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鑫磊
(南寧師范大學師園學院 廣西 南寧 530226)
現代漢語是活著的語言,每一刻都是嶄新的。自進入信息時代以來,中國社會之諸多方面都取得了迅速發展。試將其映射到語言領域,詞匯作為變化最快的語言子系統,總是能夠快速敏銳地反映人們認知的發展變化,捕捉當今社會文化的潛在風向。在網購潮流的劇烈涌動下,惟傳統“四字格”成語的變異與重構最具典型性。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新時期以來漢語成語的全面普及;二是作為物質載體的網購活動之繁榮;三是網購民眾自身的認知能動性之發揮。此種變異,為了滿足人們表意或是修辭的需要,往往不拘于特定的語音或詞法格式,與本體成語的構詞面貌相脫離。而正是這種變異,或說是這種活用的手段,與人類社會認知方式的發展變化遙相呼應,使得生活中的語言現象更加紛繁多樣,成為認知社會語言學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較之本體成語,網購變異成語不外乎有以下三種構詞變動:語音形式、語法結構以及語義關系的變動。
從語音角度觀察,諧音成語在網購成語當中不占少數,其諧音表意是網購成語的重要構成方式。
首先是同音替換。替換字與被替換字在聲母、韻母以及聲調上出現完全一致性。譬如:原成語“無地自容”的“地”變為“遞”、原成語“禍不單行”的“禍”變為“貨”。
(1)今年雙十一爆火,很多市民無遞自容。(齊魯網《“暴花戶”還是“無遞自容”?》,2019年11月11日)
(2)紛紛在網上曬出戰利品,實在是貨不單行。(和訊網《當代打工人的網購人生》,2021年6月2日)
其次是近音替換。替換字與被替換字的聲、韻、調系統出現較高的相似性。譬如:原成語“足不出戶”的“戶”改為“負”,意為:即便不出門,也能通過網購坐擁負資產。“戶”與“負”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在聲母方面,前者為h[x],后者為f[f]。
(3)足不出戶,就能足不出負,互聯網人能輕松成為“負翁”和“負婆”。(搜狐網《互聯網人網購成語詞典》,2020年11月12日)
再如成語“破涕為笑”到“破遞為笑”的變異。“涕”與“遞”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在聲母方面,前者為t[t],后者為d[t]。
(4)前一分鐘還是尾款人,后一分鐘已是收貨人,有沒有破遞為笑?(貴陽網《破“遞”為笑來了!這個“成語”啥意思?》,2020年11月4日)
從語法角度觀察,替換成分與被替換成分的結構類型大體呈現一致性。譬如:原成語“精疲力盡”變異為“金疲力盡”。意為:把錢花光,壓力就能一掃而空。“精”在原成語當中與“疲”構成主謂結構,而改換后的“金”也同樣與“疲”形成了主謂搭配關系。再如:原成語“勤能補拙”變異為“勤能補窮”。動賓結構“補拙”改換成同樣是動賓結構的“補窮”。意為:勤攢優惠券,就能買到原本買不起的東西。
(5)金疲力盡!對壓力山大的互聯網人來說,什么是最簡單的解壓活動?當然是買買買!(搜狐網《“互聯網成語”又雙叒叕更新了》,2020年11月10日)
(6)很多人學習網購的初衷是為了省錢,但勤能補窮還遠遠不足。(搜狐網《勤能補拙還能補窮?》,2015年12月2日)
從語義角度觀察,除前文所提及的改換文字后而產生的新義外,網購成語的變異之處還體現在舊形新解上。
一是成語本身的語音形式和外在詞形不變,其語義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譬如:成語“閉月羞花”原指女子美麗的容貌,而如今在消費主義背景下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即是指經歷購物狂歡節后,這個月就羞于花錢消費了。語義角色“月”本指“月亮”,現轉指“月份”之“月”。二是成語外在詞形不變,其語音形式發生了細微的變化,意義也隨之發生變化。譬如:成語“退避三舍”,出自《左傳·僖公23年》,本指晉楚之戰時,晉國遵守諾言,主動把軍隊后撤九十里。其中,“舍(去聲)”變異為“舍(上聲)”。前者表示三十里路,“三舍”即九十里;后者為取舍之意,即是指如若網購的商品并不如意,人們往往選擇直接退貨,而非再三取舍。前后二者語義迥然。
上述三種成語內部的語言要素變動總是相互配合、相互影響的,三者共同作用于網購時代的成語變異歷程當中。解析此類網購成語的構成方式,無疑對人們進一步分析其背后的認知機制是有益的。
