋所在的位置是沱江源;同時也象征了四川的川字;兩側的兩根桅桿曲線向內圍攏,與中間桅桿組成水滴狀,又暗合了金堂縣作為“天府水城”的美稱;拉索猶如纖夫拉的纖繩,又和桅桿一起組成了風帆。
該造型的帆船,在千里沱江的源頭,揚帆遠航,駛向美好的明天,彰顯金堂縣“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壯志豪情,以及祝福金堂發展“一帆風順”的美好喻意。橋梁方案主創意如圖2所示。

金堂盛產臍橙,金堂三溪鎮是全國著名的柑橘水果之鄉,臍橙曾獲全國優質水果獎;本橋橋塔細部構造從臍橙葉片中尋找造型特點,葉片輪廓為曲線,具有“豐”字形的葉脈紋理。同時,又暗含有金堂的“金”字。橋梁方案擴展創意如圖3所示。

1)塔尖桅桿造型。
塔尖部分三根桅桿匯聚在一起,象征綿遠河、青白江和毗河三條江在橋址處匯流成沱江,體現出金堂人民的海納百川的胸懷;塔尖突出結構和技術細節,強調運用新技術手段反映現代化風格,創造出具有時代情感和個性的美學效果。
帆船桅桿整體造型優美、現代、富有動感和張力,結構細節豐富,構件之間,猶如不同旋律的音樂小節,匯合構成一部雄渾的交響巨作。帆船桅桿頂部造型見圖4。
2)觀景平臺設計。
橋位處于沱江的源頭,三江匯入沱江,風景如畫,對觀光及觀景效果要求高。在橋塔附近的人行道兩側分別設置圓形觀景平臺,如圖5所示,便于游客在觀景平臺上觀賞三江入流的壯麗景色。

3)節能路燈。
位于金堂縣淮口鎮的通威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大項目,作為通威太陽能在四川布局的第三個電池片生產基地,金堂基地建設目標瞄準“全球光伏行業5G智慧園區”。因此路燈的設計一方面在路燈柱頂設置太陽能光伏板解決電源問題,另一方面,采用臍橙葉片式造型,如圖6所示,體現出了金堂作為“臍橙之鄉”的美譽。
4)引道及步梯。
為方便游客進入大橋觀景,在引橋兩側設置引道及人行步梯方便游客通往大橋觀景(見圖7)。

此方案整體線條簡潔明快、曲線優美、富有動感,既能蘊含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又能寓意當地現代經濟的和諧發展,且與橋位處的環境能協調融合。人行橋上,北望三江口,南望龍泉山,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之感。
主橋為獨塔雙索面混合梁斜拉橋,跨徑布置為(150+50+50)m。主跨采用鋼箱梁,如圖8~圖10所示,邊跨及橋塔附近主跨側部分截面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橋塔為組合式結構,塔座以上19.2 m范圍內采用混凝土結構,其余采用鋼箱結構。塔、墩、梁固結。



主跨側鋼箱梁上標準索距為11 m,邊跨側混凝土梁上標準索距為2.5 m。
1)橋面布置。
主橋寬度為39 m,機動車道寬25.5 m,兩側輔道為2 m非機動車道和2 m人行道,具體功能規劃為:
0.25 m(欄桿)+2 m(人行道)+2 m(非機動車道)+2 m(分隔帶)+0.5 m(防撞墻)+11.75 m(機動車道)+0.5 m(防撞墻)+1 m(分隔帶)+0.5 m(防撞墻)+11.75 m(機動車道)+0.5 m(防撞墻)+2 m(分隔帶)+2 m(非機動車道)+2 m(人行道)+0.25 m(欄桿)=39 m。
2)主梁設計。
主梁采用雙邊箱截面。主跨采用鋼箱梁截面,如圖11所示,寬39 m,橫斷面中部梁高3 m。鋼箱梁部分一般位置截面頂板及斜腹板厚16 mm,底板厚14 mm,橫隔板厚16 mm,間距為3.6 m+3.8 m+3.6 m。

邊跨及橋塔附近主跨側部分截面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箱梁。利用結構重、剛度大的特點平衡了主跨恒、活載,同時提高了結構的整體剛度,也節省了工程造價。
3)橋塔。
主塔采用組合式橋塔。橋面以下塔墩高度為11.2 m,橋面以上塔高96 m。塔座以上19.2 m范圍內采用混凝土結構,其余采用鋼箱結構。
4)斜拉索。
斜拉索采用雙索面豎琴式布置,主跨側布置11對主索,邊跨側4對背索。斜拉索均采用高強度鍍鋅平行鋼絲索和冷鑄錨。斜拉索通過鋼錨箱錨固于主塔及梁端,均在塔端張拉。
5)主塔基礎。
主塔墩基礎共布置24根φ2.0 m的鉆孔樁,行列式布置,順橋向樁間距5.25 m,橫橋向樁間距5.25 m,承臺厚5 m。
隨著交通旅游融合度的提高,一系列旅游線路和旅游區域規劃列入了當地的發展計劃,橋梁景觀作為旅游線路或者旅游城市的重要標志之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景觀橋梁承載著傳承地域旅游文化的歷史使命,對于彰顯區域歷史文化、宣揚時代精神,并使之成為當今交通旅游中新的增長點是交通規劃和建設者的重要訴求[5]。
通過本文提出的景觀橋梁設計思路,建造具有時代特色、地域特色,并具有景觀性與功能性兼備的,交通與旅游相融合的景觀橋梁,為我國交通旅游融合發展提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