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舉 薛蓉 孔維鋒 陳柏帆 朱立紅
2014 年印發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和增加學生選擇權,促進科學選才”的新高考改革目標[1]。截至2022 年,已先后有四批共計21 個省份頒布了新高考改革試點方案。此次改革試點的最大變化是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權,學生可以根據大學的要求和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知識,自主選擇考試科目[2]。但是,學生的自主選科出現了一些問題,其中浙江、上海兩地所暴露出的新高考“棄物理”現象在學術界備受關注[3]。湖北省作為第三批試點省份之一,在借鑒前兩批省市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已確定采用“3+1+2”的科目設置模式。相比“3+3”模式,“3+1+2”模式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基于語數外三科必考不變的前提下,把物理和歷史作為二選一的必選科目,然后從化學、生物、政治和地理中選擇兩門科目參加高考,沒有選擇的科目不需要參加統一高考,只需參加合格性考試[4]。在“3+1+2”考試科目模式下,此前選考物理人數太少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但又出現了化學選考人數不足的問題。以江蘇省2021 年高考科目選考人數為例,在2021 年1 月的八省聯考中,江蘇省當年化學單科選考人數僅占14.83%,在選考的六科中占比最低。本文選取了湖北省鄂東地區四所高中為研究對象,調查“3+1+2”新高考科目模式下各校學生選考化學以及學習化學的情況,以期為下一步學生選考和升學提供參考,并給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化學教學帶來一定的啟示。
鄂東地區主要以黃岡市、鄂州市為中心,兩市經濟發展、教育水平相差不大,故特選取兩市四所教學水平處于三個不同層次的高中進行新高考模式下化學選考情況調研,分別是:處于第一層次的黃州中學、鄂州二中;處于第二層次的團風中學;處于第三層次的黃岡外國語學校。具體而言,調查對象為這四所學校高中三個年級的學生,共發放問卷1080 份,回收1015 份,問卷回收率為93.98%;其中有效問卷1010 份,有效率為93.51%。
通過前期與部分學校學生座談、對中學和大學從事化學教學及其研究的相關教師的采訪以及查閱相關文獻等,制定了化學選考調查問卷,問卷結構如表1 所示。考慮到學生不能帶手機進入學校,問卷采用紙質版方式發放,回收后逐一輸入問卷星平臺,借助問卷星和SPSS 26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并將數據制作成圖表。

表1 化學選考情況調查問卷的內容與維度
問卷信度系數值為0.985,大于0.9,表明研究數據信度質量很高。并進行“項已刪除的α 系數”的測試,測試結果表明任意題和選項被刪除后,信度系數并不會有明顯的上升,因此,該問卷的問題和選項沒有必要被刪除。我們進一步借助KMO 和 Bartlett 檢驗問卷效度,發現KMO 值為0.982,大于0.8,說明研究數據效度非常好。綜合以上分析來看,調查結果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較高,可用于進一步分析。
在回收的1010 份有效問卷中,把物理作為必選科目的共512 人,把歷史作為必選科目的共498 人;選考化學的共511 人,不選考化學的499 人,占總人數比例分別為50.69%、49.41%。各所學校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見表2。在被調查的學生中,選擇化學為選考科目的男生比例為64.35%,女生比例為34.33%,將物理作為必選科目的男生比例為64.53%,將歷史作為必考科目的女生比例為65.66%。

表2 各校調查對象基本情況一覽表
以學校、年級、性別、必選科目、選擇化學情況為變量,并結合表2 的數據,借助SPSS26 進行相關性分析后形成表3。數據表明,選考化學情況與性別、必選科目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同時必選科目與性別也存在顯著的相關性,而學校、年級與選考化學情況沒有相關性。

表3 選考化學情況與學校、年級、性別、必選科目的肯德爾 tau_b 相關性數據
學生是否選擇化學的題目選項主要從化學學習優勢、喜歡化學、他人建議、從事化學相關職業、擬報考學校要求、相對弱科被迫選擇六個方面進行設置。針對多選題各選項選擇比例分布是否均勻,研究采用卡方擬合優度檢驗并進行分析。
從表4可知,擬合優度檢驗呈現出顯著性(chi=97.802,p=0.000<0.05),說明各項的選擇比例具有明顯差異性,且通過響應率或普及率可以具體比較差異性。具體來看,A 選項,即“我的化學成績不錯,學習化學有很大信心,對我高考成績有很大的幫助”這一項的響應率和普及率明顯較高。

