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紅梅
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回應了現階段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貧富差距拉大以及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的社會問題,也是對調節分配方式、協調人民發展所做出的解決方案。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漸進共享是共享發展理念的中心內容。共享發展的觀念并不僅僅是一個指導思想和未來規劃,它需要我們展開行動去落實。而社會工程作為協調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研究二者的相關性,可以從整體性和系統系的角度幫助踐行共享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了新發展理念,其中作為重中之重的共享發展理念的踐行也在新時代逐步展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指出,我國要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逐步推進共同富裕,使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得到實質性的進展,這將大力促進共享發展理念的落實。但是在落實共享發展理念的過程中,面臨著一些復雜的問題。
馬克思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的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實際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文化的沖擊下,“金錢第一”的觀念在社會上泛濫,人們對共享發展觀念的價值認同存在疑慮。社會意識取決于社會存在,社會存在又反過來被社會意識所影響。因此,價值認同危機是落實共享發展理念的困境之一,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并不一致,當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跟上共享發展理念的理論水平時,社會意識才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使社會群體的利益多元化以及利益差距擴大化,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個人的不斷發展,但其發展程度不一致。更多的社會資源被強勢群體占據,他們享受到了豐富的社會紅利,而弱勢群體多勞卻少得,只能作為陪跑者,成為社會發展的犧牲者。由此弱勢群體的相對剝奪感和仇富感日益滋生,加劇了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沖突。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不對等,致使一些公民社會積極性減弱,阻礙社會發展。經濟實體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他們在得到社會給予的機會、福利的同時,惡意競爭,不思回報,這些最終損害他們自身的利益,也在影響社會進步。大力整治資本行為,增強人們的平等觀念,樹立共享價值觀念,才能促進社會的正步向前,實現共享發展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社會經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斷變革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發展結構,已經進入了高質量持續發展階段,但我國的經濟總量有待充裕,不能完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經濟發展的質量還需進一步完善。在政治發展方面,隨著我國民主化進程的深入,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越來越完善,人民的民主權利變得廣泛和豐富。但也有一部分人民主意識淡薄,不參與相關政策制定與實施。文化領域的發展也不斷多元,很多人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追求,但文化形式單一,供給不夠靈活也是問題所在。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載體,以犧牲環境來發展經濟的狀況依然存在,環境整治一直在路上。
我國目前貧富差距依然較大,社會資源分配不均,體現在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同區域之間的差距。部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幅度較大,而一些閉塞的內陸地區人才短缺,設施較差,資源短缺,發展程度遠遠趕不上發達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的人民,根本沒有辦法共享發展成果。發達地區的人民可以享受先進的科技設備,優越的師資力量,豐厚的物質財富,這些欠發達地區和部分農村是可望不可及的,人民生活的美好程度是不一樣的。
社會工程是指“以社會科學理論為前提,以社會技術為中介,改造社會世界、調整社會關系、協調社會運行的實踐活動?!痹趯嵺`共享發展理念的過程中,有必要引入社會工程的思維模式,從根本上解決復雜環境下的共享發展問題。
實踐是人類獨特的生存方式。人們在行動和創造中漸漸地脫離動物的范疇,不斷地走向自由自覺的勞動狀態。在人們相互交往聯系的社會實踐中,出現了以創造社會事實或社會現象為目的的社會工程活動,例如希望工程、菜籃子工程,還包括專業技術領域的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等。社會工程是面向現實的社會世界的,調整改造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資源的整合以及主體創新意識的提高,人們創計、調整、改革社會結構,構建新機制體制的工程活動得以實現。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是要落實到實踐中去的,它是作為當下未來實踐的邏輯原則去指導實踐,是為了讓全體人民實現對我國發展成就的共享的。總而言之,共享發展理念注重踐行。因此,社會工程與共享發展二者的實踐性在邏輯上具有一致性。
國內學術界,錢學森教授是最早提出社會工程方法的,他基于系統理論,從組織與管理的角度,把社會當作一個整體系統,從工程的角度討論社會系統工程問題。錢學森教授強調國家層面的指令性、任務性以及發展規劃的科學性問題,需要通過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領域的知識。王宏波教授在《工程哲學與社會工程》一書討論了工程哲學與社會工程學的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的性質、研究方法等等。田鵬穎教授在《論社會工程的本質和方法》一文中,對社會工程方法進行了哲學視域下的研究,提出了實證方法、抽象分析法、解釋學方法、歷史與邏輯一致的方法等。這些社會工程方法論為共享發展理念所涉及的實施問題、制度和政策等都提供了系統的方法的借鑒。
