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婷
(南京藝術學院 傳媒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2017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在此之后,國內綜藝市場迎來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熱潮,《朗讀者》《故事里的中國》《國家寶藏》等節目一經播出就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經典詠流傳》《漢字英雄》等聚焦傳統文化的原創類綜藝節目也火速出圈。一批批極富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叫好又叫座的傳統文化電視節目正悄然取代娛樂至上的“快餐綜藝”,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但與此同時,傳統文化資源取材枯竭、同質化嚴重等問題也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之感。
著名文學批評家J.希利斯·米勒曾提出,印刷技術使文學作品、情書、哲理、精神分析以及民族獨立國家的概念變成可能。從紙質文字到視覺圖像,從閱讀到視聽化、影像化的直觀感受,消費性文化產品的興盛使大眾文化越發成為滿足低級快感的工具。人們在潛移默化中被“操控”而放棄理性思考,養成娛樂化、表象化、個性化的文化獲取和文化解讀習慣。在文學領域,這表現為對文學經典的文本價值及審美要求的“解構”與誤讀。如何在浩瀚的優秀傳統文化星河中挖掘獨特的優質內容,實現“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這成為媒體人面臨的挑戰。
回顧2017 年后央視和各大衛視圍繞傳統文化元素出品的各類節目,其中不乏佳作,但大多數節目受成本及效益等現實因素的影響,所涉及的文化內容比較單一、淺顯,缺少精神層面的交流共鳴與理性傳承。2021 年初,《典籍里的中國》第一季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這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節目聚焦中華經典,采用“典籍+戲劇+多媒體”的表現手法,以穿越時空的對話形式,介紹經典的古籍及其核心思想,并講述其在中華大地上流傳過程中的閃亮故事。前四期節目的全網視頻播放量超過五億次,有關熱門話題的瀏覽量超過了二十億次?!兜浼锏闹袊凡粌H在國內產生了巨大反響,而且引起了國外主流媒體的關注?!度A爾街日報》、歐洲華語廣播電臺等國際新聞媒體也爭相報道這一節目。千年的“古籍”為何卷起巨大聲浪?傳統文化類節目為何開創新高?文化密碼如何可持續發展?筆者圍繞文本與實踐,對此進行淺析,以期為我國電視節目事業發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何謂典籍?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在《辭海》中,典籍被界定為“國家重要的文獻,亦統稱各種典冊、書籍”。中華典籍浩如煙海,是全世界最為綿長悠久、最為龐雜浩大的文化傳承,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國人根本,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兜浼锏闹袊窇{借電視媒介的獨特視聽語言優勢進行多重儀式建構與語境轉換,以超深度、多維度、情感溫度創新策略解讀典籍、傳播典籍、轉化典籍,讓觀眾愛上文字背后的燦爛文化。
《故事里的中國》節目制作組原班人馬用“戲劇+”形式創作了《典籍里的中國》。其以影視化、戲劇化的方式重溫千年典籍,最大程度挖掘典籍中的經典內容與精神內核。面對體量巨大、內容繁多、意義深遠的文學藝術作品,要對之進行二度創作和電視化改編不是件容易的事,這需要保證文本內容正確輸出,還要確保文本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發揮。美國電影學者杰·瓦格納把文學作品翻拍為影片的方法分為三類:移植式、注釋式和近似式?!