表4 選考化學的原因響應率和普及率匯總表
表5 數據顯示,擬合優度檢驗呈現出顯著性(chi=198.878,p=0.000<0.05),意味著各項的選擇比例存在明顯差異性,可以通過響應率或普及率來對比其差異性。具體來看,A(化學太難了,我學不好,沒信心)和B(我不喜歡化學,對化學不感興趣)這兩個選項的響應率和普及率明顯較高。

表5 不選考化學的原因響應率和普及率匯總表
綜上所述,學習化學優勢、對化學感興趣程度仍是是否選擇化學作為選考科目的主要原因。同時,在本次調查中的四所學校未出現在新高考模式下的“化學遇冷”現象,可見各校在學生選考科目上都進行了合理引導,以學生的興趣、學習優勢為主,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化學學習情況主要包括化學實驗感興趣情況、學科優勢與當前學段學習情況對選考的影響情況、化學熱點問題對職業規劃影響情況、學生化學學習存在的問題與學科價值情況、對本校化學學科和化學老師評價情況、當前選擇意愿的堅定程度等六個方向。
為了調查學生是否對化學實驗感興趣,我們對選考化學和不選考化學的同學,都設計了一道關于化學實驗興趣的題目。題目為:您喜歡做化學實驗嗎?作答情況如表6 所示。

表6 化學實驗喜歡程度學生答題情況
對于化學實驗的感興趣程度,無論是否選考化學,學生的感興趣程度幾乎相差不大,絕大多數同學還是比較喜歡化學實驗的。利用卡方檢驗進行分析,選擇化學科目為高考科目與對實驗感興趣程度的p 值為0.245,即p >0.05,說明選考化學科目作為高考科目與對化學實驗感興趣程度無關。
針對選考化學的同學,關于學科學習難易程度設計了兩個問題:(1)您認為化學好學嗎?(2)您是否認為自己學習化學有優勢呢?
在選化學作為高考考試科目的同學中,有52.64%認為化學比較好學,有25.64%的同學認為化學學習起來比較輕松。綜合來看,有將近八成的同學認為化學還是比較易學的科目。在化學學習優勢方面,認為自己在化學學習方面有優勢的占38.16%,有將近四成的同學處于中間狀態,有24.27%的同學認為沒有優勢學起來比較吃力,存在困惑。因此,學習優勢、學科難易程度也成為學生選考科目需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于不選考化學的同學,主要分析在必修階段學習所遇到的問題,以及當前學習階段是否影響選考化學意向。在必修階段的學習中,有57.92%不選考化學的同學在學習中遇到一定的問題,如存在聽不懂、題不會做的情況;僅有15.63%的同學能夠成功解決問題。而必修階段學習是否對高考科目選擇有影響呢?據調查知,有50%以上的同學認為自己化學成績一般、不是優勢學科,擔心高考成績而不選擇化學作為高考科目;有26.05%的同學必修階段化學成績還可以,因另有心儀學科而不選考化學。可見在必修階段化學學習所遇到的問題和學習狀況對是否選考化學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化學熱點問題包括化學前沿科技和社會上發生的實驗室爆炸、化工廠爆炸等其他負面事件。本題是對于選考化學的同學,是否了解與化學相關的職業,以及化學熱點問題是否會影響其未來職業選擇與化學有關的方向。作答情況如表7 所示。
通過表7 可知,無論是否選擇化學,都有將近80%的同學還是了解與化學相關的職業,因此在新版教材中引入“化學與職業”欄目對于職業生涯教育非常有必要。對于化學危險事故的認知,只有20%左右的同學認為化學事故影響自己不選考化學,可見多數同學都能夠正確認識到事物的兩面性,有正確的認知能力。
學生學習化學問題反饋主要指學習化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以及高中化學課程學習哪方面比較難。
由表8 可知,選考的同學認為自身不夠努力、基礎差是化學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第三層次學校中選考化學的同學認為化學學習方法不對、教師教得不好也是化學學習困難的原因之一。不選化學的學生認為基礎差、化學學習方法不對是化學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其中第一層次學校未選考化學的學生主要原因是基礎差,其次是自身不夠努力、化學學習方法不對;還有22.58%的同學認為是教師教得不夠好;第二層次學校認為教師教得不好的僅占14.52%。綜合來看,處于第一層次和第三層次學校的學生對教師要求較高。

