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艷(江蘇:太倉市浮橋鎮時思小學)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認知活動。人們在進行觀察時,并非只是通過自己的器官感覺客觀事物,還需要運用比較、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因此觀察是一種由多種感覺器官共同發起參與的綜合實踐活動。觀察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礎。那么如何才能使觀察更有效呢?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我的思考。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由學生的內在需求和興趣激發的學習是自主學習。要提升學生的觀察興趣,引導他們更自主地去觀察,首先就要從激發學生觀察的動機來分析。學生觀察的動機無非有這么幾個:1.自身感興趣;2.想要尋求答案;3.想要得到贊揚及肯定;4.體驗成功的喜悅;5.自我完善。只要老師了解了學生的觀察動機,設計有針對性的觀察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不難。
我在教學中主要從四個方面來激發學生進行觀察的興趣。
觀察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有趣的觀察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例如,在觀察蝸牛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校園里直接觀察。這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觀察空間,也為學生創造了與自然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找蝸牛”“觀察蝸牛”的活動方式對學生來說顯然非常有趣,學生觀察的熱情會大大提高。
在實際學習中,并不是所有的觀察活動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對于那些沒有吸引力的觀察活動,老師可以選擇提問,以提高學生觀察的興趣。在觀察前,先引導學生猜測觀察結果,借助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他們進一步觀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學中,老師可借助多樣的評價手段,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中,我會根據學生的觀察情況給予相應的分數評價獎勵。當學生達到一定的成績時,將被授予“觀察高手”和“觀察專家”的稱號。在記錄環節,我實行了旋轉記錄系統,即每個工作小組自主決定每次的記錄員,并在記錄表上署名,老師根據不同學生的記錄情況,及時給予相應的教學評價,對優秀的學生給予學分獎勵,對偷懶不記錄或馬虎記錄的學生給予扣分處罰。通過這樣的評價和獎懲,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觀察和記錄的興趣。
偉大科學家成功的背后總有其堅持不懈地付出,而這些科學家的傳奇故事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教學資源。如,“伽利略發現擺等時性的故事”“傅科發現擺具有擺動方向不變的故事”等等。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科學家的故事在教學中運用的價值,鼓勵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留心社會生活、細心進行觀察。在這樣榜樣的引導下,學生觀察的興趣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著名特級教師章鼎兒曾對課堂中師生活動的時間做了統計,章老師認為,師生的時間比為1∶1 時,老師為及格;時間比為1∶2 時,是優秀老師;時間比為1∶3 時,是特級老師。從章老師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發現,為學生發展提供充足的時間進行體驗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老師教育智慧的體現。
在觀察活動中,老師不必說得太多,有些所謂的靈感、暗示用得太多,未必對學生有好處。我們不能是為了高效獲取某些結論而犧牲學生本應有的自由探索和思考的時間。因為觀察的關鍵是自我發現。在教學中,老師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觀察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去思考,這樣才能進一步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科學觀察總是為了解決一定的科學問題而進行的,這就要求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明確的目的,有意識地收集需要探索的有價值的信息。相反,如果學生只是盲目地觀察、探索,那么他們的觀察注定是低效的。在教學前,老師應及時引導學生明確自己觀察的目的。例如,當觀察“熱傳播在鋁棒”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鋁棒上的火柴跌落的順序,通過火柴跌落的先后次序可以幫助學生感知熱的傳遞過程。例如,當觀察“熱空氣是否膨脹和收縮”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瓶口的氣球表皮上,通過觀察氣球表皮的凹凸來體驗和感知空氣在熱量中膨脹和收縮的性質。
在觀察學習活動中,只有帶著明確的目的去探究、去觀察,學生才能獲得更有價值的收獲。
