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軍
(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院,江蘇 蘇州 215600)
腹股溝疝在中老年男性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多由于此類群體腹股溝肌肉發生了程度不一的萎縮,腹壁、腹股區變薄,血管以及精索等易穿過而引起腹股溝疝[1-2]。腹股溝疝是普外科的高發疾病,腹橫筋膜薄弱是疝形成的最主要原因,發病后腹內壓力增高,無法自行愈合。外科手術治療、內科保守治療是臨床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式,其中更常用的為外科手術治療。本次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院為了研究將聚丙烯網狀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應用于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效果與價值,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院就診的腹股溝疝患者82例,研究時間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奇數偶數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1例。給予對照組傳統手術治療,給予觀察組聚丙烯網狀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60.48±3.74)歲,疝囊直徑1.9~9.4 cm,平均疝囊直徑(6.01±1.80)cm,病程1.5 個月~3年,平均病程(1.53±0.67)年。觀察組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60.71±3.32)歲,疝囊直徑2.0~9.3 cm,平均疝囊直徑(6.10±1.62)cm,病程1個月~2.5年,平均病程(1.55±0.85)年。。兩組患者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組間比較。本次研究在倫理委員會批準下進行。
納入標準:患者符合腹股溝疝的診斷標準;自愿入組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單側原發性腹股溝疝患者。
排除標準:年齡<30歲的未婚/育患者;手術的禁忌證患者;雙側疝、復發疝患者;急癥崁頓疝伴腸管血運障礙患者。
對照組進行傳統手術治療,仰臥體位,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后做一切口于其腹股溝處,將其各層組織逐層切開,對其疝囊位置確定,將男患者精索或女患者子宮圓韌帶游離、提起,于其精索或圓韌帶后方縫合腹股溝韌帶、聯合肌腱組織,隨后予以復位,對術區進行清理,將切口縫合,手術完成。
觀察組患者給予本組聚丙烯網狀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如下:囑患者平臥體位,采用連續硬脊膜外麻醉,麻醉后在腹股溝處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月1.5 cm處做一長約5 cm的切口,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將疝囊內容物處理,之后打開男患者腹外斜肌腱膜或女患者腹外斜肌腱膜、子宮圓韌帶并向兩側分離,隨后行精索游離。使用止血鉗夾將較寬尾端的網片由精索下方遞出 ,固定兩個尾端下緣至腹股溝韌帶上,打開男患者的提睪肌或女患者的子宮圓韌帶,對疝囊位置進行確定后至高位游離,結扎疝囊頸部,將男患者的提睪肌或女患者的圓韌帶縫合,之后將聚丙烯網狀平片置入并于疝環上縫合,固定網片邊緣與腹股溝組織,使用不可吸收縫線固定填充物,腹股溝管后壁覆蓋平片,術區清理完成后行切口縫合,手術完成。術后為患者提供常規抗感染治療。
(1)對兩組腹股溝疝患者相關康復指標進行比較。(2)對兩組腹股溝疝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進行比較,并發癥發生率以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異物感、發熱、神經性疼痛以及陰囊水腫為評價指標。(3)對兩組腹股溝疝患者疾病復發率進行比較,疾病復發率通過手術半年后對患者進行隨訪統計疾病復發情況。(4)對兩組腹股溝疝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疼痛評分進行比較,疼痛評分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0~10分,0分為無疼痛,10分為極度疼痛,分數和患者的疼痛感呈現正比關系。(5)對兩組腹股溝疝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生活質量進行比較,生活質量使用簡明生活質量量表(The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總分設定為100分,生活質量越高,則分數越高。
所有數據通過SPSS 24.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s)形式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形式表示,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組間組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相較對照組,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尿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較短,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少,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腹股溝疝患者相關康復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腹股溝疝患者相關康復指標對比(±s)
相關康復指標指標 觀察組(n=41)對照組(n=41) t值 P值手術時間(min) 40.56±4.12 46.63±7.34 4.61 0.00切口長度(cm) 28.25±5.17 42.26±8.33 9.15 0.00首次下床活動時間(h) 3.02±0.42 6.41±1.63 12.89 0.00首次排尿時間(h) 11.53±3.63 16.54±2.42 7.35 0.00住院時間(d) 5.11±1.60 8.74±1.32 11.20 0.00術中出血量(mL) 28.78±5.49 43.96±7.40 10.54 0.00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9.76%(4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9.28%(12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腹股溝疝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觀察組疾病復發率為0.00(0 例),對照組疾病復發率為12.19%(5例),觀察組疾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腹股溝疝患者疾病復發率對比[n(%)]