表8 學習化學存在主要問題作答情況
從表9 可以看出,不管是否選考化學,第一層次、第二層次、第三層次的四個學校學生都感覺化學理論和原理太深奧、不易理解,化學知識點復雜、不方便記憶。這與教材編寫有關,除了原理和理論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識部分需要記憶的內容量也很大。

表9 化學學習難點作答情況
學科價值主要調查了學習化學知識對以后生活、學習、工作等是否有幫助。選考化學的同學對化學重要性認可度還是非常高的,第一層次學校中認為化學知識對以后的生活學習工作有幫助的比例高達54.42%,第二層次學校這一比例為47.28%,第三層次學校這一比例為49.07%。不選考化學的同學認為化學有用的占比要低于選考化學的同學的這一比例,第一層次學校中,黃州中學和鄂州中學不選考化學的同學中認為化學有用的比例分別為42.49%、51.02%;第二層次的團風中學這一比例為44.69%;第三層次的黃岡外國語學校認為化學有用的占比為45.62%。
綜上來看,學生無論是否選擇化學作為高考考試科目,大部分同學認為化學對以后的工作、生活、學習是有幫助的。
無論是否選考化學,多數同學對化學教師的滿意程度都比較高,特別是第二層次的學校,認為化學教師教得好的占43.56%,但對化學實驗特別重視的教師不多,說明各校開展實驗不夠,對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不夠重視。那么,選考化學與對學校和化學學科評價是否存在相關性呢?借助卡方分析得出p 值為0.0016(p <0.05),說明選考化學與對學校和化學學科的評價有關。
關于選擇意向堅定程度的設問,本問卷的問題為:如果現在您可以重新選擇一次高考科目,您會選擇化學嗎?選考和不選考化學都需要回答本題,作答情況如表10 所示。