在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中最常用的觀察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觀察法、間接觀察法、有序觀察法、比較觀察法等等。老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學習掌握相應的觀察方法,并合理運用,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觀察活動更有效。
例如,當觀察種子的結構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掌握有序觀察的方法,也就是說,從外到內,觀察種子的種皮,然后借助工具來剔除種子外套,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在觀察活動中,可以鍛煉學生的有序觀察能力,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綜合觀察素質。
但是,在探索與種子萌發有關的因素時,老師應引導學生掌握比較觀察法,即借助對比分析實驗,觀察比較研究不同條件下種子發芽的情況。通過設置陽光組、水組、溫度組等,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發現不同環境條件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從而獲得新的認識。
當然,觀察方法有很多,老師在教學中應有效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觀察方法并合理使用,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教學中,老師為學生提供的觀察材料應具有代表性,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獲得清晰的認知。相反,如果老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時,選擇了一朵殘缺的油菜花,這樣的觀察材料只會對學生產生誤導。因此,典型觀察資料在觀察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老師在選擇不同材料時應慎重、仔細,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觀察學習活動更具科學味。
“要做好一件事,你必須磨礪你的工具。”合適的觀察儀器可以使觀察現象更加明顯,促進學生獲得更清晰的認知和經驗。每臺儀器都有一定的觀測范圍、觀測深度和觀測精度。在實際觀察中,老師應指導學生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觀察儀器。如,在觀察類似螞蟻這樣的小動物時,可選用放大鏡;在觀察洋蔥內表皮組織結構時,可選用一般的學生學習顯微鏡(光學顯微鏡);在觀察病毒結構時,則需選用電子顯微鏡。合適的觀測儀器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客觀、準確的認識。
在觀察學習過程中,有些事物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而有些則需要進行細致觀察才能有所發現。為了使學生的觀察結果更有價值,老師應引導學生反復觀察,培養仔細觀察的品質。
例如,在觀察雞蛋的結構時,許多學生在觀察五六個結構后往往會沾沾自喜,但雞蛋里面有許多精細的結構。此時,老師可適時進行引導,促使學生再次觀察。如,“你能找到八個或以上的結構嗎?”“比一比哪位學生更細心!”“在觀察時,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等等。由于學生具有好勝心和求知欲,他們會再次參與觀察活動。通過這種觀察訓練,學生的觀察結果也得到了優化。
觀察與記錄是密不可分的,客觀真實的記錄能幫助學生從觀察中獲得更多新的、可靠的感知。另一方面,如果學生在記錄過程中帶有主觀因素,勢必會影響記錄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由于學生思維的局限,經常將推測與事實混淆,或不能區分觀察現象與觀察結果。此時,老師應及時有效地引導,幫助學生學會反思。
例如,在觀察鐘擺擺動的過程中,許多學生傾向于記錄:“隨著時間的推移,鐘擺的速度越來越慢。”事實上,他們所觀察到的是,振幅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小。當學生發現了擺幅這樣的規律后,就會不自覺地將其與擺速聯系起來,并將他們自己的猜測誤認為觀察研究結果,記錄了下來。不是學生故意編造事實,而是他們對“什么是真理”感到困惑。因此,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的素質十分重要。當學生出現將猜測與事實進行混淆、觀察結果與分析結論混淆的情況時,老師應通過及時有效的引導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你記錄的是觀察到的事實嗎?”“你是不是把你的猜測當作事實了?”通過這樣的反思,學生可以逐步學會如實地記錄自己的觀察所得,逐步消除主觀因素的影響,使觀察記錄更加客觀、準確。
老師不需要過多地干預學生的觀察活動。為了使“科學”自然流露,讓學生得到全面、完美的觀察結果,老師只需要創造一個適合學生交流和討論的環境,讓學生在交流中激發矛盾,在矛盾中學會反思,并在反思中學習解決矛盾的方法。
交流討論是優化學生觀察研究結果的重要環節。一個人的觀察通常是有限的。通過交流,他們可以分享自己的觀察,彌補彼此經驗的不足,使觀察結果更加全面。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沒有足夠的觀察經驗或實驗活動,被迫討論,這樣的討論效率低下,而且也不能反映學生的觀察結果。在教學中,老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討論學習活動,如,小組合作討論、全班討論等等,引導學生在矛盾沖突中弄清這些問題的真相,最后獲得全班共同認可的觀察記錄或結果。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整理和收集觀察信息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可以從復雜的表象中看到本質,獲得更加真實和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