兜浼锏闹袊芬浴耙浦彩健薄白⑨屖健钡奈枧_改編,在典籍中探賾索隱,展開了基于中國大歷史觀的宏大敘述,對話先賢品格與文化密碼,既維持了原文本里的思想底色,又在電視重構場中呈現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節目選材涵蓋政治、軍事、農業、文學等不同領域內容,有《尚書》中伏生拼死護書的高潔與“大禹治水定九州”和“牧野之戰”的家國情懷;有《天工開物》中宋應星走南闖北記載工農技術,福澤百姓的工匠精神;有《史記》中司馬遷子承父業,確立家國一體的豪情壯志;有《本草綱目》中李時珍花盡畢生精力苦研傳統醫學的醫德醫風;有《論語》中孔門師生的仁德智慧,千年風骨;有《孫子兵法》中孫武著書立說,征戰沙場的血脈傳承;有《楚辭》中屈原叩問天道的浪漫情懷;有《徐霞客游記》中“朝碧海而暮蒼梧”的人生理想;有《道德經》中老子求道、悟道、傳道一生的奧義;有《周易》中“述天地之道,究萬物之理”的哲學思辨;有《傳習錄》中王陽明“知行合一”的體驗與感悟?!稌窞楹味x?何為精髓?典籍的廣泛流傳是為了使人們更了解人生緣起何方,人們的腳步將走向何處,知道中國之所以是中國的緣由?!兜浼锏闹袊芬詷诵铝惖墓澞窟x材方式實現了“歷史的功能”,并使聽眾更愿意走入歷史、親近歷史。其不但對中國歷史的起源和發展過程進行了生動、靈活展示,而且全面展現了當代中國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典籍里的中國》在模式上不再囿于以往平鋪直敘式的宣教講座,也不依賴游戲競賽模式的氛圍加持,以戲劇表演、訪談、主持人及舞臺等元素豐盈美感、重拾歷史。國家話劇院老戲骨和實力派藝人強強合作,多舞臺、環幕投屏、A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實時跟蹤等舞臺技術的融合使現場的舞美設計別開生面。典籍里的故事突破了電視節目在二維平面的局限,用多角度全方位式舞臺在不同時空中跳進跳出,同步呈現。利用科技+經典,使普通觀眾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傳遞了經典背后的人文精神密碼,使經典里的故事得到了學術研究視角以外的獨特的觀照。如在《史記》中,節目組利用多舞臺優勢,以老年司馬遷的視角回顧其幼年繼承父志和青年撰寫《史記·五帝本紀》《史記·夏本紀》《史記·孔子世家》的故事。這種跨時空的相互交融,遙相呼應的儀式化視聽呈現,構成了節目的視覺奇觀,帶給觀眾沉浸式觀感體驗。再如《孫子兵法》中伍子胥和孫武并肩作戰的“柏舉之戰”,將舞臺分為三個部分,流暢完成勸吳王、立城郭、實倉廩的敘事行為,與士兵集結情景、震撼音效相配合,營造了征戰沙場的緊張氣氛,讓觀眾瞬間被帶入歷史中。此外,節目設定的典讀會環節,通過演員帶領觀眾誦讀每一個典籍故事中的核心臺詞來加強觀眾的文化記憶,使其深層次理解語言背后的濃郁情感與深刻內涵,如《尚書》“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壯志豪情;《天工開物》“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的豁達人生態度與格局;《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大一統思維等。具有儀式感的朗讀達成跨時空情感共鳴,讓觀眾在文字中感受典籍魅力與文化之光。《典籍里的中國》在煥然一新的節目設計中實現多維度沉浸場景體驗,用細節譜寫傳統文化新篇章。
《典籍里的中國》不僅在節目選材和節目設計中展現出古老文化的風采和儀式想象,還在節目磁場中用情感溫度構建共同體意識,達到社會性的集體認同。美國歷史學者海登·懷特認為,史學著作實質上是一種歷史敘述形式,和文學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歷史學家與文學家都是運用一定的情節模式和話語策略敘述歷史故事的人。節目用故事再現典籍,用一段段催人淚下的故事串聯歷史記憶,用一個個鮮活人物的奇遇點亮時代燈塔,用一次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賡續血脈精神。從伏生一家舍命護書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千年史詩;袁隆平與宋應星“禾下乘涼夢”的跨時空見證;孔門師生面對困境不言放棄的精神高光……節目不光在深厚的典籍中挖掘閃光故事,以個人命運映照家國命運,實現宏偉敘事的精神感召,還將符號化道具和主持人的穿越融入故事敘事中,強化視覺沖擊力的同時觸發觀眾內心的崇高感。比如,在《楚辭》這期節目中,開篇以古今對照、老幼對照的跨時空形式講述屈原對宇宙探索的志向與現代“天眼”之父南仁東一生求索的高潔品質。