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進土壤、地下水和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積極成效。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全國1170個地下水考核點位質量極差比例控制在15%左右,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污染風險基本得到管控。村莊臟亂差問題得到扭轉,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穩步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法規、標準、技術體系,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發布農用地、污染地塊、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等部門規章,制定農用地、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等系列標準規范。成立全國土壤污染防治部際協調小組,出臺《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辦法》,設立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啟用全國土壤環境信息平臺,建成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土壤污染防治協調機制、責任體系、監管體系、資金保障體系日益健全。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初步查明我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潛在環境風險情況。全國2783個涉農縣(市、區)全部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實施分類管理,實現風險分類防控。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全國30個省區市(除西藏外)建立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機制。依法依規對4萬多個地塊開展調查,將1500多個地塊列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有力整治耕地周邊涉鎘等重金屬污染源。將1.8萬多家企業納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在13個地市組織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各地實施220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實施“場地土壤污染成因與治理技術”“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等國家重點研發專項。
制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管理條例》,發布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監測評估、風險管控和修復等20余項地下水污染防治相關技術標準規范,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規劃體系不斷健全。完成《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確定的有關目標任務,全國9.6萬座加油站的36.2萬個地下油罐完成雙層罐更換或防滲池設置,基本控制了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地下水污染風險。實施《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地下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持續開展全國地下水狀況調查評價,基本掌握440萬平方公里1∶25萬比例尺區域地下水質量,初步建立“雙源”(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清單,掌握城鎮1862個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和16.3萬個地下水污染源的基本信息。實施“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建成國家地下水監測站點20469個,初步形成了覆蓋31個省(區、市)、控制面積350萬平方公里的監測網絡。啟動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地下水生態環境管理和技術模式。

聚焦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黑臭水體整治、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膜回收、養殖業污染防治等重點任務,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持續推進農村環境整治,累計整治19.7萬個行政村,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分區分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步消除人口聚集村莊生活污水引發臭味、滋生蚊蠅、臟亂差等問題,改善村莊及附近水體水質。鄉鎮政府駐地、中心村等重點村莊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0%以上。建立農村黑臭水體國家監管清單,優先治理面積較大、群眾反映強烈的黑臭水體。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行政村覆蓋比例達到90%以上,基本完成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實現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積極穩妥推進高毒高風險農藥淘汰。深入實施農膜回收行動,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0%以上。推進畜禽養殖綠色發展,強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引導,推動糞污資源化利用;畜禽養殖規模化率接近70%,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7%。防止污染向農村轉移,查處數百起危險廢物向農村非法轉移傾倒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