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勝 廖璇
在技術推動下,電影的呈現方式、視聽語言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拓展,VR、3D電影、虛實交互、全息影像等不僅大大改變了傳統制作電影的模式,還進一步提升了電影藝術美感。沉浸式交互之所以被大眾喜愛,最重要的原因是充分結合思維感受方式與信息獲得充實感。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沉浸式交互設計致力于貼近用戶,只有把沉浸式的設計融入其中,電影的發展新動向才會更加具有群眾性和社會性。
電影藝術作為影像的傳遞,它所承載的功能就是記錄、創作、再現。它之所以被稱之為藝術,是因為它在發展中將藝術的表達融入到創作中,而現實作為電影的重要取材,它所反映的現象也會以客觀的形式呈現在電影銀幕上。電影藝術與現實兩者的關系就是相互給予,在時機成熟的時候,雙方會相互配合以最優化效果進行表達呈現。
電影經典現實主義的表達。縱觀電影發展歷程,在傳統表達上,經典的現實主義理論首要原則就是去還原現實中的生活,要求準確、真實、完整地去表達社會環境所發生的真實現象。經典電影理論認為“照相技術體現出的真實性是電影的本質”。早期現實主義作家都曾提出有名的“鏡子理論”,而左拉也曾經用鏡子來形容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他認為古典主義是一個放大鏡,浪漫主義是三棱鏡,而現實主義是平面鏡,因為它很真實地照進了現實。
在現實主義電影的帶領下,創作者在創作上一直遵循真實的場景和簡單的電影語言,而沒有實現真正的創造電影。電影的發展一直在追尋突破,但是并沒有抓到并解決這一根本問題。“我的攝像機不撒謊”,是第六代導演的真實寫照。現實主義影片所傳達出來的就像是鏡子的投射,依據大眾的生活需求進行真實的呈現。它不會在影像上做出很大的改變,因為影像稍微偏離了大眾這一參照物,就會被認為是不真實的。因此,創作者在進行藝術表達的時候都盡可能地去規避這些問題,因此經典主義影片看起來更為嚴謹、更為真實,但是也往往忽略了創作者本身的風格。經典現實主義所反映的真實性體現在作品與現實世界的關系,是對現實世界客觀的反映。在電影藝術創作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文本真實,再者就是社會真實,兩者之間需要相互配合。
電影藝術與技術的表達。科學技術的進步改變了電影經典現實主義這一理論,技術的快速發展讓電影的創作與現實之間出現了錯位。數字化技術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憑空想象”,可以架構出所需要的任何場景,以往拍攝過程中攝像機所拍攝的都是以實物為準,而現在則可以隨意創造出所需要的畫面內容。PR、AE、達芬奇等多種技術合成軟件都給藝術的畫面增加了質感,通過這些技術實現了二次加工和創造,這些技術完全打破了以往經典現實主義拒絕創造的一個原則。如《1917》《三峽好人》等這些使用長鏡頭拍攝的影片,它們都借助技術進行表達,才呈現出了如此華麗的長鏡頭。正是技術的不斷推動使得電影打破了“鏡子理論”,開始走向“假設理論”,如假設場景、假設人物、假設情節等,這都給電影帶來了極大的創造性。
電影藝術與現實并不沖突,技術發展給電影帶來“假設理論”,但也并沒有完全否定“鏡子理論”。藝術發展同文化發展是同步進行的,都要不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兩者要在彼此之間優中取優,只有這樣社會大環境才會有所進步。可見,兩者之間非但不沖突,還緊密結合與相互促進。一部合格的影片離不開真實的表達,也缺少不了假設性的表達,缺少其一,都會使影片缺少真實。因此,要把握好兩者的統一性,爭取實現“1+1>2”的表達效果。
進入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技術的蓬勃發展促進了電影技術的創新,至今數字化技術發展也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綠幕技術在電影中開始運用,20世紀初,綠幕技術越發成熟,廣泛運用于影視創作;第二個階段是2000年以后,3D技術廣泛運用;第三個階段是VR、AR技術廣泛運用;第四個階段是CG技術廣泛運用;第五個階段是“元宇宙”科學技術開始興起與應用。
綠幕技術。綠幕技術又稱“摳像技術”,簡單來說,綠幕技術就是把演員或者某一物體從現實場景中分離出來,然后根據劇情需要進行合理編排。綠幕技術的出現與運用促進電影藝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這一技術使得大眾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大場景科幻大片,如20世紀90年代的《泰坦尼克號》和新世紀的《黑客帝國》等。綠幕技術為影像藝術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基礎,可以說綠幕時代是電影藝術數字化發展的萌芽期。
