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波
(四川藝術職業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盔帽作為中國戲曲表演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元素,隨著戲曲本身的不斷發展進步而逐漸演變,因此同樣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唐朝時期,崔令欽《教坊記》中記述在當時的歌舞戲劇服裝中有寶花冠、珠冠等品類。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壁畫展示了元代泰定元年雜劇舞臺上演員所戴的盔頭,包括紗帽、武士盔、文生巾、僧帽等式樣。明朝時期,江蘇蘇州、昆山一帶的昆腔逐漸發展成熟,戲曲盔頭的工藝文化也隨之興起。到了清朝時期,伴隨著京劇藝術的發展形成,北京地區的盔頭制作業也開始不斷地發展壯大。清代,蘇州地區開設了“沈源泰”“周錦記”等盔帽店,此后又陸續興辦起了十幾家盔帽店。等到了20 世紀40 年代,北京還存有“瑞興”“廣盛興”等十多家盔頭作坊。因此,本文將從盔帽的發展歷程、盔帽在戲曲中的作用以及盔帽在戲曲中的運用的思考這三個方面對盔帽在戲曲表演中的運用進行全面探究,希望能夠使讀者對盔帽這一關鍵戲曲元素擁有大致的了解,同時也希望能夠使盔帽文化以及戲曲文化擁有更好的發展。
盔帽是中國傳統戲曲中劇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統稱,主要以古代人的頭帽設計為參照,或是夸張,或是美化,從而讓不同角色展現出不同的風采。隨著中國戲曲的不斷發展,與之相關的盔帽工藝也在逐步地演變。唐朝時期已經出現了一些記錄當時戲曲表演的服飾妝容以及各種表演物件的書籍文章,其中就有涉及劇中演員在登臺表演期間所佩戴的盔帽。隨著明朝時期昆劇流行開來,盔帽也逐漸受到更多重視。到了清朝時期,盔帽已經演變成為重要的文化代表。1949 年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三年間,京劇迅速地進一步擴大了影響,相應地也帶動了盔帽的再次發展。時至今日,盔帽依然在不斷地發展,依然是劇中較為常見的裝飾之一。
在劇中,一個對唱環節涉及的人物角色可能會有很多,其中每一個角色的地位也存在差異,因此盔帽相應地要呈現出不同的地位特征。表演者根據自身扮演的角色佩戴上相對應的盔帽,使盔帽與其他的服裝道具保持一致,從而讓角色表演更加具備合理性,使舞臺表演呈現出來的人物形象、人物特征更加精準。通過盔帽的裝飾作用,不同的角色可以展示出不同的盔帽文化,也可以使角色本身更具有突出性、代表性。
劇本內容只是文字表達,必須通過表演者的生動扮演,通過表演者豐富的肢體動作,通過劇中精美的服飾道具,才能呈現出更高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其中就包括樣式繁多的盔帽。不同于電影、電視劇中的人物形象,戲曲表演者需要通過佩戴的盔帽等服裝道具,更生動地展示出劇中角色的面貌特征,尤其是其中的主要角色,比如關公、張飛等,扮演者更加需要精致的盔帽來輔助自身的表演。盔帽的裝飾性能夠使劇本內容表現更加豐富,特別是能夠增強其中人物角色的典型性。
在戲曲表演中,表演者的服飾會隨著角色的變化而變化。如果盔帽和演員身上其他部分服飾沒有很好地搭配起來,那么表演者就不能很好地呈現出角色形象。在戲曲舞臺上,盔帽和整體服飾如果搭配得當,就能夠更好地展現出戲曲服裝的藝術美感,甚至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舞臺作用。不同種類的服飾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地位,所以為了更直觀地突出角色地位的差別,制作人員在盔帽生產過程十分注重盔帽的標志性,講究盔帽與其他服飾的匹配度,這樣才能幫助表演者在舞臺上更好地展現人物形象。在推進戲曲文化傳播過程中,相關人員要重視盔帽與其他服飾配置間的協調性,使整體搭配更加恰當和諧,更具備獨特性,使每一個角色在不同的服飾裝扮下都能夠表現出足夠的藝術美感,從而更加吸引臺下的觀眾,對增強觀眾的審美意識也能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
戲曲舞臺上的表演道具是角色扮演的重要物品。例如劇中出現將軍角色時,演員從頭到腳所穿戴的各種服飾和所使用到的武器等表演道具必須搭配得當,才能讓整個人物形象得到充分體現。比如一把長柄大刀或者一桿紅纓槍,單獨看上去并沒有強烈的表現力,但是當演員佩戴好合適的盔帽后再將其握在手中時,道具所呈現出舞臺效果就大為不同了。這時候無論是演員說出的臺詞還是做出的動作,其觀賞性都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從而營造出更強烈的舞臺氛圍。更重要的是從盔帽與道具的相互搭配中,觀眾能夠感受到舞臺上角色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內涵。因此相關人員務必意識到道具和服飾之間必要的關聯性,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
