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東
(大慶歌舞劇院 黑龍江 大慶 163000)
燈光是現代戲劇表演中的重要元素,通過合理運用舞臺燈光,可對逐步展開的故事情節起到修飾作用,渲染整體藝術氣氛,表現戲劇的文化主題。編導人員必須合理運用燈光亮度調節技巧,展現舞臺藝術造型在視覺層面的明暗關系,做好燈光的明暗層次處理與畫面加工,提升觀眾在視覺層面的適應能力。
光線亮度與光照的明暗關系是現代戲劇表演中重要的藝術表現因素,編導人員必須根據戲劇表演需求,調整舞臺燈光光照的強度、覆蓋范圍、投射方式,突出光線色彩變化的流暢性,讓不同色彩的光線分別照射舞臺的各個區間,打造出富有藝術情調的舞美環境。有著不同亮度與照射強度的光線能夠表現出人物內心情緒的變化,例如劇中人物出現抑郁、悲傷的情緒時,編導人員可為其設計光照強度較弱、投射范圍較小的燈光,通過使用不同強度、不同色彩的光線,給人以哀傷或振奮的情緒刺激。編導人員必須選擇較為適宜的燈具與光線照射方式,從不同渠道入手,塑造立體化的藝術形象,并根據上下半場的不同戲劇情緒,使用不同的燈光色調和光斑來表現劇情。在舞臺上使用高性能的燈具打出多個光斑或在演員身上描繪出明晰的色彩,根據戲劇不同階段藝術人物的情緒與思考方式,使用強度不一的燈光,讓觀眾產生聯想,塑造藝術人物的內心與舞臺藝術場景。
為強化戲劇表演的視覺沖擊力與對觀眾內心的影響力,編導人員可調整打光方式,突出光照亮度明暗變化的規律性與豐富性,選擇使用對比度較強、能夠突出舞臺上演員輪廓的白光、藍光,并強化光照強度,讓舞臺上方表演空間中形成明晰的灰色調,巧妙地創造出諸如剪影、半剪影、變形等諸多富有藝術魅力的陰影效果,讓觀眾感受到藝術人物的身體輪廓,制造出多層次的背景陰影與明暗界面,全面渲染環境氛圍,展現人物的基本性格。傳統戲劇表演活動中常見的燈光照射方式較為單一,編導人員只能使用強度較高的白光照射演員的頭部與上半身,無法形成完整的藝術表現情境,給觀眾以呆板、笨拙的印象,影響了戲劇表演的質量。為提升戲劇表演質量水平,可選用多種打光手法,控制光線照射方式,使用逆光投射方式為舞臺提供低角度照明,形成富有張力與藝術魅力的舞臺效果,讓舞臺畫面具備突出的縱深感。舞臺技師對表演的劇情進行認真研讀分析,了解每個角色的性格特征,根據劇情的發展,人物情感的變化,來調整運用燈光的明暗、強弱、節奏等基本要素,重塑舞臺時空,讓觀眾在藝術鑒賞過程中發現有著不同形態的藝術形象,為演員與觀眾進行情感交流創造有利條件,表現戲劇作品深層次的主題,讓藝術人物的內心情感與故事情節中人物的言行舉止保持一致,將觀眾引入故事情境之中。
編導人員必須明確把握人體感官系統對亮度的感知能力,在舞臺表演活動中選擇使用觀眾能夠快速適應的燈光,保證燈光亮度的穩定性,避免突然使用持續時間過長、亮度較高的燈光。人體視覺器官對同一亮度的感受會隨著燈光照射持續時間的延長而變化,因此戲劇表演中的燈光亮度值應在某一時間段內做出漸進式的調整,戲劇第一幕舞臺燈光亮度值可保持在2 數量級,戲劇第二幕時可調整為5 數量級,因為視覺層面的光線感應能力是有限度的,不可能隨著戲劇情節的逐步展開而無限度地疊加,編導人員應當控制亮度時間,將強度較大的光線照射時間控制在1 到2 分鐘內,避免舞臺燈光給觀眾帶來視覺層面的刺激,并將某一戲劇場景的光照強度設置為最高數量級,使其他戲劇場景的光照強度低于這一幕,讓觀眾盡可能地快速適應戲劇表演中的光照強度。
舞臺演出受到客觀表演條件的約束,無法模仿常見的影視編導模式隨心所欲地表現在不同時空活動的多個藝術人物,但通過調節舞臺燈光的強度、營造出富有張力的明暗效果,面向觀眾展現時空轉換的戲劇表現效果,烘托故事氛圍,更能從深層次揭示戲曲劇目所蘊含的意境。編導人員必須在尊重大眾戲劇審美趣味的基礎上,重構燈光設計模式,調整光照亮度與舞臺空間的明暗關系,使用現代化燈光設計手段與工具,在戲劇表演活動中制造出富有層次感的燈光效果,控制燈具角度、燈光照射位置,避免不同位置的燈具相互影響。編導人員必須根據舞臺表演空間的大小,調整燈具的具體數量,使用還原度較高、光線強度可調的燈具。
