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曄 程是頡 楊升 郭孝偉 劉海生 陳康 柳玉鵬
(上接第一版)“中共二十大后繼續拓展外交”,韓國《首爾經濟》30日報道稱,中國從本周開始將迎來多國領導人的密集訪問。國際外交界人士表示“這些外國領導人密集訪華,表明越來越多國家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持樂觀態度,希望能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關系。美國彭博社稱,中共二十大后的一系列外交活動顯示,“中國有意在國際影響力方面引領世界”。
李海東3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次來訪的幾位領導人來自不同大洲、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明的國家,非常具有代表性。他們的來訪,表明越來越多國家在對外政策中將發展與中國的關系當作外交優先方向。對于希望世界和區域穩定繁榮的大多數國家來說,與真正能夠帶來利益共融互惠前景的中國加強關系是其自然選擇。
在未束一周的多國領導人來訪中,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創造了多個“第一”,這是朔爾茨任內首次對中國的訪問,他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首位訪華的G7國家領導人,也是中共二十大后首位訪華的西方國家領導人。28日,德國政府發言人黑貝施特賴特在記者會上表示,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我們對中國的看法已發生變化”,“不斷變化的世界形勢和朔爾茨所說的時代的轉折是必須納入考量的事情”。對近期德國國內的一些指責聲音,黑貝施特賴特回應稱,朔爾茨總理一再表示“不支持與中國脫鉤”,并稱'“德國正在努力實現多樣化,人們將走向一個多極世界”。
李海東說,看看當前世界不同區域的形勢,真正做到持久穩定、互惠繁榮、包容發展的國家和區域主要就是中國以及中國周邊的亞太區域。這與美國處理國際事務時充斥冷戰思維,以軍事聯盟主導,搞小集團政治,頻頻插手其他地區和國家內部事務,導致危機和戰爭頻發、混亂叢生的破壞性場景形成鮮明對比。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亞太地區更具活力的和平與繁榮狀況,是與中國自身治理模式及其前瞻性國際治理理念息息相關的。任何持客觀立場、希望自己國家和所在區域實現持久和平安寧的國家領導人,很自然地會認識到中國有值得他們取經和學習的地方。他們普遍認識到中國持久穩定發展的確定性和中國對國際社會所做貢獻的高度可信性,這是區域穩定和繁榮的堅實保障?!?/p>
環球時報202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