不同類型的盔帽搭配,對于臺下的觀眾來說,可以直觀地呈現出劇中每一個人物角色的對應地位,極大地增強了戲曲舞臺的觀賞性。同時,一名戲曲演員在佩戴上精致的盔帽后會對自己接下來的登臺亮相更加有自信,從而更好地發揮出自身的真正表演實力,最終贏得臺下觀眾的認可。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盔帽在戲曲舞臺上能夠幫助演員擁有更加穩定的發揮,進而提升整體舞臺效果,傳遞出戲曲文化的無窮魅力。
在戲曲表演中,相關人員必須重視盔帽與其他服飾間的搭配,能夠根據劇情走向、角色特征等進行相應搭配,對一些角色的盔帽等服飾做到及時更新配置,保證每一套服飾都能搭配上相應的盔帽,幫助表演者更好地全面展現人物角色形象,絕不能出現胡亂搭配的情況。其中相關人員要特別注意的是盔帽的色彩、質感、風格等要素最好同整體服飾保持一致,從而進一步增強舞臺效果。此外,盔帽制作人員在設計生產過程中也要注重實用性,要符合表演者和劇情設計的需求,使盔帽在舞臺表演中充分發揮出它的作用,體現出它的應有價值。
隨著當下的社會發展,戲曲從業人員和觀眾的數量逐漸減少,戲曲演出的場次頻率也不大如前了。因此,各相關部門、學校,在推進戲曲文化傳播過程中,必須時刻注意充分保證盔帽與其他道具的配置,根據演出要求進行采購補充,以保證舞臺演出效果。此外表演者更要重視盔帽等道具的選擇搭配,因為自身的表演與之息息相關,如果錯誤佩戴了不合適的盔帽,那么表演者在舞臺上就難以進行充分發揮。同時,盔帽的設計制作必須保證實用性,要能夠滿足劇情設計和表演者的實際需要,還要在整體搭配上與其他服飾道具保持一致。
戲曲中的角色種類比較多,以京劇為例,分為四大行當:生、旦、凈、丑。其中,生指戲中的男性角色,又分為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旦角指戲中的女性角色,通常分為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凈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如銅錘花臉、架子花臉、摔打花臉等;丑角一般是劇中的小人物或反面人物,分為文丑、武丑,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因此,不同行當角色需要搭配不同樣式的盔帽,在更好地展現人物角色形象的同時也能夠方便觀眾辨認。特別在一些家庭劇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角色比較多,因此后臺必須配置多樣化的盔帽,以滿足整個表演過程的需要。
在戲曲表演中,盔帽的搭配必須堅持根據角色需要來進行,這樣才能體現出劇本的審美價值。相關人員一定不能亂選、亂配,否則就會使觀眾難以對臺上的人物角色進行區分,嚴重影響到整場演出的效果,從而導致戲曲表演劇團在觀眾心中的形象地位大打折扣。因此,相關人員在劇本內容講解、人物角色分工階段就要仔細檢查各類盔帽的存量,以保證滿足整場演出的需求。此外表演者也必須要遵循相關規定,在自己每次更換服裝的過程中,都應該根據劇本設定的角色形象進行仔細核對,保證劇本內容的完整性,從而將劇本的藝術內涵通過自己精心扮演的人物角色充分地展現給臺下觀眾。
在戲曲盔帽的制作過程中,制作人員必須要注意加強盔帽的裝飾性作用,使盔帽在戲曲表演過程中發揮出應有的舞臺作用和藝術價值。必須不斷地融入新的設計元素,提升優化舞臺演出過程中每一處細節的藝術表現,才能夠吸引到更多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群體,進而在長遠意義上推動戲曲文化的傳播。
由于盔帽本身比較單調,為避免張冠李戴現象發生,組織者、踐行者就需要加強對盔帽與裝飾品的搭配學習,讓其體現整體美、個性美的特征,使盔帽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與裝飾品保持一致,體現出扮演者的整體美。
本文主要通過講述盔帽的發展歷程、作用以及相關的一些發展設想,分析了在戲曲表演過程中盔帽和整體服裝、道具以及人物角色之間重要的內在聯系,使讀者對盔帽這一關鍵戲曲元素有了大致的認知。筆者也希望在未來戲曲文化發展推廣的道路上,戲曲盔帽能夠更好地發揮出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為戲曲演員增添更多光彩,使戲曲舞臺更加精彩,更加富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