3D技術。3D技術基于人的雙眼視差原理來呈現。拍攝時,仿造人雙眼間距安裝攝像機,然后來記錄畫面內容,最后通過人的心理作用來形成3D立體影像。這一技術的發展已經有近70年歷史,但是一直不被觀眾所認可,直到2009年《阿凡達》大獲成功才再次顛覆大眾對3D技術的認知,開始被大眾所接受。該部電影在3D技術支持下還涉及到了AI技術應用,它是一種“表演捕捉”的技術,即通過人的演繹勾畫出影片中所要呈現的虛擬人物形象。綠幕技術呈現出的高科技質感與科幻感,在3D效果的配合下給觀眾帶來了影像畫面內容的更多可能性。隨著數字電影技術的不斷推廣,3D技術開始煥發生機,迎來了電影藝術數字化發展的起步期。
AR、VR技術。在“互聯網+”時代,VR、AR技術逐漸應用在電視、電影、游戲行業,一開始該技術大多應用于工業領域,縱觀現在影像傳播現狀可知它們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娛樂與交流的方式。AR技術與VR技術的應用場景是不同的,AR當下的發展更注重用戶與虛擬場景的交互,而VR大多是游戲領域。在快速的社會發展中,受眾對影像藝術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想要通過影像接收到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如電影《頭號玩家》《失控玩家》等使VR技術進一步運用到電影中。VR、AR技術的廣泛運用,使電影藝術數字化發展步入到沖刺期。
CG技術。得益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影像藝術的呈現方式也是越發多樣化。S.E.Anderson1970年提出用圖形控制臺制作計算機動畫電影,計算機圖形技術也因此開始受到關注。隨著以計算機為主要工具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的一系列相關產業的形成,國際上習慣將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的領域通稱為CG(Computer Graphics)。后來CG在中國發展進程中大多運用到建筑行業,21世紀20年代影視領域從二維動畫發展到三維動畫,大大提高了CG呈現水平。1995年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用計算機動畫制作的電影《玩具總動員》,給電影打開了一條新道路;2010年上映的《阿凡達》,讓受眾真切感受到了CG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飛躍;2016年上映的《爵跡》更是中國第一部全CG真人電影,這一真人與CG的融合,大大拓寬了電影的形式與內容,也使電影藝術數字化的發展迎來了高潮期。
“元宇宙”下的科學技術。信息化數字技術發展下,大數據、區塊鏈、AI、物聯網等技術的使用,使得虛實交互成為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所承載的信息表現為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也正是因為這些信息載體,讓大眾接收信息不再單一化。虛實交互技術打破了以往影像藝術傳播的方式,這一科學技術的發展,又將給電影藝術數字化帶來一個繁榮發展期。
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使得大眾在認知世界方面拓寬了視界。從藝術層面看,藝術的創作往往與技術形影不離,技術的應用拓寬了藝術家的眼界,讓他們能夠大膽創作,不用拘泥于現實環境。從技術層面看,科學技術的研究成果對各行各業都有影響,科學領域在技術推動下也不斷有重大突破。技術的更新迭代給了藝術家一個廣闊的創作空間,藝術家運用新技術,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將作品內容呈現給大眾。從大眾層面看,技術的不斷進步,一方面讓大眾對藝術有了更多的選擇,從古代巖石墻壁的藝術到現代虛實空間的藝術,使得大眾有了個人化的選擇。當然,技術也讓藝術更加大眾化,技術使得藝術傳播得更加迅速。總之,藝術與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技術時代下的藝術正在發生變化,對未來藝術影像的呈現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
