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曉花,孫 瑩
(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2)
在通海,洞經音樂可以稱得上是具有標志性、文化統領式地位的民俗文化,它所體現的功能其實就是民眾在洞經音樂談演背后所表達的欲望和訴求。它是人們現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籍美國留學生李海倫深深地愛著洞經音樂,她說:“洞經音樂是中國的無價之寶,是打開中國傳統音樂寶庫的金鑰匙。它確實很美,它不僅屬于中國,而且屬于世界。”李海倫對洞經音樂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洞經音樂經久不亡的原因大概如此。洞經音樂的功能有如下兩方面:
一方面,洞經音樂豐富了民眾的精神生活。張士閃解讀中國鄉民藝術的獨特景觀為:藝術常常打著信仰的旗號,增加自己在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合理性與權威性,而宗教信仰往往需要借助藝術表演增強自己的感染力。洞經音樂屬于此類。它追求高雅、莊重、清麗的風骨,其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深深地嵌在談演活動的科儀中。透過科儀的外衣,洞經音樂展現出的文化氣息是民眾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享受,是陶冶性情的生活情趣。洞經音樂有雙層體驗:它可以排遣演奏者心中的苦悶與煩憂,使其身心平衡,進而獲得愉悅心情。聽者也會如沐春風。而且,不管是會友切磋時談演洞經音樂,還是在大型的洞經會上的洞經談演,參與者除了品味洞經音樂的音樂美,還可以借此擴大自己的交際范圍,交流情感。
另一方面,洞經音樂具有社會文化功能。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這是音樂追求的最高理想。洞經音樂正是這樣一種音樂。它通過相應的規則章程,讓會友將禮數內化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進而用自己合乎規范的行為影響周邊人,將美好的品性推廣開去,從身修逐步達到家齊、國治、天下平。洞經音樂飽含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它兼容儒、釋、道,對洞經音樂的深刻領悟需要足夠的文化修養。參與到洞經音樂的談演活動中,有助于人們提升自身學識、修養。洞經音樂有極強的感召力,它能把人們凝聚在一起,借助談演的洞經音樂把忠義、孝悌、友善、和睦等思想觀念深深地灌注在人們的生命意識里,進而要求人們努力養成這些美好的品性。
特定的文化生態造就了特定的文化氣候。同任何一種民俗一樣,洞經音樂的興起、發展依賴于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及自身精神及對整個生活有機體的理解。
第一,古樂扎根通海依賴于優越的地理環境。通海縣位于云南省中部,占據重要的地理位置。《康熙通海縣志》中寫道:“通海為臨郡要區也,地扼臨之咽喉,控河西而錯寧州,其地圖較各邑為重,列之于端,非徙侈觀而已,撫循保障之方,當有碩畫在。”通海“南枕秀山,山不蠻;北帶通湖,湖不陰。地勢平朗,以之承天,無編無滯,譬之人身,真氣流貫,筋骨自舒,臃腫結澀之病,從何而起。”這些都明確表明通海并非僻壤,它有桃花源中的勝景,但絕不像桃花源那樣與世隔絕。外來文化是可以到達通海的。而且,通海包容萬物,來自各方的文化都被人們根據本地方的特色及需要進一步加工、豐富。
第二,得益于民族間的交流,尤其是大量漢族人口遷往通海。彝是通海的土著,從戰國末年起就有漢人進入通海,至此民族構成不再單一。唐朝、明朝期間,民族之間的交流則更為頻繁。通海的漢族人口大量增多,使通海的經濟文化、民族結構和民風民俗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明初從沐西平南征者,皆江南北子弟也。以故士讀書,農耕嫁,雖縉紳家,婦女亦勤紡織。婚喪賓祭,因時成禮,江左之風猶有存者。”《云南圖經志》記述,“夷漢雜處,其少年,美聲氣,喜謳歌,清朝良夜,放意自適,處處相聞”。出處不同的兩句話都明顯地指正了通海民風民俗有了外來因素的加入而顯得更加富有生氣。眾所周知,洞經音樂的談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引用胡崇榮老先生的話來說就是“一要功夫二要錢,三要子弟四要閑。”從人的因素來說,首先需要有足夠的閑余時間;其次需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一定的音樂素養。從物質層面的角度來講,需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作支撐。而內地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的傳入,使得通海的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呈現出五谷豐登,商貿興隆,文化繁榮的盛景。這為洞經音樂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生活殷實,可讓人們免于為活命而奔波,而且生活有了音樂的加入更顯得優越,二者互相促進。
第三,濃厚的學習氛圍也為洞經音樂的流傳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滇之學開于西漢。通海為臨安要地,立學久遠。”常言道,“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通海開設學校早,這就為教化的施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文獻名邦”的美稱也極好地說明通海文風的盛行。元代建成的通海文廟,更是為學習儒家文化提供了新天地。儒家豐富的音樂理論觀點(如“移風易俗,善莫于樂”)深深地吸引著崇拜孔子的文人、官紳。明清以來,科考之風日盛,人們的學習熱情高漲,除中榜人員增多外,文人騷客更是把自己深厚的文化素養洋洋灑灑地展露在秀山上,所以秀山是“匾山聯海”。文人、學者把唐詩、宋詞填入洞經音樂中,這使得談演的洞經音樂更顯高雅。
第四,洞經音樂扎根通海離不開其談演宗旨與人們追求的夢想的契合。洞經音樂是宗教祭祀音樂,它兼容了儒教、道教和釋教的音樂理想。儒家強調音樂的社會功能,肯定音樂對建立正常社會秩序、改造社會風氣的作用。道家音樂始終貫穿“無為”的精神,主張“天籟之音”可以感天動地、通神靈、撫民眾。佛教音樂倡導音樂要以中正、平和、淡雅的格調感化眾心。由此,兼容儒、釋、道的洞經音樂更能直面人們的精神生活,高雅的藝術情趣和通俗的生命祈求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并以平和的方式——談演展現出來,以達到社會的和諧、安寧。
