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洋
(華中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飛速更替與發展,相應地,依托科技的電子媒介和網絡媒介憑借其巨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日益滲透在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到兒童視域,新興媒介也成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環境變量。從傳統的語言文字、印刷媒介,到電子、網絡媒介的革新,微觀上改變的是兒童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宏觀上卻影響了整個與兒童相關的文化環境和傳統的兒童觀。“兒童與媒介的生命聯系正在使我們對兒童的認識逐漸由‘生理兒童’和‘心理兒童’層面拓展到‘媒介兒童’的層面”,兒童研究也逐漸呈現出與新媒介結合的趨勢,具體研究內容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兒童媒介接觸狀況研究。學者們主要采取定量的研究方法,圍繞媒介選擇、內容選擇、接觸時長、接觸頻次等方面展開對兒童媒介接觸狀況的調查,既有整體對兒童媒介接觸狀況的現狀總結,也有某個地區兒童媒介接觸的調研報告,還有兒童對特定某一媒介接觸狀況的研究。二是媒介對兒童的影響研究,主要集中探討媒介對兒童發展的利弊及效果。有學者通過實證調查后發現,“當代兒童與其父輩的童年期相比發生了從‘自然人’到‘圖像人’的代際變遷,具體表現為當代兒童接觸各類媒介的年齡低幼化,圖像世界擠占生活世界”。還有學者認為,“在新媒介時代,兒童與成人的界限愈加模糊”。另外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兒童接觸印刷媒介對兒童社會化、觀念現代化有積極影響。相反,兒童接觸電子媒介對兒童社會化和現代化沒有積極影響”。三是兒童媒介素養教育。一方面是對兒童媒介素養教育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論述,另一方面是對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如何實施的探討。四是兒童媒介權利的呼吁。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對兒童媒介的規制與規控相對落后,有學者認為,“立法、設置補充條款,成立專門委員會,研究暴力節目標準以及采用分類制等都是可以考慮的途徑”。也有學者嘗試探討通過媒介內容制作的角度,保障兒童媒介權利實現的路徑。
總體來說,有關媒介與兒童發展的研究,在眾多學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尚缺乏對新媒介環境下兒童主體性的探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和發揮人的主體性,教育的基本規律與人主體性的發展規律密切相關,新媒介時代亦是如此。在新媒介時代背景下,作為實踐活動主體的人的狀況如何,以及以網絡媒介和電子媒介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媒介使人的主體性產生了哪些根本性變化等問題,應是教育界高度關注的問題。兒童作為教育的起點、個體生命發展進程中的奠基期和關鍵期,以其作為研究對象,思考其在新媒介時代的主體性問題尤為必要。并且,在新媒介時代,對兒童主體性的研究又有了不同于以往歷史時期的嶄新意義。因此,對新媒介時代兒童主體性的考察,既是重新發現教育理論新意蘊所必需的,也是深化當前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由此,筆者將基于童年社會學理論,闡釋媒介變遷與人類主體性的關系,審視新媒介時代兒童主體性的發展困境,并嘗試探討新媒介時代兒童主體性建構的路徑,以期豐富兒童研究視角,揭示兒童在新媒介時代的生存狀態并提出應對策略,進而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主體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主體性是人在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相對于客體而言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辈贿^,這樣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會受具體歷史條件所制約,其中,媒介對人類主體性的構建具有重要影響。