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
核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核安全,提出中國核安全觀,將核安全納入國家總體安全體系,建立國家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對核安全的重視程度之高、指導力度之大、部署要求之嚴前所未有。
截至2022年7月,我國共有運行核電機組54臺、在建核電機組21臺,在建規模世界第一、機組總數世界第二。核技術利用單位9.9萬家,在用放射源16萬枚,射線裝置25.3萬臺(套)。近十年來,我國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始終保持良好安全業績,核電廠沒有發生過國際核與輻射事件分級表2級及以上核事件或核事故,放射源輻射事故年發生率保持在每萬枚1起以下,全國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核安全觀為指導,嚴格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持續推進核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有效保障核與輻射安全。
充分認識核安全是值得高度重視的國家安全問題,是對國家和人民負責的重要的事,必須嚴上加嚴,千方百計消除隱患,確保萬無一失。認真落實黨中央領導同志指示批示,加強重大核電項目安全監管。強化首堆、新堆安全審評和監管。開展日本福島核事故后我國核設施安全改進行動,實施核與輻射安全隱患排查三年行動計劃,加強重點核設施安全隱患排查,建成龍和核電集中廢物處置場,徹底解決我國核電發展中的低放廢物處置問題。加強涉核反恐、安保和應急督導,有效保障重大活動期間核與輻射安全。


作為第一牽頭單位,有效運轉國家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強風險評估、預警監測和聯防聯控。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制修訂部門規章17項次、核安全導則40項次和核安全相關標準70項次,建立全國核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核電領域風險指引型監管相關技術政策,建成并有效運行全國核電廠和研究堆經驗反饋體系。持續健全核與輻射安全管理體系,發布總論、49份二級大綱指南和712份三級工作程序,提升監管標準化、規范化水平。
嚴格審批并頒發全球首臺AP1000、EPR、“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第四代高溫氣冷堆核電示范項目運行許可證和“國和一號”建造許可證,批準國內首臺核電機組秦山核電廠 1號機組運行許可證有效期延續。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督,近五年來,由現場監督員開展日常核安全檢查并形成記錄22725份,依據監督檢查大綱實施例行核安全檢查1366次,結合工作需要開展非例行核安全檢查541次。實施加強放射源安全行動計劃,完成高風險移動放射源實時監控和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安保升級,放射源和射線裝置100%納入許可管理,廢舊放射源100%安全收貯。堅持兩個“零容忍”,近五年實施行政處罰50余次。
組織實施《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及2025年遠景目標》,建成投運國家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技術研發基地。建成全國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重點核設施周圍輻射環境監督性監測和核與輻射應急監測“三張網”,全國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共有1835個監測點,數據獲取率穩定在95%以上,實現省級輻射環境監測機構能力全部達標。指導建成3支核電集團核事故快速支援隊伍,實現省級輻射事故應急演習全覆蓋。
發布《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開展宣貫推進專項行動,分類推進核安全文化評估。推動建立中央督導、地方主導、企業作為、公眾參與的核安全公眾溝通機制,依法加強信息公開,組織開展“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等活動。首次發表《中國的核安全》白皮書,開展核安全公約、乏燃料與放射性廢物管理聯合公約等履約活動,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簽署核安全合作協議,加強多雙邊務實合作,推動在“核電廠多國設計評價機制”框架下建立“華龍一號”工作組,助力核電“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