表10 學生選擇意愿堅定程度答題情況
通過表10 可知,學生當前選擇意愿的堅定程度和自己現有選考情況幾乎一致。在選考化學的同學中,如果有機會再選一次,不會再選擇化學的同學占比為17.03%,主要原因有:學不會,太難;不利于高考,學習化學沒方法;基礎差,學習沒信心。有82.97%的同學愿意再次選擇化學,選擇理由包括:化學與生物、物理關聯性比較大,選擇化學的就業前景廣闊;高考升學的需要和化學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化學成績較好,是自己優勢學科,有能力和信心學好;喜歡化學老師,化學老師很負責等。
在不選考化學的同學中,有14.63%的同學認為如果有機會愿意選擇化學,主要理由有:對化學比較感興趣,喜歡做化學實驗,化學成績還不錯;升學想選取與化學相關專業;地理等其他科目太難了,相比較化學容易。有85.37%的同學不會選擇化學,主要原因包括:相比其他學科,化學處于劣勢地位;化學太難,聽不懂,對知識點不理解;對學習化學沒有信心;更喜歡地理、生物;基礎差,對高考考分沒有把握。
高考政策的改革關乎每位學生,與學生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為了實現“3+1+2”新高考模式改革的目標,強化高中化學學科的構建,提高化學學科的教學效果以及高中化學學科在學生心目中的認同感,化學教師和學生作為化學教學的直接相關者,必須根據各自的角色定位,做出自己的努力[5];學校和家長作為化學科目教學的間接相關者,也應做出各自的貢獻。
在新高考背景下,選科方式、班級設置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對于化學教師來講,挑戰是前所未有的,化學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去探索和實踐新高考。
1.創新教學模式,加強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與生活實踐緊密相聯又具有趣味性的學科,同時也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如何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充分展示學科魅力,引導學生愛上化學,從而在自主選科中占有優勢,這是值得考慮的首要問題。現代教學方式有啟發式教學、翻轉課堂、線上智慧教學平臺教學、小組合作學習、議題式教學等[6]。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年齡、心理等特點,因材施教,選用合理的現代教學方式。與此同時,還應重視高中化學實驗的重要性,因為新高考多數題目都會考查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因此,在平常教學中應注重實驗教學,教師可引導學生成立實驗興趣小組,并給學生提供可以開展實驗的平臺等[7];同時要將職業生涯教育逐步滲透到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人的發展的差異,幫助學生了解在興趣、能力、個體性別等方面差異,制定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增強自主選擇能力[8]。
2.重視“五新”教學,落實核心素養
“五新”指的是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改革、新教材、新高考、新教學模式。高考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核心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共同促進教學改革。教師作為改革的中堅力量,應走在學生和家長的前面,探索新高考改革的政策,研究化學新課改,認真研讀課標,挖掘深層意蘊,根據化學新課程標準,落實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新高考改革的順利發展。
3.開發校本課程,提高學生興趣
教師可開設與化學相關的校本課程,供學生選學。設計的課程應根據當地的實際因地制宜,既要涉及所學的化學知識,又要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假如所開設的校本課程讓那些即使不選考化學的同學也能積極參加,就是向成功邁了一大步;假如能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化學知識的價值,則又更進了一步。我們可以抓住當前國家提倡中小學教學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教學這一契機,開設相關的化學校本課程,例如,可以開展豆腐制作這一實踐活動。豆腐的制作是傳統老工藝,其中用到的石膏點豆腐就與化學有關。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既體會到前人的聰明才智,又能學習到化學知識,自然可以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4.整合知識體系,打造高效課堂
化學知識點比較零碎、個別理論和原理比較深奧是造成多數學生認為化學難學的主要原因,這也是化學教師面臨的一大挑戰。要想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把知識點理解透徹、建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完整,需要化學教師認真備課,做好初高中知識銜接與過渡,靈活處理教材,采取分層教學,有效整合學科知識,注重學科交叉,提高教學效率,打造易學易懂的愉快有趣的化學課堂。
5.堅持終身學習,提升自身魅力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新時代,教師要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投身到新課改和新高考的主戰場,抓住機遇,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并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提升自我[9]。首先,要更新自己知識結構,填充新知識和新理念、新思想;其次要利用網絡平臺加強學習,豐富教學理念和思想境界;最后要適當進行化學學科教學研究,提高科研攻關能力,積極參加青年教師大比武、省說課大賽等活動。換言之,化學教師不僅要做一名優秀的骨干教師,還要做一名教研小能手。調查顯示,有32.5%的學生因為喜歡某位化學教師而選擇了化學科目,可見教師本身的魅力對學生的選擇也有一定影響。因此,化學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必須提高自己的魅力,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引導學生親其師信其道[10]。一般來說,學生比較喜歡民主公正的教師,再加上講課充滿激情、語言詼諧幽默、教學專業技能一流,這樣的教師往往會讓同學們更喜愛并接受認可化學課程。
“3+1+2”新高考模式的核心在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作為新時代的高中生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前熱點和社會需求理性選科,不可隨意選擇或盲目跟風,一旦選定目標,就要持之以恒堅持下去。
1.全面認識自我,科學高效選科
科學選科主要應參考以下指標:①能力,選擇自己最擅長的科目;②興趣,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選擇自己最喜歡、最適合的學科;③專業傾向,按照目標專業、目標學校對學科的要求進行選擇,或者根據專業覆蓋面選擇路徑比較寬的學科;④教師或家長的建議;⑤國家形勢與政策。總之,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科,不可選擇后半途而廢或因為學科較難無法繼續進行下去,盲從或人云亦云跟風選擇都是不可取的。一旦選定了化學科目,就應該盡快讓自己認可它并充分發揮目標激勵的積極作用,確定方向,專注于未來和身心投入,強化自律性,努力進取,應對挑戰[11]。
2.積極主動學習,促進全面發展
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被動學習化學到積極主動地選擇化學、學習化學,合理科學計劃化學學習的時間和內容,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化學相關的討論和探索,制定學習計劃,自我檢測、自我反思,提升自學能力,培養獨立自主學習的好習慣。要運用科學方法和技巧系統學習,可以通過構建思維導圖等來解決化學知識點復雜的問題,將知識脈絡梳理清楚,避免知識體系出現混淆。要將化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例如在炒菜的時候,可以利用酯化反應讓菜味道更加鮮美、香醇。同時,也要關注與化學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如大氣污染治理、溫室效應等,并設法收看一些與化學相關的影視或紀錄片如《世界百大發現——化學》《我們需要化學》《門捷列夫很忙》等。
以上研究表明,實行“3+1+2”新高考模式對學生選考和化學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共同努力去應對。學校不僅要做好新高考政策的解讀工作,加強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還要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定期組織教師到改革試點地區進行調研和學習,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家長要收集和學習新高考改革的相關信息,根據孩子性格、興趣等給孩子提供關于選科的建議性意見建議,做好孩子的職業生涯規劃。高中生要全面認識自我,根據自己興趣、社會需求等科學選科,圓夢大學。高中化學教師則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優化化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實施管理,增強學生化學學習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自身教學和專業魅力,做到與時俱進,不忘育人初心,科學引導學生選擇化學科目,以化學核心素養為根基,使新高考改革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