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軍
近年來,全省體育系統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的重要論述,充分挖掘并發揮體育多元價值功能,推動體育事業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人民群眾體育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江蘇在全國率先建成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競技體育綜合實力位居前列,體育產業總規模約占全國1/6。隨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升級,隨著健康中國、體育強國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按照省第十四次黨代會部署要求,加快推進體育強省建設,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讓體育強為“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賦能增色。
以人民為中心,刻畫好“體育讓生活更美好”的幸福圖景。對標“人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共同富裕水平顯著提升”,按照普惠化、便利化、智慧化、社會化、標準化方向,加快推進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努力讓體育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為共同富裕奠定全民健康基礎和精神富裕支撐。重點抓好以下“八項工程”:一是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提質擴容工程。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行動計劃,因地制宜建設小型、簡易、便民的體育設施,讓人民群眾靠得近、用得上。將體育公園(廣場)、健身步道建設和公共體育場館低免開放列入民生實事項目,推動落實新建居住區公共健身設施配建標準。開展室外全民健身設施清查規范,完善長效管護機制。二是體育社會組織和社會指導員激活提升工程。深化體育社團分類改革,公布政府購買服務清單。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和激勵,提高科學健身指導水平和志愿服務上崗率。三是體育賽事活動體系建設工程。積極申辦承辦國際頂級賽事,發展高端精品賽事,實施“一城一品”體育IP賽事工程。推廣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賽事活動組織形式,建立健全健身俱樂部等群眾性體育聯賽制度。推動各地舉辦社區運動會并開展群眾身邊的小型、分散、多樣化的賽事活動,做到“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賽事”。四是青少年運動健康促進工程。強化體育育人功能,實施幼兒體適能工程,加強青少年體質健康監測與干預,推進優質體育資源進校園工作。豐富青少年賽事活動,辦好學生陽光體育聯賽。加強體育培訓與監管,多措并舉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和體育技能。五是城鄉區域和人群均衡發展推進工程。加強農村全民健身活動、場地和組織建設,逐步實現城鄉服務內容和標準統一銜接。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體彩公益金統籌,促進欠發達地區公共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老年人、農民、在職人群、殘疾人等群體體質健康干預服務,定期舉辦農民、殘疾人、老年人運動會或體育節。推進職工工間健身活動。六是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管理系統建設工程。建設省室外健身設施信息管理平臺,推動公共體育場館信息化建設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數據庫建設。推進全省全民健身信息服務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建好省公共體育服務平臺,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慧化水平。七是運動促進健康網絡建設工程。打造一批運動健身傳播平臺,宣傳“運動是良醫”理念,常態化推送科學健身和常見慢性病運動干預方法。推進省市縣鄉村五級運動促進健康服務機構建設,推動國民體質監測站點、社會體育組織與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會康復康養機構合作。八是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工程。制訂《江蘇省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并動態更新,修訂《江蘇省公共體育設施基本標準》,推動各地制定本地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實施標準和服務目錄。加強運動技能、賽事活動、體育培訓、體育場館等標準制定修訂。
