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解淼
2022年6月5日,在遼寧沈陽舉辦的2022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中國生態環境志愿服務論壇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講到,“遼寧盤錦的劉德天老人,在保護黑嘴鷗的陣地上堅守三十年,影響和帶動當地群眾共同參與愛鳥、護鳥,創造了黑嘴鷗數量從1200只增長到1.5萬只、50余萬畝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的奇跡。”
劉德天和他的“5+1”是什么意思呢?“5”是指劉德天創造五個中國第一,而“1”則是一個國際典型案例。
先說五個中國第一中的第一個。1991年,在人們不理解環保的概念,把環衛當環保的年代,他發起成立了黑嘴鷗保護協會。一提起創建協會,人們就會想到經費,當時劉德天自掏腰包布置成立大會會場花了37.6元,而他當時的工資也只有六七十塊錢。
有人問劉德天,你作為記者為什么要發起黑嘴鷗保護協會?他說環境問題就好比有人落水,這時呼吁救人是對的,但是都在岸上呼吁,誰也不下去救人的話,那個落水者就會溺水而死,我既要呼吁救人也要下水救人。之前一段時期,民間有關于哪個環保社會組織是中國第一家的議論。當時參加黑嘴鷗保護協會成立大會的世界基金會鳥類專家梅偉義說,黑嘴鷗保護協會的成立是中國環保史上獨一無二的事件。2003年,清華大學NGO研究所所長王明來盤錦調研,調研后指出,黑嘴鷗保護協會是中國第一家環境NGO,劉德天是中國民間環保第一人。

■ 1991年4月20日,劉德天發起成立我國第一家環境NGO——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圖為成立大會會場
下面再說第二個中國第一。過去報道地球上物種消亡的速度是一天全球消亡多少個物種,后來改為一小時,再后來改為一分鐘。這意味著物種消亡的速度在不斷加快,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棲息地在快速消失,而劉德天把保護黑嘴鷗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保護棲息地上。
2000年以前,南小河曾是“被保護遺忘的角落”,其占地5400畝的濕地承載著全球50%的黑嘴鷗。在這里,有人將獵槍對準黑嘴鷗,有人進到黑嘴鷗巢區撿蛋、蒸蛋羹。這里曾被水淹過,雛鷗被淹死,路過的汽車也常將黑嘴鷗幼鳥軋死。黑嘴鷗雛的死亡令劉德天痛心不已,他呼吁要在這里建黑嘴鷗保護站。他把利益相關方召集到南小河,拿鳥說事,以情動人,使大家意識到了這片濕地的重要性,保護黑嘴鷗的重要性;他爭取輿論支持與監督,媒體的呼吁帶來了廣泛影響,這塊濕地逐漸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除了本人發表意見,劉德天還請日本專家發表關于保護管理南小河的意見,并把意見轉給市領導;他把黑嘴鷗棲息地的情況向市領導匯報,促成南小河保護站的建立。這就是開展環境教育、借助輿論監督、發揮專家智慧、影響政府決策的“四步法”。
2010年春節放假期間,一個招商引進來的企業在30萬畝灘涂開發海參養殖廠,志愿者向黑嘴鷗保護協會舉報了此行徑。節后一上班,劉德天便向市環保局匯報并邀請領導和媒體來到現場,親自介紹了這片灘涂對于黑嘴鷗等鳥類生存的重要意義和開發將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與損失,環保局局長當場表態。隨后,報紙、電臺都發表了這條消息,而這項大型開發項目就這樣被叫停了。他還利用網絡等途徑推動在南小河的違章車庫和風力發電機的拆除工作。這樣類似的事情做了多少次,劉德天已經記不清了。
如今,黑嘴鷗的數量由黑嘴鷗保護協會成立之初的1200只增加至2021年的10500只,劉德天成為中國物種保護取得成功的第一人。

■ 協會組織小志愿者們在黑嘴鷗繁殖地開展愛鳥教育,劉德天向學生們講述愛鳥的意義。

■ 民間故事《吉祥鳥》插圖
再說第三個中國第一。劉德天提出,少年綠則中國綠。黑嘴鷗保護協會從成立起就對青少年進行環境教育。經歷了在教室開展環境教育到走進大自然,再到創建環境教育基地,劉德天還提出把發生環境問題的現場作為課堂。他不斷創新環境教育模式,被時任環保部部長的陳吉寧給予肯定;他指導和帶動兩所學校走進國際生態學校行列,推薦一名校長獲地球獎,55所學校獲省市環境友好學校和綠色學校,1000余名中小學生獲得“綠色小衛士”“環保好少年”稱號。
下面說第四個中國第一。用文化的力量保護黑嘴鷗是劉德天的一大專利,他從“捅燕窩瞎眼睛”的民俗說法使燕子得到保護,從而感悟到文化的力量。他認為,創作一首環保歌曲的作用勝過沒收一萬只獵槍。他從零做起,用18種藝術種類培育寓意為吉祥的黑嘴鷗文化。這些藝術種類包括民間傳說、小說、書法、繪畫、攝影、詩詞歌賦、舞蹈、剪紙、刺繡、油雕等,這些年來,黑嘴鷗相關文化作品產出6000余件,其中漁雁文化的《吉祥鳥》等民間傳說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五個中國第一,是指第一個實施生態修復并取得成功的人。沙蠶不僅是黑嘴鷗的“細糧”,而且由于它是軟體動物,易于消化,更是黑嘴鷗幼鳥的上乘食物。前些年,由于黑嘴鷗覓食地周邊的一些農民濫采亂挖沙蠶,導致沙蠶資源銳減,黑嘴鷗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2015年,劉德天提出用人工孵化沙蠶苗播撒濕地從而恢復沙蠶資源的構想,這一構想得到了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和遼寧省環保廳的支持,最終項目落地并付諸實施。經過3年的努力,黑嘴鷗保護協會實施的人工沙蠶苗播撒濕地項目共孵化出沙蠶苗10.6億尾,修復濱海濕地510畝,為黑嘴鷗重建“食堂”。此項目開設了中國環保社會組織修復生態之先河。

■ 黑嘴鷗保護協會申報案例《黑嘴鷗及其繁殖地的保護》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圖為會長劉德天赴昆明領獎。

■ 經過三年的努力,在黑嘴鷗重要繁殖地南小河建立了保護站。
“5+1”中的一個國際典型案例又是什么呢?
2021年10月,舉世矚目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在中國昆明舉行。遼寧省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作為“生物多樣性100+案例”全球征集申報單位,申報案例《黑嘴鷗及其繁殖地的保護》通過專家評審,從全球26個國家的258個申報案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生物多樣性100+案例”由《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籌備工作執行委員會辦公室指導,案例征集活動從2021年7月20日正式啟動,經過生態環境部和CBD官網、IUCN會員網絡平臺、國內外合作機構官方平臺、微信、微博等平臺宣傳,共收到七大洲26個國家196個單位申報的258個案例,最終有108個案例被評為“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生態環境部COP15首席談判代表、執委辦執行副主任劉寧表示,本次案例的豐富內容充分體現了NGO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中的貢獻。這些案例不僅僅是知識與經驗的梳理,也反映了全球各行動主體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而做出的在地實踐與努力,更是這次大會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體現,是全世界人民共建共享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愿望和心聲。
《黑嘴鷗及其繁殖地的保護》案例將與其他入選案例一起匯編成冊在COP15大會期間發放,供所有行業部門交流與分享,后繼還將正式出版中英文圖書以廣泛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