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輝歷史上的一些軍事思想家、戰略思想家是戰略思想史內容的主要貢獻者。他們的思想,通過他們的著述得以流傳并發生影響。但是,中外歷史上還有"/>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何輝
歷史上的一些軍事思想家、戰略思想家是戰略思想史內容的主要貢獻者。他們的思想,通過他們的著述得以流傳并發生影響。但是,中外歷史上還有一類人物,他們算不上軍事思想家或戰略思想家,可他們在歷史舞臺上的實踐,卻以有別于著述的方式表達著他們的戰略思想(它們深藏于歷史實踐中因而易被忽視)。中國歷史上的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這一類人物。從趙匡胤的歷史活動來說,他完全稱得上是一位杰出的戰略家,其戰略思想,蘊含于其波瀾壯闊的歷史實踐中。縱觀趙匡胤主要的歷史實踐,其戰略思想集中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取后周政權。因為他曾經擔任歸德節度使,歸德乃春秋時期宋國故地,所以他將自己開創的王朝的國號定為“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在政治上事先做了戰略安排,避免了在王朝更替過程中出現大規模的流血事件甚至戰爭。他的戰略是,奪取后周政權,要保護周帝和后周文武官員的尊嚴,同時不對京城居民進行騷擾搶掠。陳橋兵變后,趙匡胤按照既定戰略,沒有殺害后周世宗柴榮的遺孀和幼帝柴宗訓,并在宋朝初期的權力核心中還保留了后周的主要官員。后周時期的宰相范質、王溥、魏仁浦在宋朝建立初期繼續擔任宰相。如將這種做法完全歸因于趙匡胤天性仁慈,恐怕是一種過于簡單的解釋。仔細研究史載可發現,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時,后周恭帝雖然幼弱,但是柴家的姻親卻依然保存著很強的政治與軍事實力(如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是后周符皇后的父親)。如果殺害后周世宗柴榮的遺孀和幼帝柴宗訓,殺害后周的大臣們,極可能引發爭霸戰爭乃至發生社會的全面動蕩。因此,可以說,在開國立朝的過程中,趙匡胤在戰略思想方面,實際上采取的是一種現實主義戰略,其戰略目的,就是穩定皇權,改變五代的亂世局面。這在客觀上有歷史進步性。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新王朝和平接納舊王朝的統治集團,從而保證了國家的整體和平,也從開國之初便營造了開明的政治氣象。
宋初,北方有強大的遼國,西北有北漢,南方還有南唐、南漢、荊南、湖南、閩、后蜀和吳越等割據勢力。趙匡胤有統一中國的戰略目標,但如何實現這個戰略目標,卻又是另一個戰略選擇問題。據史載,趙匡胤就統一戰略曾與其重要謀臣趙普進行商談。趙匡胤最初說,“吾欲收太原”。“太原”是代稱北漢。趙普聽后沉默良久,回答說,太原當西北二路,如一舉拿下,則邊患由我獨當,為何不姑且留著他,等到削平諸國,再取這彈丸之地?于是趙匡胤笑著說,你說的正合吾意,之前的話是為了試探你。即便趙匡胤是因趙普之建議而改變了原來的想法,但至少可以說,此后,先易后難、先南后北的統一戰爭方針已成為其戰略思想的一部分。在先易后難、先南后北的統一戰略中,還可以看到后周時王樸提出的戰略的痕跡。王樸在《平邊策》中提出,欲統一中國,可先攻取南唐吳越等國,然后再向北用兵。但是,趙匡胤的先易后難、先南后北戰略與王樸的戰略具體步驟有所不同。在統一戰爭中,趙匡胤先吞并荊湖、湖南,然后克后蜀,滅南漢,經過一番準備后,再滅了當時的大國南唐。吳越國因有意歸附宋朝,故趙匡胤一直沒有對其用兵。到了太宗統治時期,吳越國最終迫于壓力納土歸宋。宋朝使吳越納土歸順,是和平統一割據政權的一個成功范例。這主要應歸功于趙匡胤定下的統一戰略。趙匡胤發動的統一戰爭進程最終在北伐北漢時受阻。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先南后北的戰略在當時局面之下,是一個比較明智的戰略選擇。
五代十國政權更替頻繁,國家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在苦難之中。趙匡胤認為造成地方割據戰亂不斷的根源,是中央缺乏統治力,地方擁有過多的政治權力和軍事力量。因此,宋朝建立之后,趙匡胤在戰略思想上,具有明確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意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地方政治權力,削奪節度使的兵權。其中,一個后世廣為流傳的故事是“杯酒釋兵權”。但是,這個故事也給后人造成了一個錯覺,似乎趙匡胤與石守信、高懷德等幾位節度使喝了一次酒便迅速地加強了中央集權。實際上,“杯酒釋兵權”的事情雖然真正發生過,但是削奪一些重要將領的兵權,并不是通過一次酒宴就完成的。