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將生態環境監測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統籌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5—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審議通過了關于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省以下環保監測機構垂直管理、提高監測數據質量三份重要改革文件,基本搭建形成了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和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生態環境監測的認識高度、推進力度前所未有,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
深入落實黨和國家機構的改革精神,健全統一監測評估制度,推進海洋、地下水、水功能區、溫室氣體、農業面源等監測業務轉隸與融合,實現了監測領域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陸地和海洋、城市和農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五個打通”。積極推動生態環境監測立法,印發面向美麗中國的中長期規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全方位勾勒出監測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
深入落實《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堅持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建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并與國際接軌,全國布設大氣監測點位1.4萬個、地表水監測點位3.1萬個,地下水、海洋、土壤、農村、噪聲、生態等監測點位約28.4萬個,部署啟動碳監測評估試點,基本實現環境質量—生態質量—污染源監測全覆蓋,陸—海—空—天范圍全覆蓋,全國—區域—城市—區縣不同尺度全覆蓋。大力推進自動監測技術應用和站點建設,建成環境衛星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實時預警和遙感遙測能力不斷增強。推進國家和地方監測數據聯網,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能力明顯增強。
貫徹落實《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基本完成省以下環保監測機構垂直管理改革,全面完成國家和省級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建立“誰考核、誰監測”的全新運行機制,環境質量監測獨立性、權威性、有效性顯著提升。時隔九年,生態環境部聯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5個部門共同舉辦“第二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集中展現了新時期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先鋒隊的精神風貌。建立排污單位污染源自行監測制度和執法監測制度,持續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參與的監測格局基本形成。

貫徹落實《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以規范的科學方法“保真”,累計發布監測標準1200余項,聯合市場監管部門出臺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補充要求,建立量值溯源體系,指導監測機構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證數據準確。以嚴格的質控手段監管,建立“遠程+現場”“例行+雙隨機”“人防+技防”的數據質量綜合監督檢查制度,聯合實施監測質量監督檢查三年行動,及時發現和糾正不規范監測行為。以嚴厲的懲戒措施“打假”,建立健全監測數據質量保障責任體系,將監測數據造假列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和“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聯合公安部門嚴肅查處典型案件,形成打擊數據造假的高壓震懾態勢。
建立基于監測數據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排名、通報、預警制度,摸清家底、掌握動態,為環境質量目標責任考核提供直接依據。建立環境質量預測預報、環境污染成因解析、環境風險預警評估等監測業務和技術體系,為環境治理提供支持引導。建立污染源監測與環境執法同步的“雙隨機”執法監測機制,基本實現測管協同,為查處排污單位違法環境行為提供支撐。開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支撐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每年發布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實時發布空氣和地表水監測數據,多手段多渠道公開各類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公眾滿意度普遍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