通過梳理媒介演進的時間線我們會發現,歷次媒介革命都是人類主體性的顯現。以語言為代表的第一次媒介革命是人類從地球上所有物種中區別出來的標志,可見,媒介與人的主體性從其源頭上就緊密關聯;以文字為代表的第二次媒介革命發明了書面文化,人類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性得到強化;以印刷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媒介革命加速了知識的傳播,人們開始思考文本與人類主體性的關系;以廣播、電視為代表的第四次媒介革命使人類能夠實現遠程交流,進一步推動人們深入思考電子脈沖與人腦的關系;以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第五次媒介革命使人類能夠利用數字符號創造虛擬世界,并在再造世界中拓展人類機能。由此可見,人類能夠在生物圈中享有主體性地位與媒介的演進和發展是分不開的?!斑@種主體性一方面表現為發明新媒介的沖動,另一方面又表現為運用新媒介來增強自身能力的活動?!?/p>
當然,媒介是人類主體性的顯現無須贅言,但同時媒介的演進也在不斷重構著人的主體性。在前機器時代(口語媒介、手寫媒介),“口”與“手”是人與世界建立聯系的主要媒介,“‘口’表達的是人接受外界事物影響或刺激的心靈的所思所想,導向對心靈的理解?!帧淖匀恍允谷藗冊跁鴮戇^程中完全依賴于感覺,并通過感官知覺認識外部世界,進而達到顯露心靈所思所想或對自我意識的本質認識”?!翱凇迸c“手”共同彰顯著媒介與人共在的主體性。換言之,前機器媒介時代,人與媒介共生,人的主體性是純粹而完整的。在離身的機器媒介時代(印刷媒介),以留聲機、電影和打字機為代表的媒介系統,把人帶入了由機器主導的世界,人的身體的不完美逐漸顯現。由于機器媒介依靠機械動力運轉,書寫不再是從屬于身體這樣的自然力量,而交由物質化的機器媒介?!斑@種機械化和物質化的書寫,遮蔽了書寫和筆跡的本質,使人喪失了主體地位?!痹诖a隱藏下的數字媒介時代(電子媒介、網絡媒介),電子媒介與網絡媒介不僅能夠復刻以往所有媒介的書寫與記錄,而且還能將可見世界轉化為虛擬的以數據為基礎的軟件程序,將人們隔絕在通往技術媒介(硬件)的核心權限之外,使人類在其面前表現出僅有使用權而無控制權的趨勢。人的感官知覺在媒介的遮蔽下,淪為一個只需按下啟動鍵讓媒介得以運轉的工具人,人的主體性逐漸走向消逝。
綜上可知,每一次的媒介變遷都是人類主體性的顯現和重構,兒童也不例外。在新媒介時代,兒童的主體性狀態如何,新媒介對兒童的主體性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等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在新媒介時代,兒童一出生就接觸到電子媒介和網絡媒介,幾乎每天都會和日益豐富的現代媒介相處,電子媒介和網絡媒介成為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介時代的兒童絕不是兒童心理認知與媒介技術環境變更的簡單疊加,而是呈現出區別于生理兒童和心理兒童的別樣特征,其主體性也呈現出新的內涵。在新媒介時代,兒童的實踐能力和實踐范圍雖然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和延伸,但是,由于大多數兒童自身缺乏一定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面對新興媒介漫無目的且缺乏規劃,這對兒童主體性的發展造成了不少負面影響。具體表現為新媒介與兒童主體性發展存在的三組“二律背反”。
