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周
博物館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張名片,作為城市的文化中心而存在,其呈現給參觀者的不僅僅是展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展品背后蘊含的文化。現代博物館只有通過多元化的宣傳手段,創新傳播模式,做到對自身文化資源的充分利用,才能真正發揮現代博物館在文化傳播中的優勢與價值。
博物館文化涵蓋了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的內容,涉及藝術、習俗、社會規范等各個方面。傳播是通過社會活動在人與人、組織與組織之間進行的信息傳遞。文化傳播則主要指人類文化在不同區域及群體間進行擴散、流動的過程。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博物館被賦予了更多職能,已逐漸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現代博物館將博物館工作人員及館藏品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體,通過對展品的陳列、展覽以及講解等,將博物館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向參觀者傳遞,在文化信息擴散與流動中,既提高了參觀者的審美鑒賞能力,又實現了現代博物館文化傳播的功能。
第一,現代博物館文化傳播具有可選擇性。博物館展現在參觀者面前的藏品,都是經過博物館工作人員及專家學者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地選擇的,有著很強的教育功能和傳播價值。由此可見,現代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具有可選擇性,也從側面反映出現代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可以達到高品質和深層次的傳播效果。
第二,現代博物館文化傳播具有真實性。博物館中的收藏對象是真實存在的實體物品。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下形成的藏品,無論是在制作、裝飾還是在使用功能上都有著較大的差異,而同類器物在不同時期形制上的演化過程,也代表著文明發展的進程。參觀者在參觀與欣賞的過程中,可以真實地感受到蘊含在藏品身中的歷史文化內涵。由此表明,現代博物館在文化傳播中有很強的真實性。
第三,現代博物館文化傳播具有系統性。一方面,一個區域的發展過程通常可以通過當地的博物館完整且系統地呈現出來;另一方面,博物館文化傳播并非偶然性傳播,而是通過展陳、講解、社會教育活動等多樣性的系統安排呈現出來的。博物館工作人員通過創意策展并經過標準有序的管理與操作,將博物館的文化資源深入全面地展現給參觀者,從而形成博物館傳播文化與參觀者接受文化的穩定關系。
博物館作為公益性文化場所,一般坐落在城市中心,博物館建筑本身就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通常是一個城市的地標性建筑。在博物館靜謐幽雅的氛圍中展示著高品質的藏品,這種環境中散發的文化氣息是其他文化傳播方式不能比擬的。此外,旅游業是博物館進行文化傳播的重要支撐。現代博物館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目光,也成為人們旅游觀光必去的打卡地。游客通過博物館去了解一個城市是最直觀、最便捷的方式,這也使得博物館成為城市中的一種重要的人文景觀。
以成都金沙博物館為例,2005年,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2020年,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被中國博物館協會授予“2020年度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稱號,并成功當選“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標”。金沙遺址博物館地處四川省成都市區西北二、三環路之間,區位優勢突出,不僅是當地人文化休閑的最佳去處,也是外地游客了解成都地方史的人文景區和旅游打卡地。由此表明,現代博物館因其位置與環境方面的優勢,不僅是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且也有利于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提高城市的文化競爭力。
博物館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現代博物館以其館內豐富的藏品為依托,各個類別的現代博物館都有著相當大基數的受眾。以自然科學類的現代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將自然科學進行生活化、趣味化的展現,建立起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的密切聯系。通過工作人員趣味十足地解說,再加上活靈活現的科學實驗,自然科學也不再是“高大上”的存在,而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現象和體驗,這樣吸引了大批參觀者,尤其受到青少年群體的喜愛。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博物館無論是類別還是館藏資源都變得越來越豐富。在豐富的藏品背后,承載著人類發展歷程中的各個階段與各種信息。現代博物館能夠憑借自身豐富的信息資源優勢進行文化輸出,為廣大群眾提供更為全面的文化服務。現代博物館還能夠在通過館藏資源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礎上,提高人民群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文化自信,真正彰顯現代博物館在文化傳播中的優勢與價值。
文化傳播注重時效性,新媒體時代下的現代博物館使文化傳播更具時效性,改變了以往由博物館向參觀者的單向的文化傳播途徑,通過網站、微博、微信、抖音等多元化傳播方式,實現由博物館到參觀者、參觀者到參觀者以及參觀者到博物館等全方位、多渠道的文化傳播。比如,現代博物館借助信息手段,搭建網絡互動平臺,增強博物館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參與者不僅可以將自己對藏品、對歷史背景的觀點和看法發表出來進行探討,深化對文化的認知,而且還可以向博物館進行意見、建議的反饋。相對應的,博物館工作人員也可以在參與者的探討中更好地了解文化傳播的方向,并根據受眾的意見和建議對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
現代博物館的文化研究工作是其開展文化傳播的基礎。假若一個現代博物館所做的文化研究工作并不充足,既不參加與藏品相關的學術研究,也缺乏與相應領域的必要交流,那么這個現代博物館的文化傳播是否有效就需要打個問號。現代博物館所開展的文化宣傳活動必須建立在廣泛的文化研究基礎之上,以此實現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并保證文化傳播活動的可持續性。另外,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傳統博物館的宣教活動顯然已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現代博物館既要做好原有的文化宣傳工作,更要注重宣教活動的改變與創新,在豐富多樣的宣教活動中為參觀者呈現更專業化的內容與講解,引發參觀者更深入的思考,并促使參觀者積極參與到宣教活動當中。