語言的經濟性原則由美國語言學家喬治·K·齊夫在《最省力原則:人類行為生態學導論》中首先提出。其基本觀點是:一切自然社會現象均存在省力原則,尤其體現在語言當中。他認為語言應用的過程是一個經濟性的過程,旨在以最簡的語言輸出換取最優的表意效果,滿足語言交際中及時性與變通性之需求。隨著新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尋求語言的經濟性表達勢在必行。特別是在網購平臺的加持下,這樣一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成語活用現象應運而生,成了人們喜聞樂見的網購交際用語。基于此,以下將就語音層面對其進行闡釋。
根據語言的經濟性原則,本體成語與變異成語之間的相似程度越高,其變異速度就越快,也更為大眾所流傳。如前文成語“足不出戶”變異為“足不出負”。“戶”聲母為h[x],“負”聲母為f[f]。實際上,[x]與[f]二者在語音上的相似性,可從漢語衡陽方言窺探。衡陽話中的[x]、[f]二者處于自由分布關系當中,屬于同一音位的不同變體,它們不起區別語音形式的作用。以[x]開頭的音節,經常將其發音為[f]。譬如:衡陽話“歡”[fan]、“花”[fA]等。再如前文成語“破涕為笑”到“破遞為笑”的變異。“涕”聲母為t[t],“遞”聲母為d[t]。根據漢語拼音方案,聲母t[t]與d[t]屬同一發音部位,即同為舌尖中音。從發音方法上看,二者均為清塞音。此二者區別僅在于前者為送氣音,后者為不(弱)送氣音,它們的發音相似性可在廣西壯民族語言社團和漢語南昌方言當中考證。在廣西七百弄地區壯話中,現代漢語送氣清音[t]借入壯語之后,改換成為不(弱)送氣清音[t]。譬如:壯語“貪”[tam]、“聽”[ti]等。而在漢語南昌方言當中,不(弱)氣清音[t]有時反而會發成送氣清音[t]。譬如:漢語普通話中的“大豆”[tAto?]、“淡定”[tanti?],南昌人通常會 讀成[ta?to?]和[tantiɑ?]。由此,二者間的語音相似性已經顯而易見了。
事實上,正是因為此種語音相似性順應了大眾的口語表達的需要,故此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此類網購成語的變異歷程。更不用說那些與本體成語語音形式完全一致的成語變體,通過“舊瓶裝新酒”的手段,減輕了人們的認知負擔,以收獲最大的語言表達效益。
根據認知語言學理論,隱喻在人們日常語言交際中十分常見,是人們不可或缺的認知工具。從認知視角看,隱喻實際上為“源概念”和“目標概念”之間架起了一道心理橋梁,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經過頻繁地使用之后,一詞的隱喻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潛移默化地為其所屬的語言社團的全體成員所確定并認同。
作為詞匯變異現象,網購成語能夠很好地反映人們的隱喻思維和認知模式。其隱喻類型主要是漢字語音隱喻,即是在語音層面上探究,語言符號能指與所指的象似性關系問題。用一種語音形式激活另外一種語音形式,這樣一種隱喻的延展性甚至可以貫通整個漢語詞匯。譬如:成語“面面相覷”到“面面相去”和成語“地久天長”到“遞久天長”的變異。前者語音跨域映射如下:象征單位一“面面相覷”(人們面對面互相看著對方,束手無策的樣子)通過“覷”和“去”之間的語音相似性跨域喻指,到達象征單位二“面面相去”(意指網購刷臉支付時,只需人臉面對手機,金錢自動就會劃進對方商戶的賬戶里);后者語音跨域映射如下:象征單位一“地久天長”(形容情誼永久不變)通過“地”和“遞”之間的語音相似性跨域喻指,到達象征單位二“遞久天長”(意指網購節的快遞往往需要數天漫長的等待)。
此外,漢字語音隱喻類型中,還有一類頗具網購特色的“物流”成語系列詞族。譬如:改天換遞(原:改天換地)、云郵四海(原:云游四海)、貨冒三丈(原:火冒三丈)、穩扎穩達(原:穩扎穩打)等。它們具有強大的衍生性和拓展性,不僅具有語音上的相似性,其象征單位二還具備語義相似性,即同屬于網購的必要環節——物流范疇。此類詞族的形成使得可供人們選擇的表達方式更加豐富多彩,從而進一步滿足了網購群體的表意需要。
如果說隱喻是指兩種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那么轉喻則強調的是兩種事物之間的相關性。若將其映射到修辭學領域,所謂的“借代”便是轉喻的體現。常見的轉喻類型主要有:部分代整體、專名代泛稱、結果代原因、內部代外部等。認知語言學認為:“轉喻機制中原概念與目標概念是通過接近關系連接起來的實體認知對等,具有關聯性和凸顯性。”