有研究者認為,“傳統媒介時代是對兒童與成人‘不對稱性的呵護’,而新媒介時代使得兒童與成人的‘不對稱性’逐漸消逝”。傳統媒介時代以抽象性和晦澀性的文字符號構建了兒童難以進入成人世界的“城墻”,在新媒介時代,電子媒介與網絡媒介的跨時空性和交互性使得兒童能夠輕松翻越“城墻”,獲取成人世界的信息,二者皆成為新媒介的使用主體。一方面,電子媒介與網絡媒介以圖像、聲音、視頻等直觀易懂的形式向兒童提供成人的信息系統,突破兒童與成人的年齡和身體差異,兒童幾乎與成人具有同等的媒介使用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水平。由此,兒童與成人的休閑活動、服裝、游戲、語言、飲食習慣以及娛樂的品位日趨同質化,兒童成了“小大人”,兒童的獨特身份逐漸模糊化。另一方面,在傳統媒介時代,兒童通過自由游戲和操作具體材料來建構對符號和文字的理解,發揮身體的感知和認識功能,保留了兒童的自然本性。在新媒介時代,兒童借助手機、電腦就能快速獲取海量信息,這大大縮短并簡化了他們成為健康人類的自然與情緒發展所必需的經歷,兒童的自然本性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在新媒介時代,信息傳遞方式的迅速性和跨時空性,可以將各種信息以便捷的方式直接作用于兒童的身體和時間。不得不承認,電子媒介和網絡媒介的跨時空性、迅速化為兒童獲取多元信息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也因此造成兒童身體被侵蝕、自主活動時間被剝奪。一是兒童身體被侵蝕。兒童對事物的感知不是幾種感覺經驗的簡單相加,而是它們的統整綜合。然而,“電子媒介和網絡媒介的符號化割裂了兒童身體的統整性,將身體感知世界的視覺、觸覺、聽覺分離出來”。人們僅依靠手指滑動的觸覺、眼睛瀏覽的視覺、耳朵接收音符的聽覺,就能獲取豐富的信息。但只憑單一感官而沒有其他身體感官的統整綜合,兒童無法整體把握外部世界,世界對于兒童來說只是單薄的沒有厚度的生存空間。當身體不再是認知綜合的身體而退化成機體,世界對于兒童來說也就破碎解體了。二是兒童自主活動時間被剝奪。虛擬的電子媒介和網絡媒介占據了兒童的大部分時間,“剝奪了兒童自主參與戶內外活動、親近自然及與同伴面對面游戲互動的時間與自由,忽視了兒童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自主探索和直接體驗的機會”,兒童的想象力、好奇心受到了抑制。同時,工業社會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成人的身體與時間進入勞動力市場,無暇顧及生活在家庭空間的兒童,電視、平板電腦或者智能手機等新興媒介成為看護和控制兒童的“電子保姆”。在“電子保姆”面前,時間成為可操作、轉化的線性時間,一切都能夠倍速前進。這意味著一個已然完成的世界,一個沒有可能性或者欠缺的世界。時間之于兒童,是不知不覺地流逝,是緊逼不放,是局促狹窄,是不自主不自在。
新興媒介的普及化、大眾化使得公眾對媒介的依賴日益增強,其以傳播主體的絕對優勢,導致信息的“單向度”傳播。兒童參與媒介創制與傳播的機會很少,即使有,也只是淺層次的參與。傳播主體通過“議程設置”強化信息單向傳播并使其固化。“媒介憑其‘占據了人們心靈’的單向度的意識形態力量,在市場利益驅動下,置兒童的幸福于不顧,不停地對兒童進行轟炸,不斷動搖兒童的認同感,試圖操縱兒童,結果使兒童陷于被遺棄、困惑和迷失的狀態?!本唧w表現為,一是兒童陷入新媒介建構的娛樂化、刺激性的迷障。智能技術為新媒介更加精準地洞察用戶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其中個性化推薦技術則能根據用戶的瀏覽記錄和習慣精確定位用戶需求,“但在這種精準推送的背后,應該看到的是信息環境的不平衡,并由此帶來的對現實社會的片面反映,失去對外界的完整判斷,造成兒童思想和認知的封閉和僵化”。尤其是以兒童為目標的娛樂游戲,為了吸引兒童和實現利益最大化,設計師以“時裝限時限量體驗”“付費排位闖關”等誘導型收費方式間接引導兒童盲目消費,并通過設定誘人的目標、提供兒童難以抗拒的積極反饋、營造“升級打怪”“未完待續”的挑戰感和緊張感……使兒童如同慢性中毒。二是兒童的理性思維被削弱。從個體對事物的認識規律來看,應該先是感性認識,在感性認識積累到一定階段后,才會過渡到理性認識。兒童正處于感性認識較強階段,其對事物的認識多憑感性來衡量,遇事缺乏理智。而新媒介的娛樂化、開放性、直觀性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兒童的理性思維,兒童的思維不自覺地隨著圖片變換、音樂旋律、電視情節、網絡游戲規則而波動。也就是說新媒介有利于兒童的感性累積,欠缺理性的提升,進而侵蝕了兒童的理性思維,極易造成兒童過度依附媒介,由成人控制轉換到被媒介控制,喪失其主體性。為了還給兒童的應有的童年,我們必須考慮如何讓兒童在面對新媒介時掌握一定的主動性。