社會的發展變化是巨大的,通海洞經音樂延續及發展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通海洞經音樂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也發生了變化。
通海洞經音樂的談演活動在最初成立及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場合:1.先圣尊師誕日;2.官紳擇吉日舉辦的“太平會”;3.私人相邀舉行;4.會員切磋技藝。地點主要是文廟等通海極具文化內涵的地方。顯然,該文化空間是區域性的,前兩個場合里的談演屬于大型的文化空間活動。有固定的日期、固定的談演內容、固定的談演程式……圍繞洞經音樂的所有談演活動都有規則需要遵守。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難點。
現在,通海洞經音樂的談演搬上了晚會現場,搬上了旅游勝地的展演臺,搬上了部分大村小寨的“文化項目”。在這些空間里,洞經音樂的談演去除程式化,發揚音樂性,追求舞臺效果,獲得了很多引人注目的獎項。如妙善學女子洞經月光古樂協會2016 年參加香港舞動華夏大型公益歌舞樂展演,榮獲金獎;2018 年“一帶一路”中泰國際藝術節中,榮獲銀獎;2019 年10 月參加《盛世夕陽紅第六屆中國文化藝術交流年度總匯演》榮獲銀獎等。就其傳習場地來看,有秀山街道黨群服務中心設立的洞經古樂傳習室,也有玉溪的傳習站,更有縣城里的眾多空地,如小公園、荷花商場里的室外場地。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全媒體時代的到來,電視媒體、短視頻、圖文傳播,使通海洞經音樂的談演不僅得以記錄、保存,還能被闡釋、解讀、傳播。紀錄片《嫁給古樂的女人》最初在中央3 臺播出,后憑借數字化生存與網絡在線的方式得到持久而廣泛的傳播。又如洞經音樂的傳承人李桂英已充分感受到現代傳播技術對于民間藝術發展的強大影響力,她最初把洞經音樂的視頻刻成光盤贈送出去;后又想到光盤不便于攜帶,所以她又買了幾百個U盤,將視頻、宣傳資料存在U 盤里送人。在接觸了便攜式電話終端后,她又琢磨如何利用抖音短視頻、微信等擴大洞經音樂的知名度。這些極具社交屬性的短視頻平臺所構成的虛擬場域,為其講述洞經音樂提供了展示平臺。
在文藝生活多姿多彩的現代社會,通海洞經音樂雖然仍存活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但是,其發展與傳承也遭遇了諸多問題。數字化生存語境給通海洞經音樂的發展帶來的不僅是機遇,也有挑戰。僅靠一個古樂協會、幾個被命名的傳承人,不足以擔起活態傳承的擔子。
在非遺的保護工作中,“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主導思想應該發揮著重要作用,相關部門應提供有利的生存環境,保障傳承主體的生存及發展空間。筆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洞經音樂的會員訓練時間難以保障。大多數會員必須等一天農活忙完,晚上七點多才能從村里騎電動摩托車到縣城里集合,練上兩個多小時又匆匆騎車回家。有的時候,遇上演出活動,湊齊一隊人馬也很難。大家不是忙著收莊稼,就是抽不出身得幫忙照顧小孩。而且被政府授予榮譽,命名為傳承人的數量是有限的。“他有,我沒有,憑啥?”的疑慮聲也不時出現。再者,現在網絡媒體搜索“通海洞經音樂”,搜索到的內容相比十年前確實豐富了很多。有記者的聲音、有研究生的作品、有古樂團的努力……但是高質量的影像資料、文獻片不多,從更立體、更深層次、更專業的角度對洞經音樂中所涉及的知識、傳承故事、傳承意義進行深度解讀還不夠完善。
總之,擴大洞經音樂傳播與傳承的受眾面,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任重道遠。在數字化生存語境下,洞經音樂的數字化存儲和傳播效力遠超傳統媒介,唯有各種社會力量形成合力,將通海洞經音樂打造為IP 資源,使其產生強大的鏈接效應與發散效應,才能更好地激活通海洞經音樂持續傳播與傳承的強大生命力。
①參見劉鐵梁.“標志性文化統領式”民俗志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52-58.
②張曉慧.洞經音樂述論[J].安陽大學學報,2003,(03):110-111.
③張士閃.鄉民藝術的文化解讀:魯中四村考察[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④玉溪地區舊志叢刊,《康熙通海縣志》,(清)魏藎臣修,闞禎兆纂,玉溪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李孝友,梁耀武點校,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凡例1.
⑤玉溪地區舊志叢刊,《康熙通海縣志》,(清)魏藎臣修,闞禎兆纂,玉溪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李孝友,梁耀武點校,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通海縣志卷之第三21.
⑥參見張家訓編著.通海洞經音樂[M].云南省通海縣文化事業局編,2007:3.
⑦玉溪地區舊志叢刊,《康熙通海縣志》,(清)魏藎臣修,闞禎兆纂,玉溪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李孝友,梁耀武點校,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通海縣志卷之第二26.
⑧http://www.tonghai.gov.cn/.
⑨胡崇榮,原桂香會會員,“通海洞經古樂團”顧問,2002 年被云南省文化廳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間音樂師”稱號。
⑩玉溪地區舊志叢刊,《康熙通海縣志》,(清)魏藎臣修,闞禎兆纂,玉溪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李孝友,梁耀武點校,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通海縣志卷之第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