電影創作者也一直嘗試運用新技術提高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同時也在追求營造極致觀影體驗,目前藝術美學發展經歷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表現主義、象征主義等階段。新時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電影中的現實主義重新被提出,弘揚和傳承現實主義成為了目前文化領域發展的重要風向標,如近年來推出的《我和我的祖國》和《我和我的父輩》等一系列電影都在重新注重對現實的表達。
虛擬技術與電影創作。虛擬技術所注重的是“非現實”的影像創作,科幻類型的題材適合運用虛擬技術的表達,而在現實主義表達運用中,數字技術難以發揮其憑空虛構的優勢。科學技術是一種影像表達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一些奇幻類型的電影借助數字化技術可以將數字化影像的魅力展現出來,但這并不意味著現實主義的電影與數字化的電影是絕緣的。在現在的電影創作中,不難發現很多數字化技術應用到了現實主義的影片中,如很多現實生活中需要花大價錢去架構的場景,可以借助數字化虛擬技術進行模擬和重構,在一定程度上就能還原真實的場景,甚至說比現實架構的場景更有表現力。數字化虛擬技術所起到的作用就是還原真實或再現真實的一種效果。比如《長津湖》中很多場景都是借助數字化虛擬技術去完成和表達的,它巧妙地利用數字化技術真實還原了歷史場景。由此看來,數字化虛擬技術在現實主義表達中可以成為很好的強力推手。
數字技術與現實表達。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應用,大眾對電影的審美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大眾追求屏幕上呈現出來的特效、大制作、大場景等,會認為這是高級虛擬的藝術美,可當該類型片層出不窮地涌現時大眾又會思考現實主義的真實藝術美。一直以來,對于電影的虛擬與真實是很難界定的,以好萊塢和中國電影做對比,好萊塢大多電影都是虛構的,但其手法和手段的運用讓人信以為真,而中國電影大部分恰恰相反,明明是很真實的作品改編,拍出來后就是很難令人信服。兩者的對比又給電影在數字技術與現實表達上出了一大難題。這不僅需要大眾主動提升審美體驗,還需要創作者把握好現實主義的表達。
藝術來源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很多現實題材作品來源于日常生活,但是如果原汁原味地將日常生活照搬上熒幕,給大眾的感受就是過于生活化,不具有藝術表現力。要想做好一部作品,還是要對作品進行加工。如影片《你好,李煥英》采用的是一種穿越式的虛假設定,但是給人的感受是真實的,這就是影片的魅力——用小細節去沖擊人的心靈。雖然穿越這種事情不會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但大眾在影片中卻獲得了真實的感受和體驗,那么這部影片就取得了成功,而很多時候數字技術所追求的也正是畫面與影像的真實。
電影作為影像藝術的表現形式,與技術融合后能夠很真實地呈現出電影新的現實主義表達,如近年來興起的動畫電影《白蛇2:青蛇劫起》《哪吒重生》等,它們的收視率和票房也再刷新高。雖說是根據神話故事改編,但在藝術手法上卻大大提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盡可能地追求真實。縱觀現在的電影創作,創作者在“邏輯真實”與“影像真實”之間難以平衡,有時候一部影片想要呈現真實效果,必須在邏輯上是真實的,否則很難令人信服。但往往邏輯真實后緊接著就會出現影像失真的現象,可見一部好的影片必然是很好地平衡了“邏輯真實”與“影像真實”的關系。在現在的電影創作中,創作者都會力爭“去偽存真”,這就給電影現實性提供了有效的創作指南,如《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等電影都是很好的詮釋。它們沒有局限于傳統的影像再現,而是借助技術加以修飾與創造,不僅呈現出了真實性的效果,還給影片增加了強有力的視覺沖擊力。
綜上,電影從內容到形式的變化再到技術的進步,打通了電影藝術與技術之間的壁壘。在電影藝術前進的過程中,觀眾從參觀式到沉浸式的審美體驗,大大提高了大眾的審美水平。經歷很長一段時期,在作品的呈現上,電影從真實表達到虛構表達再到現實主義的表達,21世紀以來的電影較好把握住了現實與技術之間的運用。現在,電影現實主義的藝術呈現在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新的技術、新的環境、新的時代,這些都需要得到更好的呈現。傳統電影藝術的發展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而演進,從技術、內容、形式等一次次的變化,都是電影美學新動向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