童年社會學是在對傳統社會學的社會化理論和心理學的發展觀批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童年社會學批判傳統社會學聚焦于成人世界對兒童的影響,忽視兒童自身的成長過程以及兒童的自我行為、意愿和文化;它否認心理學將成人世界作為合理性標準,把兒童成長的可塑階段視為自然過程,并假定兒童成長的普遍性的觀點。童年社會學把兒童理解成一種社會建構,是與其他社會結構要素(如自然、文化、技術、歷史、地域等)頻繁交織和相互作用的動態產物,兒童不應以生理不成熟來理解,也不具有自然和普遍性特征,而是一種不同社會的特定結構和文化要素,體現出兒童的獨特性和創造性;童年社會學視兒童為積極的社會行動者,強調兒童在自身和周遭的社會生命以及自身所處社會的建構和形成中,是主動而非消極被動的個體,他們能動地參與構建他們生活的過程,并做出反應,其主要表現形式為身體活動,強調兒童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傳統兒童觀總是將兒童與生物自然性相關聯,將兒童作為邁向成人的一個暫時的、過渡的階段,強調兒童是未成熟的、脆弱的、非理性的,而成人是成熟的、理性的,其內含的價值觀是成人對兒童的控制權利,并由此決定了兒童在其生活過程中是不具有實質性作用的。童年社會學通過吸收社會建構主義的理論,批判了傳統兒童觀中兒童與成人的“二元論”,反對以成人的思想、視野來評估兒童文化的存在價值,并將兒童的社會關系、兒童文化降格為成人、成人文化的依賴物。在童年社會學看來,“兒童是一種社會建構,不同于生物學的未成熟性,兒童既非自然的,亦非人類群體的普遍特征,它是社會特殊的結構和文化組成部分”,具有獨特存在的價值?!靶旅浇閮和本褪窃谛旅浇闀r代的背景下產生的,在新媒介時代,兒童能夠與成人分享那些原來成人要極力保守的秘密,共享相同的文化信息,兒童與成人之間的界限開始消退,傳統的兒童概念與兒童觀也隨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即只有具體社會中的兒童,沒有標準化的兒童,兒童不是未來成人的預演,也不是以往成人的翻版。對于人類發展而言,“兒童經驗具有格外重要的精神生存意義:賦予自身生活以獨特的價值”。
童年社會學認為,“兒童主動建構和決定他們的社會生活以及與他人生活的方式。兒童并不是社會結構和社會過程的被動對象”?!皟和悄軇拥纳鐣袆诱?,是建構其周圍世界的參與者。并且,作為社會的完全成員,兒童有權基于他們的能力、理解水平和成熟度,來參與社會的各項活動?!痹趦和c媒介的關系上,不同于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等學者認為童年階段的兒童是脆弱的、被動的,需要受到保護以免受科技的負面影響。童年社會學認為,“兒童不是被動的媒體受害者,反而被認為擁有一種強有力的‘媒介素養’,新媒介被認為是為兒童提供了新的學習方式和互動形式,使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建立屬于自己的社群,并實現自我”。在新媒介世界中,兒童是能動的媒介參與者。兒童與成人一樣,他們擁有能力、會思考、能做出決定;他們擁有強有力的新工具,用來查詢、分析、自我表達、影響他人以及玩游戲;他們擁有父母根本想象不到的靈活性,并以其父母從未想象出來的方式來縮小這個世界,兒童的主體性也由此被凸顯出來了。
在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看來,“身體是理解的起源與中心,也是人類與其工具建立關系的基礎,是兒童存在與發展的物質載體”。同樣地,童年社會學強調“兒童的身體不再是僅僅表現為肢體動作,更是文化的器官。它扮演了多種角色:建構兒童自身以及和成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意義和經驗;身體既是能動、行動、互動的產物,又是它們的來源;身體是社會化的載體”。一方面,兒童的存在是作為身體的存在,他們在感知中建構自身以及和成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意義和經驗。兒童看待這個世界不全然依靠看不見的心靈,而是用身體在看世界。與成人相比,兒童需要通過身體行動與外部事物互動而獲取經驗。即“兒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感知世界、建構自身以及和成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意義和經驗”。另一方面,身體是兒童社會化的載體。“兒童身體不是機械的生理物體,而是靈化的身體,富有情感?!眱和纳鐣楦芯哂猩眢w性,對他人的感同身受是由身體把情感豐富性通過行動從自身中帶出來。此外,兒童身體情感的表達也是建立關系的方式,“這種源于身體的對象化交往使兒童從他者中獲取對自我的認識,在自己的視野之外來建構整體形象”。對于兒童來說,“我”如何作為主體立于世界中,取決于“我”的身體。