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腹股溝疝患者疼痛感均有降低,觀察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4所示。
表4 兩組腹股溝疝患者疼痛評分對比(±s,分)
表4 兩組腹股溝疝患者疼痛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觀察組 41 6.58±2.04 3.10±0.63 10.43 0.00對照組 41 6.75±2.56 4.82±1.19 4.37 0.00 t值 0.33 8.17 P值 0.74 0.00
兩組腹股溝疝患者治療前SF-36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腹股溝疝患者生活質量均有上升,觀察組SF-36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5所示。
表5 兩組腹股溝疝患者SF-36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5 兩組腹股溝疝患者SF-36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觀察組 41 72.75±3.54 84.83±2.11 18.76 0.00對照組 41 72.77±3.60 79.52±3.56 8.53 0.00 t值 0.02 8.21 P值 0.97 0.00
腹股溝疝疾病的發病率正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增加正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腹股溝疝是最常見的腹外疝類型,其病因主要是腹壁局部薄弱和腹內壓增高。腹股溝疝主要表現為腹股溝區腫塊,部分患者腫塊可下降至陰囊或大陰唇,一般無特殊不適,但巨大疝可有行走不便、下墜感或伴有腹部隱痛。腹股溝疝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國居民的生活質量以及生理、心理健康,需積極采取有效方式進行治療[3]。內科保守治療在臨床應用較少,外科手術治療具有起效快且療效較好等特點,在臨床應用率較高,目前已成為首選治療方式[4]。腹股溝疝一般均應盡早手術治療,外科手術治療是治療腹股溝疝的重要途徑,通過手術修復腹壁中的缺損,將疝囊結扎。
目前,臨床上常規手術方式雖然操作簡單,安全性得到臨床認可,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會使患者住院時間延長,手術過程中出血增多,并發癥增多,會增加患者的心理和生理負擔,影響手術后恢復。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可以改變傳統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中的弊端,改變傳統的入路和修補位置,切口小、疼痛感低、恢復速度快,已經成為腹股溝疝治療的重要手段。本次研究納入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院腹股溝疝患者,采用傳統疝修補術以及聚丙烯網狀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結果顯示應用聚丙烯網狀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觀察組在相關康復指標、疼痛評分以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方面均要優于應用傳統傳統疝修補術治療的對照組,且觀察組發生切口感染、異物感等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疾病復發率均明顯較對照組低。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傳統傳統疝修補術在行手術縫合時須面對患者疝周圍的不同組織,縫合鄰近組織后亦具有一定的張力,因此可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患者的腹股溝正常生理結構[5]。另外由于傳統傳統疝修補術需要較大的手術剝離范圍,且手術操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發生術后并發癥的幾率,對其預后恢復產生影響。有相關臨床研究指出,應用傳統傳統疝修補術治療的腹股溝疝患約有者10%~15%的術后復發率[6]。聚丙烯網狀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是隨著我國現代生物材料的逐步改善與完善而發展起來的一項新型技術[7]。聚丙烯網狀平片是臨床具較高生物相容性的一種新型人工材料制成網片,而且該種網片具有良好的舒適度,可使患者的術后異物感、疼痛感等已得到明顯的降低,從而對其術后康復更加有利[8-9]。另外,通過為患者應用該項技術亦可以使傳統手術的牽拉力得以消除,并對患者的腹股溝筋膜生理結構起到修復作用,從而對患者的術后恢復更加有利,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疾病術后復發的幾率。聚丙烯網狀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可以有效達到縮短患者機體康復時間,具有良好的近遠期效果,可以改善傷口創傷程度,并且降低患者術后感染幾率[10]。聚丙烯網狀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中由于操作空間區域較小,所以在解剖結構和層次上具有不易辨清的弊端,操作難度較高,學習曲線相對較長,但是其有著創傷小、術后疼痛輕、術后恢復快、復發率低等顯著優勢[11]。
李恒偉[12]在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3.33%)低于對照組(15.00%),觀察組的復發率(0.00%)低于對照組(8.33%),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其研究結果與本次研究無明顯差異性,在此次研究中,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9.76%)、疾病復發率(0)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與疾病復發率(29.28%、12.19%),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為更好的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需做好以下注意事項:(1)強化醫師對于腹股溝區解剖知識的掌握情況,明確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原理和技術;(2)在分離疝囊過程中,需保護患者的血管與神經;(3)將平片置于恥骨橫筋膜薄弱位置。
綜上所述,為腹股溝疝患者應用聚丙烯網狀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較高,復發率低,患者術后預后恢復較好,建議可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