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最堅定的決心和最有力的舉措開展水污染防治行動,我國水生態環境保護發生重大轉折性變化,碧水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人民群眾身邊的清水綠岸明顯增多,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一是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加快完善。落實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部署,在七大流域統籌設立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組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在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上強化了統一監管。積極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全國335余萬家排污單位全部納入排污許可管理。推進排污口管理改革,全面開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深化水功能區管理改革,各省(區、市)全面完成“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發布。推動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牢牢守住水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二是大江大河保護治理取得積極進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持續加大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截至2021年,長江干流連續兩年全線達到Ⅱ類水體;黃河干流全線達到或優于Ⅲ類。珠江流域、西南諸河、西北諸河、東南諸河水質狀況保持為優,淮河流域、遼河流域水質明顯改善。

三是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顯著。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29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總體實現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目標。各地新建污水管網9.9萬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4088萬噸/日。用于黑臭水體整治的直接投資約1.5萬億元,在治理污染的同時有效拉動了地方投資,有力促進了城市高質量發展。
四是群眾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深入開展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累計完成2804個水源地10363個問題整治,有力提升了涉及7.7億居民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完成全國1.06萬個“千噸萬人”水源保護區劃定和1.94萬個鄉鎮級水源保護區劃定。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94.2%,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五是工業水污染控制不斷鞏固深化。不斷規范工業排放環境監督管理,制修訂鉛鋅、磷肥等工業行業20項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錄》。常態化加大執法力度,推動各類工業污染源持續達標排放。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2700余家工業園區建有3400余座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企業環境守法意識得到顯著提升。
六是與疫情相關的醫療廢水得到及時有效處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地對醫療廢水處理處置情況開展全面排查,提升治理能力,實現醫療機構及設施環境監管和服務100%全覆蓋,醫療廢物、醫療廢水及時有效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100%全落實,為疫情防控做出了應有貢獻。
2021年,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4.9%,比2012年提高了23.3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1.2%,比2012年降低了9.7個百分點。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的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要更加突出服務大局,統籌做好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更加突出人民至上,努力提供更多優質水生態產品、創造更多更好親水空間,讓工作成效體現在人民群眾直觀感受上;更加突出穩中求進,將工作重心放在夯實基礎、提升質效上,力爭在若干難點和關鍵環節上實現突破;更加突出“三水統籌”,著力推動水生態環境保護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流域要素系統治理、統籌推進轉變;更加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錨定精準治污的要害、夯實科學治污的基礎、增強依法治污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