不置可否,兒童有接近各種媒介的權利,盡管如此,這一權利不能單純地被授予兒童,兒童生理上的未成熟性和心理上的非理性化,要求通過重構其主體性發展出行使這樣權利的能力。在童年社會學看來,這種重構不只是主要尋求保護兒童免受媒介傷害,它還要求擴展兒童的行動以及熟練地參與和構建圍繞著他們的媒體文化,鼓勵和引導兒童按照其自身特點作為文化生產者批判地參與媒介活動。具體來說,新媒介時代兒童主體性的建構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兒童作為社會生活的建構者和行動者,應被視為積極建構和決定他們自身生活的主體,而不僅僅是宏觀社會建構過程中的被動者?!币环矫?,成人應承認新媒介兒童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新媒介兒童具有主動參與媒介活動、構建屬于他們自身的生活過程和媒介文化的能力,他們不僅能參與生產媒介內容本身,還能參與媒介政策的制定和管理。成人應鼓勵和支持兒童積極參與建構其生活世界的行動,而不應刻意去強化兒童與成人之間的界限,要求兒童按照成人規范的“孩子樣的”行為方式行事。相反,成人應該少做一些為兒童未來做準備的工作,而應多做一些保護兒童的工作。成人要把新媒介兒童當作一種自然的現象,尊重兒童在新媒介時代的特殊需要和特殊行為,并為其建立免受網絡媒介負面影響的保護屏障,提供兒童正確的指導和幫助,而不是向兒童施與嚴格的紀律和控制。這樣做不僅能夠建立兒童對成人的尊重和信任,還能實現成人與兒童真正的平等。
另一方面,成人要改變對兒童的普遍性敘述,應當承認兒童的建構性。例如,傳統的“兒童是純真的”這一普遍性敘述并未反映出兒童存在的一種本質或自然的狀態,相反,這種普遍性敘述可能是被故意制造出來以證明成人與兒童之間社會分離的合理性。在新媒介時代,新的媒介傳播方式使兒童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直接獲取成人世界的信息并與外界展開互動交流,表現出偏離“適當的、普遍的、標準的”成人與兒童的角色,反映出區別于傳統兒童的特殊的文化價值。換言之,新媒介兒童的產生充分體現了兒童的建構性。因此,成人應當改變對兒童的普遍性敘述,承認兒童的建構性。
媒介技術的存在是基于人之于媒介技術的意向性體現,媒介技術的演化趨勢亦是為了適應人的身體構造和人對技術的便捷化、智能化需求。故在人類的交流傳播史中,身體從未缺席,人類的交流離不開物質身體這個在世存在的根基。對兒童而言,身體活動具有重要的精神生存意義,是兒童自然本性充分彰顯的重要媒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成人應當提供兒童充分的身體活動時間和條件,鼓勵兒童通過真實的身體活動感悟自身的精神生命及其存在意義。
首先,成人要消除兒童對虛擬網絡空間的過度依賴,引導兒童從真實的身體活動中看到生活多樣的本色。當前,網絡媒介為兒童編織了一個虛擬仿真的世界,對理性思維仍未成熟的兒童來說,他們極易沉浸在虛擬世界里抽象的形狀、顏色中,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會被限制。成人要幫助兒童保持現實生活和虛擬空間的張力,引導兒童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最原始的力量,在真實生命之間的互動交往中增進情感體驗和社會認知,在親身參與和自主行動中發展各項機能。
其次,成人要為兒童提供親子交流和深度閱讀的機會。“兒童語言思維的發展需要依靠真情實感的交流互動和更多的深度閱讀,而不是碎片化的信息?!睘榇耍扇丝衫眯旅浇榈谋憬菪?,陪伴和引導兒童進行深度閱讀和積累閱讀,并通過與兒童真實的身體話語接觸來激發兒童的表達能力和活躍思維,讓兒童在話語交流中感受真實的溫度。如成人可以使用平板電腦為兒童講故事,然后通過與兒童進行分角色扮演進一步理解故事意涵,并通過與兒童及時交流對這個故事的感想等方式,實現兒童視覺聽覺的發展和完善。