現代博物館中的藏品是博物館向社會進行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博物館專家及相關工作人員應對藏品做好類別的劃分,深入挖掘與藏品相關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所包含的藝術、科學價值等。博物館工作人員要對館內藏品進行科學管理和保護,對于具有不同價值的藏品要進行系統性研究。比如,博物館要協助文化行政部門根據館藏物品不同的文化價值和功能開展相應的文化活動,使文化傳播工作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現代博物館擔負著文化傳播的重任,博物館在文化研究工作中應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全面深入的認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展陳在參觀者面前的藏品是與文明發展相適應、相協調的,并使其保持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博物館只有做好文化研究工作,才能讓參觀者從進入博物館就被文化氛圍環繞,促使其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從而不斷完善參觀者的文化結構體系。
現代博物館文化傳播中,博物館專業人員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體,博物館專業人員有選擇如何進行文化傳播、傳播什么文化內容的權利。現代博物館受眾面廣,受眾有著不同的文化、職業及文化學習需求,要想實現現代博物館在社會各個階層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對博物館專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博物館內的藏品正是五千年中華文明歷程中某一段文明的載體,凝聚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博物館專業人員只有具備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文化素養,才能準確地向公眾傳播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歷程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因此,博物館必須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讓藏品在專業人員的創新思維下煥發生機。
首先,博物館專業人員應提高自身的服務意識,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能夠站在參觀者的立場去看待問題。比如,博物館講解員在對藏品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應充分聽取參觀者的意見,無論是在對展品信息的補充,還是關于展品的陳列方式等,應以參觀者的視角來考慮問題,發揮自我主觀能動性,從而更好地滿足公眾需求。其次,博物館專業人員應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提升自我專業素養。對此博物館應為專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促使他們在培訓中不斷積累理論知識,借助豐富的理論知識更好地開展實踐工作。最后,博物館還應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發展機制,對博物館專業人員進行量化與質化考核,促使他們提高自己,打造一支高素養的穩定的隊伍。此外,博物館還應與開設文博、考古類專業的高校開展合作,引進具有考古發掘、文物鑒定、展覽策展等能力的專業人才,這樣不僅能夠保持博物館專業人才隊伍的新鮮活力,而且這些復合型人才也是帶動博物館其他工作人員不斷進取的有效途徑。比如,博物館專業人員在講解藏品時,借助技術手段讓藏品不再是簡單的展示,而是讓藏品置身于其原有的環境,賦予其時代的生命力。同時,專業人員要講好藏品背后的故事,強化參觀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讓不同階層的參觀者都能夠在博物館工作人員對藏品的創新展示下滿足自我文化需求,實現現代博物館文化傳播的有效性。
眾所周知,新媒體在信息與文化傳播上具有獨特的優勢,已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現代博物館在文化傳播中也應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突破原先固有的宣教形式,采取博物館實地與互聯網線上相結合的宣傳模式,使文化傳播的范圍更深、更廣,影響更大。
一方面,現代博物館要充分利用和維護好官方網站。現階段很多博物館都創辦了自己的官方網站,這是博物館進行線上文化傳播最“響亮”的名片,也是現代博物館向受眾進行系統化文化傳播的最佳途徑。比如,博物館可以開設網上展廳,將一些無法在博物館內展出的藏品在線上呈現給觀眾,不僅能夠突破時空上的限制,而且可以延伸觀眾的參觀體驗。與此同時,博物館還要做好官方網站的維護工作,及時更新展品、創新展出形式,讓觀眾能夠全面地、多維度地在博物館網站上受到文化的熏陶與感染。另一方面,當下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都離不開社交媒體,現代博物館應充分借助社交媒體向公眾開展文化傳播。例如,微博在大眾群體中有著很高的使用率,作為一種分享和交流平臺,當觀眾關注博物館微博后就可以接收到博物館實時發送的信息,具有顯著的時效性特點。關注者可以在博物館官方微博中參與話題討論,進行信息互動與交流,還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評論和轉發,加快和拓展博物館文化傳播的速度和廣度。
除此之外,現代博物館還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在線上面向大眾開展教育課程,打造博物館線上教育品牌。通過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充分利用大眾的碎片化時間,向公眾呈現短小精美的藏品介紹,讓公眾在短時間內既欣賞到了藏品之美,又感受到了藏品背后的精神內核。新媒體時代為現代博物館拓寬了宣傳渠道。現代博物館要充分把握好新媒體傳播方式,運用多元化的宣傳形式,不斷拓展文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
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承載著博物館文化與藏品信息,借助文創產品既能凸顯博物館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能擴大現代博物館文化傳播的渠道。一些參觀者在線下實際參觀或是線上體驗后,會對感興趣的藏品“念念不忘”,因此博物館應抓住參觀者這一心理,廣泛聽取參觀者的意見,設計開發出符合大眾喜好和具有藝術價值的文創產品,使其成為博物館文化傳播和記憶延伸的重要載體。以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為例,故宮博物院有文創產品開發與設計的專業團隊,豐富的藏品都是團隊開發和設計過程中最好的靈感來源,產品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許多文創產品都“火出圈”并引發廣泛的話題,打開了故宮博物院文化傳播的新格局。文創產品的形式多樣,主要包括出版物、典藏復制品、藝術紀念品、體驗產品等。現代博物館要精準、充分地把握觀眾的心理需求,做好市場調研,同時注重產權保護,這樣才能使博物館文創產品品牌做大、做強,使其助力現代博物館的文化傳播。
綜上所述,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使其在接收文化信息時的方式也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尤其對于中青年群體來說,他們更愿意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獲取各種信息資訊,因此,現代博物館在文化傳播過程中應依托于藏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現代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優勢,在做好博物館文化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博物館專業人員的文化素養。同時,博物館還應借助豐富多樣的新媒體形式,在范圍更廣、影響更大的博物館文化傳播中,滿足現代人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公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