在那次著名的酒宴之后,慕容延釗、高懷德等重要將領依然掌握著相當的兵權。幾位重要將領的兵權的削奪,是經過一個較長的過程才完成的。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趙匡胤向州郡派出了通判以分知州之權。通判負責管理州內財務等各項事務,并可直接向皇帝匯報本地情況。州郡內的政令,必須知州和通判共同簽署才能執行。分權治理作為一種戰略思想,對后世影響相當深遠。州郡長官任期則采取三年一易的辦法,即便由于良好政績延任,也只許延一任。削奪高級將領的兵權、以通判分知州之權、州郡長官三年一易等措施,都是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戰略思想的集中體現。
趙匡胤對于五代時期節度使割據造成的后果——特別是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是深有體會的,因此在其治國的戰略思想中,有著明顯的重文抑武的內容。趙匡胤重文抑武戰略思想是在其長期戰爭實踐和治國理政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趙匡胤雖行伍出身,卻非常重視讀書。建立宋朝后,出于主動思考,他曾發出“宰相須用讀書人”之嘆。因此,從宋初開始,在職官體系中,宰相便位高權重。趙匡胤對宰執特別倚重,實際上營造了皇帝與宰相為代表的高級文官集團共治天下的局部。許多文人謀士的重文思想對趙匡胤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趙匡胤在建立宋朝后,沿襲科舉制度選拔人才,但改革了唐代的科舉制度。唐代的科舉,分州縣發解式和禮部省試兩級,晚唐偶有殿試。因此,唐代知貢舉的禮部侍郎握有很大一部分實際取士之權。宋開寶六年(973年),趙匡胤用翰林學士李昉知貢舉。進士名單報上來后,趙匡胤頗覺其中有私。落地進士徐士廉建議將取士權收到皇帝手中。趙匡胤聽取建議,設置殿試。這一措施,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加強了文臣在國家政治體系中的地位。隨著各項重文抑武政策、措施的推行,文人在國家政治中的地位和影響日益提高。文人集團在社會中的勢力也日益增強。節度使和高級將領的軍權被剝奪和限制后,客觀上也抬高了文人的地位。(此點前文已論,在此不贅。)于是在社會層面,宋朝逐漸形成崇文的風尚。這種社會風尚的形成,使整個社會的穩定性大大增加,由此也成為宋代經濟繁榮的一大原因。
趙匡胤在統一戰爭中表現出積極進取的姿態,但作為一名戰略家,他決不是一個好戰者。即便在統一割據政權的過程中,他常常也是先試圖采用政治戰略達到征服對方的戰略目的。這種戰略選擇,反映了他思想深處對戰爭的抵觸和對未來的深思熟慮。細讀史載,我們可以發現,在趙匡胤的整個政治生涯中,防患于未然是被其作為戰略來實施的,這方面的思考是其戰略思想的一個重要部分。一個重要的證據是趙匡胤關于遷都的思考。據史載,趙匡胤曾經一度想要先遷都洛陽,進而遷都長安。他為何有這樣的打算呢?史載,“上(即皇帝趙匡胤)生于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但是,這個想法遭到了幾位大臣的反對。晉王趙光義(未來的宋太宗)也認為,遷都洛陽有諸多不便。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對光義說,“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都長安。”光義于是叩頭切諫。趙匡胤說:“吾將西遷者無他,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漢周故事,以安天下。”光義又說,安天下在德不在險。趙匡胤聽了這話,不答。光義出去后,他對左右說:“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從這段史載可以看到,趙匡胤打算先遷都洛陽,久而再遷都長安,是因為他認為都城開封不利于防守,預見到為了防守開封,未來將出現冗兵,并且會導致民力殫竭。宋朝后來的發展狀況,證明趙匡胤的預判是正確的。遺憾的是,趙匡胤最終權且聽從了光義的意見。
宋太祖趙匡胤的戰略思想還可以從其他諸多事例中發掘。不過,即便是僅從上述的幾個方面,我們也可以說,宋太祖無疑是一個非常杰出的戰略家。我們也可從上述這些方面,看到一個思想豐富眼光長遠、形象更加鮮活的宋太祖。
注釋:
1.詳見《舊五代史》卷一二八《王樸傳》。
2.《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七,乾德四年五月乙亥條。
3.《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十七,開寶九年四月癸卯條。
4.同上。
5.同上。
6.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