最后,成人要給予兒童更多的陪伴,也要為兒童的社會交往提供支持?,F代社會中忙碌的工作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很多家長沒有給予兒童足夠的陪伴和交流,因此,家長要學會利用碎片化時間陪伴和參與兒童的生活,如在晚餐的飯桌上與兒童交流一番,在洗澡前與兒童嬉戲一會兒,或者一起看電視、睡前講故事等,都是看似簡單實則對兒童情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陪伴。除此之外,家庭單位變小,親戚和鄰居之間也不再像過去那樣聯系緊密,也要求成人為兒童提供更加多樣化的社會空間和場所支持兒童編織其社交網絡,而不是將兒童束縛在屏幕面前或限制在密閉的家庭空間中。如學校可以通過社團活動、戶外活動、群體游戲等實現兒童的社會交往和自主交流,社區可以通過志愿者服務設計兒童游戲或其他形式豐富多樣的活動把兒童匯聚在一起,幫助兒童在活動參與中建立人際網絡。家長可以帶著兒童去游樂場、公園、博物館等場所參加兒童活動,擴大兒童的成長空間。
學校作為兒童學習和發展的主要文化場域,擔負著培養、教育兒童的重任。新媒介時代要求學校應當為兒童提供適宜的媒介教育,以此提升兒童參與媒介活動的能力。兒童媒介教育是指培養兒童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的教育。
首先,兒童媒介教育要幫助兒童建立對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如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制造真實情境,引導兒童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兒童憑借自己的身體去感知真實情境與虛擬情境的差異,以了解過度沉迷網絡虛擬空間的危害,從而引導兒童合理使用網絡媒介,掌握正確使用網絡媒介的方法,“培養兒童媒介識別能力、媒介分析與判斷能力以及分辨虛擬與真實情境的能力等”。
其次,兒童媒介教育要提高兒童對網絡負面信息的反省能力。網絡媒介的開放性和低門檻,使得網絡媒介中存在大量負面信息,如暴力、犯罪、炫富等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的信息,教師可通過引導兒童閱讀繪本故事或在課堂上列舉相關案例,對這些負面信息進行批判,以提高兒童對網絡負面信息的判斷和反省能力。
再次,兒童媒介教育要指導兒童學習建設性地使用網絡媒介,以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兒童是媒介的主人,而不是技術的奴隸;兒童是媒介的主動利用者,而不是被海量信息淹沒的被動者。由此,兒童媒介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教會兒童如何使用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知識和技能,而要指導兒童學會建設性地利用網絡媒介為自己的學習和發展服務。
最后,兒童媒介教育要積極開發多種形式以滿足兒童的差異性需求。學??梢赃x擇在“第二課堂”開設專門的兒童媒介教育課程,以選修課的方式為兒童使用媒介提供指導;學校也可以將兒童媒介教育內容與其他學科內容相結合,或通過專家講座、海報宣傳、繪本手冊、話劇表演等方式促進兒童媒介教育的落實,進而保證兒童參與媒介素養與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每一次媒介變遷都是人類主體性的顯現,并同時重塑著人類主體性,兒童也不例外。面對新媒介對兒童與成人代際“不對稱性”的消解、對兒童身體與時間的侵蝕,以及對兒童參與新媒介訴求的弱化等現象,教師和家長不應僅局限于對兒童使用新媒介進行粗暴反對或禁止,視兒童為生理和心理皆不成熟、被動的個體,而應該轉變傳統的兒童觀,正視兒童的數字公民身份,認識到新媒介時代背景賦予了傳統的兒童概念與兒童觀新的內涵。通過以兒童是能動者和建構者來確認新媒介兒童獨特存在的價值,以身體活動來拯救兒童的自然本性,以兒童媒介教育來提升兒童媒介參與能力。
童年作為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奠基期和關鍵期,能夠為未來青年階段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兒童適應新時代的素養和能力,避免兒童面對新媒介缺乏規劃,或過于依附于新興媒介,使其身體和經驗成為媒介所剝削的生產工具,進行重復而無意義的數字勞動,陷入一種新型的“異化”狀態,在媒介技術的步步緊逼之下找到兒童身體所處的位置并找回兒童主體性,從而達到兒童與媒介和諧共在的理想狀態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