歷史與現實的穿越對話,虛擬與真實的融合創作,在視聽渲染中搭建起共通的意義空間,實現民族意識的傳達及民族記憶的共振。此外,符號化的道具加強情感共振的磁場,將情緒燃到最高潮。如表現屈原的詩篇《橘頌》時來自兩千年后家鄉的柑橘,老子守藏室的滿墻竹簡,王陽明受刑的血痕廷杖等,處處細節體現個人之風骨,典籍之不易,國家之風范。《典籍里的中國》巧妙借助多媒體立體傳播特征,實現多重場域情感共鳴。節目導演盧小波曾在訪談中表示,這種典籍不要只活在書庫里,也不要只活在專家學者們的評論中,要活在年輕人的心中。截至2022 年6 月24 日,《典籍里的中國》抖音官方號收獲了417萬粉絲,以年輕人為代表的粉絲們通過點贊、評論等形式對節目的內容、演員的表演以及節目傳達的文化價值發表見解,其中,積極肯定的正向態度說明了觀眾對節目的認可。節目在一幀幀畫面、一個個細節、一次次對話、一場場傳播中讓觀眾感受國學智慧、國學之夢、國學之美?!兜浼锏闹袊穼崿F了中華傳統文化向現代性的轉化,激發身份認同和情感共鳴,凝聚中國溫度和精神力量,走向世界,帶給觀眾心靈洗禮。
“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采”,“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美學精神。”相較于西方美學精神對邏輯、論證的側重,中華傳統美學精神更注重情感的直抒性與體悟感以及對人之向度的本體關切。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是帶有共時性特點的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審美心理的體現,其蘊含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積累傳承的文化血脈與精神內核。與時代同頻,與人民共存,中華美學精神以頑強的生命力為影視化作品創作提供極具思想性、民族性、詩意化的藝術品格?!兜浼锏闹袊繁謧鹘y美學理念,以求真態度、文人氣度、精神厚度完成典籍的現代化轉化與美學升華,傳承東方靈韻,書寫文化傳承與美學品質完美融合之風采。
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認為,真是事物的合規律性,善是事物的合目的性,美則是事物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真和善是美的基礎,美是真和善的形象顯現。作為一檔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除了重視濃厚的文化價值同歸,還要使文本做到求真可靠,傳達給觀眾無偏差的歷史信息?!兜浼锏闹袊肪劢骨甑浼?,對書中涉及的人物、地點、情節等內容進行再現和改編,這考驗著導演們的專業性。歷史再現不僅要尊重史實,完成真實性的故事傳達,更要在改編的過程中對可用素材進行取舍,挖掘既有時代特色又緊貼人民生活的善美之情,突出新時代中華美學的情懷擔當。在準備第一期《尚書》時,節目組前后咨詢了65 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檢索了68 本有關圖書和上千篇文章,梳理了數百萬字的歷史資料,而劇本也前后改了53 個版本,才有了最后90 分鐘的可視化呈現。對真實的追求和對歷史的尊重使節目質量與口碑獲得雙豐收。厚重的典籍能夠歷經千年風霜依舊感人至深,這離不開其內容中“善”的情感表露。中華歷史的漫漫文字映照了一段段直擊人心的動人故事,文化筋骨的闡釋與傳承離不開對人之向度的弘揚,對真善美貫通的品格詩化以及情理交融的內涵?!缎煜伎陀斡洝分械母腥四缸忧?,《天工開物》中宋應星與涂紹煃的珍貴友情,《論語》中戳人淚點的孔門師生情等,以情蘊真涵善,使個人內心深處情感與典籍中的人物經歷交相輝映,不僅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而且注重發掘人物故事中的動人感情、人文情懷,從而發揮電視媒介鼓舞觀眾、感化觀眾、美育觀眾的重要作用。