為向觀眾明確展現戲劇表演的主題與深層次藝術理念,編導人員必須把握戲劇表演需求,針對戲劇中每一幕的空間表現情境,進行富有針對性的燈光設計,分析在強度各異的光線照射下不同舞臺布景與人物的藝術造型,通過使用強度適當的燈光,強化舞臺物體與人物在視覺層面的呈現力度。編導人員可將燈光分為多個等級,如強光級、普光級、微光級,細分燈光照射強度與明暗效果的層次,發掘人體視覺器官對燈光光線的感知能力與鑒別能力,向最具魅力與藝術深度的戲劇角色投射強度最大、富有明暗變幻效果的燈光,讓觀眾在主角或其他重要角色、特殊布景上集中注意力,向不重要的藝術人物或布景投射對比度較低、強度不高的光線,突出舞臺光照效果的層次感與空間感。
例如在經過改編的現代戲劇《柜中緣》中,為修飾主要角色所作出的縫補衣物的儀式性動作,編導人員可設計柔和、富有情調的燈光,將白色燈光和粉紅色燈光融為一體,映襯出戲劇表演中演員的妝容,突出演員面部的細微表情。例如可在演員面部上方投射亮度較為適宜的白色光,通過這樣的場景營造和人物造型的色彩反差,將一個看似不統一的畫面變得符合邏輯。通過色彩產生聯想,將眼前明暗不斷變化的燈光所構筑的藝術場景,與頭腦中和色彩有關的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得舞臺燈光所凸顯出的藝術元素與情感、情緒、心理形成對位關系,通過控制多組舞臺光的強弱和范圍大小,在表演空間中形成各種富有動感的淺色調,并將這些光合理地運用于表演活動之中。編導人員必須合理地運用此類光線,輔助舞臺表演場景,既能表現出斑駁的室內空間和不斷變化的舞臺背景,又能用銳利的光束拉伸空間渲染氣氛。
在現代戲劇表演活動中,藝術要素被分為核心表演要素與次要的作為陪襯的背景元素,編導人員應當保證重要的核心表演要素能夠直觀、全面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改變觀眾的藝術鑒賞方式,強化照射在此類核心戲劇要素上的燈光強度,通過控制光線明暗變化,讓觀眾首先發現富有藝術魅力、可表現戲劇主題的舞臺元素,如重要的舞臺布景、關鍵人物、故事情節發展線索等,控制亮度變化比例與變光速度,營造出主次清晰、結構分明的藝術情境,利用燈光塑造某一藝術人物的形象,根據戲劇表演要求,將高強度燈光照射到不同角色的周邊空間中,最大限度地再現現實生活情境,凸顯現代戲劇藝術的民族元素,還原故事場面與藝術氛圍。編導人員必須控制燈光配置方式,突出亮度明暗設計的立體化、層次化表現效果,描繪出舞臺藝術人物的主體形態。為塑造人物形象、改善舞臺表演效果,必須使用水平角度為30 度左右的輔燈與垂直角度在14 度左右的主燈,并根據節目表演需要,讓燈具隨著角色位置的變化而進行小幅度的移動,保證封閉空間內燈光布光的均勻性,做好定光工作。
編導人員可在戲劇表演活動中使用腳光、流動光、追光等多種燈光,促進現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深層次結合,根據背景的變換不斷調整光照強度,盡可能地照亮幕布,面向觀眾展現細膩、富有層次感的光效,消除潛在的燈光交叉陰影。通過在戲劇演出活動中調整舞臺燈光照射方式、使用亮度明暗調節技巧,能夠使得燈光在強弱、投射范圍、色調以及節奏上,和背景樂與臺上演員的表演形成相互映襯、相互補充的效果。現代舞臺表演中常見的戲劇性的夸張演出需要燈光幫助引導演員的情緒,讓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員快速調整心態。編導人員可在戲劇表演中使用有著明確入射方向的燈光,營造出舞臺光照效果的反差感,展現濃厚的陰影效果,讓舞臺背景陰影變得容易發現,并有效控制陰影的面積與覆蓋范圍,用富有動感的藝術語言對戲劇作品進行二次創作,面向觀眾呈現帶有獨特藝術魅力的戲劇場景,營造出光線明暗區間的邊界,勾勒出演員的舞臺造型。例如在《西府女》中,編導人員通過使用逆光燈打造富有動感的剪影,讓人物的固定造型從黑色的背景中凸顯出來,營造出遼遠的舞臺縱深感,修飾演員的各類舞蹈語言,烘托出人物的藝術情感,通過燈光明暗的控制和光影對人物的心理暗示,對外在空間和人物內心進行了有力的塑造。
編導人員必須合理調度燈光,促進藝術人物在舞臺空間中的定位與轉化,在描繪外部藝術形象的同時,塑造人物的內心世界,把高科技燈光技術與潮流文化相結合,為觀眾營造出一個更加現實、立體的舞臺,為多樣化演出創造各種靈活多變的照明條件,向世界全方位弘揚并傳播中國的傳統戲曲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