全力以赴為國爭光,構筑好“展示文化軟實力”的窗口平臺。把增強為國爭光能力貫穿于競技體育發展全過程,圍繞“高、優、準、嚴、實”五個字做好文章,塑造江蘇體育強省建設新形象,彰顯江蘇“綜合發展實力顯著提升”新成就。一是“高”,即高標準定位目標。對照國際國內強隊和各項目歷史最好成績,確立并分解新周期備戰參賽目標任務,爭取為國爭光、為省添彩貢獻度在現有基礎上實現突破和提升,在奧運會等國際大賽中為國家貢獻更多的金牌、獎牌,全運會成績穩居第一方陣。二是“優”,即優化項目布局。做大做強乒乓、舉重、跳水、射擊、羽毛球、體操等奧運會中國優勢項目,竭盡全力為國家隊輸送人才;大力發展田徑、游泳、水上等基礎大項,推動“三大球”等集體球類項目全面提升,爭取在部分全運項目上形成一定集團優勢。三是“準”,即精準政策措施。博采國內外有益經驗做法,創新運動員教練員激勵獎勵政策。完善省優秀運動隊主教練聘任和高水平運動員選招辦法。建立健全經費等各類保障與目標任務掛鉤制度,形成“能者進、庸者出”“強者上、弱者下”的競爭機制。四是“嚴”,即嚴格訓練管理。強化訓練過程控制和閉環管理,規范訓練計劃、實施、保障等各類訓練管理標準。加強日常訓練督導與評估,完善訓練績效評價體系。大力弘揚新時代女排精神,圍繞“零容忍、零出現”推進反興奮劑斗爭,全面提升運動員職業道德和文明修養。五是“實”,即抓實科技助力。加強科研攻關、科技服務,構建多學科、跨部門體育科技協同創新平臺,組建復合型科研醫療保障團隊。加強訓練數據積累分析,推進省優秀運動隊訓練大數據系統建設,力爭在大數據精準訓練、人工智能輔助訓練、智能康復保障訓練等方面實現突破。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打造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引擎。將體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格局,充分煥發體育的活力動力。一是加快體育產業提質增效,為穩固江蘇經濟“壓艙石”注入新動能。加快體育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優化體育產業結構布局,大力發展競賽表演業,推動體育服務業強鏈補鏈,拓展體育消費空間,創新產業平臺載體。大力弘揚“店小二”精神,深入開展服務體育企業“十個一”行動,提升精準度和貼近度。到2025年全省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7200億元,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以上。二是深入挖掘體育文化內涵,為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做出新貢獻。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挖掘整理體育文化設施、史料、影像、人物、故事等資源,推出一批文化創新創優產品,開展體育明星進校園、進社區,激發全社會熱愛體育、崇尚運動的良好風氣,引導人們樹立積極樂觀、自立自強、陽光自信的生活態度,為助力現代化建設提供價值引導力、文化感召力。三是積極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發揮新作用。充分發揮體育社會組織數量多、分布廣、接地氣,既有一般社會組織親和力又有體育感召力的獨特優勢,引導各級各類體育社會組織更好地發揮體育本質功能、社會功能、社交功能、文化功能等功能價值,促進基層網格化治理與社會和諧。四是主動融入重大戰略部署,為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提供新載體。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大運河文化帶等重大發展戰略,通過賽事聯辦、產業協同、資源共享、平臺共建,促進區域交流與合作;深化與“一帶一路”和港澳臺地區體育交流合作,以賽為媒、帶動循環,促進文明互鑒。發揮體育健身及其產業的低碳環保優勢,推動體育元素融入沿江河湖泊空間格局規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開放融合創新發展,塑造好“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的示范樣板。我們將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新變化、新要求,更新體育理念,深化開放融合發展,在健康中國、體育強國建設中打造更多江蘇樣板。一是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辦體育。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釋放體育行業資源,完善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目錄和標準,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體育設施建設管理運營、賽事活動承辦、運動促進健康機構建設、體育人才培養等。推行競技體育多元化開放競爭辦隊,鼓勵社會力量聯辦綜合性運動會參賽隊伍。二是深化部門協同融合發展。深入推進“體育+”“+體育”發展格局,著力深化體衛、體教、體旅融合發展,努力在構建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創新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選拔新機制、發展體育旅游和健身休閑新業態等方面,爭當示范和表率。三是加快數字體育、智慧體育建設。圍繞數字強省、智慧江蘇建設及“互聯網+”行動目標,大力推進體育領域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發展,加快制定完善體育數據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建設融合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數字體育平臺和體育資源線上交易平臺,培育數字體育經濟,支持不同市場主體應用多種載體聯合各類新型技術手段,打造體驗式體育消費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