首先,網購成語內部層面的轉喻機制典型地表現在文字建構的過程中。由于漢字隸屬于表意文字之特殊性,大多數漢字的部件可以獨立成字。基于此,加之部件與漢字之間存有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轉喻理據形成。譬如:“揚眉吐氣”變異為“揚眉土氣”(網購節之后,揚眉盡是吃“土”的氣息)。“吐”,從“口”,“土”聲。“揚眉土氣”這一成語變體之所以能夠便利、快捷、廣泛地為網購民眾所流傳,正是因為這里的“土”是通過以部分代整體的轉喻認知關系建構起來的,即部件代整字。再如:“斬釘截鐵”變異為“斬金截鐵”。“金”取義于“網購消費獎勵金”,而“釘”,從“金”,“丁”聲。這里的“金”同樣通過部件代整字進行轉喻建構,其變異理據明顯,通俗易懂,記憶性強,為網購民眾所常用。
其次,從成語外部層面的轉喻機制來看,大多數變異成語與本體成語均存在相關性。譬如:網購成語“貨不單行”與本體成語“禍不單行”,都具有復數以及表示否定的詞法格式,二者具有相關性,是從“禍不單行”這一表示“災難并來”的源域向“貨不單行”這一表示網購范疇(同時發貨)的目標域過渡。再如:網購成語“夜深人盡”是指深夜之時,人們網購更加盡興之意,與本體成語“夜深人靜”的表意具有時間上(深夜)和主體上(人)的相關性,是“夜深人靜”這一源域向“夜深人盡”這一目標域的過渡。
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是經過認知加工后能動的認識。無論是隱喻還是轉喻,無疑都滿足了語言經濟性之需求,實現了語言交際的快捷性與高效性。此類網購成語作為網購民眾復雜多樣的認知心理之產物,已然成了網購流行語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言的社會維度是認知社會語言學的重要研究方面,本文擬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闡釋。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一方面,網絡社會具有先天敏感性,相較于傳統媒體,網絡平臺總是能夠迅速、準確地在第一時間捕捉社會現實現象的發展動態。此類網購成語流行的時間集中在網絡購物節前后,諸如前文提到的“無遞自容”“足不出負”“貨不單行”“破遞為笑”“金疲力盡”“勤能補窮”等網購成語正是對于網購節的社會現狀之反映。另一方面,由于網絡語言交際對漢語拼音輸入法的依賴,特別是“雙音節簡拼”與“多音節簡拼”輸入方式的出現,為解決交際時效的高標準與文字輸出的低速度之間的矛盾,思維表意與語言輸出不符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就為網絡詞匯的變異提供了最初的可能。而成語,這一為人民大眾所頻繁使用的熟語,其變異自然愈發快速了。久而久之,每逢網購之時,充斥著網購色彩的成語活用現象就成了網絡社會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中國網購民眾數量巨大,以中青年人為主。“當代中國網絡社會生活中的語言游戲規則仍然是由年輕網民策劃并掌控的。”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青年人必須形成與之相匹配的生活節奏,以應對與日俱增的工作壓力。同時,在消費主義文化思潮的沖擊下,網絡購物恰恰彌補了傳統購物所不能及的便捷性和時效性之缺陷。加之青年人本具有的自由、開放、求異、創新的心態特點,這就為網購詞匯的變異提供了必要的主觀條件,網購成語也因此而發展。
就目前現狀來看,網購成語主要是在網絡社交平臺上流行,使用者往往是具有網購能力的中青年人,使用時間上在網絡購物節前后最為頻繁。但就發展趨勢來看,由于網絡環境愈發開放,社會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人們的語言文化素養越來越高,諸如此類的網購成語能夠很好地滿足人們網購時的表意需求。由此估計,此類網購成語的發展趨勢是:使用者尤其是青年使用者會越來越多,網購成語將作為成語活用的形式與傳統成語長期共存,并且會根據當下社會的現實現象與人們的認知方式在語言實踐中不斷地發展變化。
成語,中國語言文化的寶藏之一,源遠流長,又歷久彌新。語言現象是豐富而復雜的,隨著網購時代的到來,人們為了表意或是修辭的需要,賦予傳統成語以時代的色彩。對于諸如此類的成語變體,人們應以研究者的眼光寬容、慎重地對待,以探索當代人的認知思維模式,挖掘其中潛在的文化元素。他們的存在,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現代漢語詞匯蘊含,體現著普遍的語言規律。新時代,漢語成語必將走向未來,走向世界,期待著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