意境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美學實踐中所產生的審美理想境界,是中國傳統美學中非常重要的范疇之一。對中華民族藝術文化和美學精髓的獨特詮釋,要求人們在觀看作品之時,不僅要充分感受境的感覺,還得體悟意的感受,并以此形成天人合一的美學境界。王昌齡認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庇晌锏闹庇^感受到情的交心共鳴再到意的想象呼應,氣氛、情緒、格調、韻律協調統一,相互交織,形成獨特的意境空間場。《典籍里的中國》利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技術,建構熒屏中的古典意境,描繪出文學中的美感意趣與奇幻世界。節目使用360 度全景式舞臺,結合環幕投影、VR(虛擬現實)、實時跟蹤等舞臺技術,展現千年歷史中經典書籍的誕生和傳承的故事。如《尚書》以竹簡布景展現伏生從幼年到晚年的生活起居狀態和一生與書相伴的人物性格特點;在大禹定九州的故事情節中利用多舞臺優勢并結合多媒體的環幕投影效果,呈現出水流湍急之境;《楚辭》中對屈原和南仁東跨時空對話進行情景再現,幽藍星空配上夏夜蟬鳴音效,“天眼”與悠緩的音樂交融,當代讀書人撒貝寧站在兩個不同場景之中,透過他的視線讓觀眾感悟兩個時代的求索精神……此外,節目還大膽采用非常規化電視拍攝手法,透過多個機位及靈活角度為觀眾呈現全方位視角,為創造意境美提供催化之效。在《周易》中,講述崇侯虎助紂為虐的故事時,采用俯拍和跟拍的影視化拍攝手法,渲染緊張氣氛,塑造鮮活人物形象,以完美的造境詮釋節目美感,達到人景合一。
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漢斯·羅伯特·姚斯在其著作《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中認為,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要在讀者閱讀中實現,而實現過程即作品獲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過程。藝術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的讀者不斷接受的歷史性。經典作品也只有當其被接受時才存在?!兜浼锏闹袊吠ㄟ^對中華民族的傳奇、歷史與現實的重新創作,搭建共通的意義空間,實現民族意識的傳達和民族記憶之場的共振,不僅使受眾能夠在節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產生深刻的個人共鳴,而且在共通的意義空間中不斷構建并強化著想象的共同體?!冻o》云:“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節目用一個橘子串聯起屈原跌宕起伏而又不屈不撓的一生,既代表著他對家鄉的思念,對楚國人民的熱愛,對政治抱負的追求,還飽含著他從未改變過的赤誠的愛國之心與濃烈的家國情懷。此外,每一期節目在播出后都引發了大量觀眾的關注及討論,視頻平臺的彈幕刷屏、短視頻平臺的二度創作也為觀眾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了交流空間。截至收官當晚,第一季十一期節目的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三十三億,抖音#典籍里的中國#主話題播放量超過十四億,節目相關視頻全平臺播放量超二十億次。《典籍里的中國》以現象級的文化熱度出圈,以精神厚度激活家國記憶,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典籍里的中國》通過對典籍的故事化呈現,喚醒群體文化記憶和文化認同,呈現內蘊的傳統美學精神。
傳統文化類節目在新時代環境下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體系,機遇已然出現,傳統文化類節目所能夠帶來的價值仍有可提升的空間,其需要在傳統中創新,也需要在創新中堅定自我。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要真正在文化內容上與新時代同頻共振,提升節目的可持續性?!耙獜臅r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寫中國人民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中國形象。”傳統文化類節目只有包容“各美”之“美”,方得“美美與共”,相信未來的熒屏上會出現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類節目,它們將為觀眾帶來精神享受和無限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