社會工程設計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社會工程的核心,是社會科學技術與自然科學技術綜合的運用和系統的提升,社會工程設計是社會工程主體即社會主體對社會工程的程序、細節、趨向、目標以及達到某種新境界的規劃過程,包括社會改造的思維、計劃、方案和具體活動安排等。因此,社會工程是一種通過協調社會關系來實現其目標的實踐活動。踐行共享發展理念的工程設計需要在各種復雜情況下做出周全的計劃,不是簡單的數據的統計和不具有代表性的體制機制,所以在針對不同情況的社會問題時,社會工程設計都需要采用不同的解決方法。對于共享發展理念的實施,在做出頂層設計時,不僅需要考慮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完善,還需要考慮到調動人民積極參與的方法,它還需要監測和規范共享發展概念的實施。任何環節的缺失都不能使共享發展的實際運行。
社會工程主要指涉的是社會領域,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它需要調節社會主體之間的關系,需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需要考慮社會環境,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的協調是必不可少的,協調不合理就會造成工程的失敗。而共享發展理念作為一項擁有較強人文性的理念,必須在實踐過程中進行較好的協調,一方面,共享發展理念的內容涉及廣泛,共享的不止有物質、精神文化還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實施的主體包括政府、企事業單位、組織和個人;不僅涉及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還涉及社會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協調的人際關系比較復雜,包括相關單位、其他單位和基層群眾的協作。因此,社會工程實施和協調為共享發展理念落實提供過程指導。
實體的社會工程的建構需要久久為功,共享發展理念的實施也是一個長久的過程。任何事情想做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復地思考和改進。社會工程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做到實時監督,通過民意調查和訪問獲得反饋,了解政策落實情況和及時處理出現的問題,進而重新部署,以期達到滿意的效果?;谏鐣こ痰囊暯?,在落實共享發展理念的過程中,就應該實時監控,每實施一項政策或者行動考察其合理性和適應性,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設計。合理的工作機制和合理的組織領導機制必不可少,落實共享發展理念不能沒有檢查監督機制,共享發展就是為了人民,應充分發揮人民監督作用,保證全民共享,共享發展理念落在實處。
共享發展的概念不是簡單的書面計劃,不能從純理論的思辨角度來理解,也不能盲目地進行實踐。要解決共享發展的困境,必須從基本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環境出發,站在治理、總體布局和具體規劃的高度。社會工程作為從抽象理論到具體實踐的橋梁,在規劃和實踐共享發展理念的過程中應遵循一定的原則。
實現共享發展的一個前提是物質資料的豐富,共享發展理念實現的進程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生產力發展了,人們才能獲得更多的物質資料,才能從事物質生產以外的活動,才能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40 多年的改革開放,實現了現在的經濟高質量健康發展。在如今的基礎上,持續健康發展,首先要不斷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發展以質取勝而非一味地注重數量,合理布局,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較少的能源消耗和資金投入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其次鼓勵扶持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根本,引導實體經濟公平健康發展并適應轉型需要,生產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再次促進高水平的科技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已然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政府和企業應共同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聚焦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布局產業鏈,構建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創新鏈,從而提高科技創新的供給能力,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從技術上促進生產力的高度解放和發展。
共享發展理念從本質上來說是全民共享,全民是人人享有,包括生活在祖國大地上的每一個公民。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寫到,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牢牢把握這一鮮明的政治立場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職責,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性質和宗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一直作為初心使命來踐行。我們黨的艱苦奮斗和改革發展都是為了解決人民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為了使人民的應有利益得到實現、維護和發展。實踐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人人共享的價值取向是題中應有之義,共享發展理念的初心和使命也是為人民服務。人民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主心骨,實現共享發展需要依靠人民,需要人民群眾齊心協力來共同完成,社會歷史是由人民來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社會成就理應由人民來共同享有?,F如今我們實現了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要帶領人民接續奮斗,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大踏步前進。
落實人民共享發展,做大“蛋糕”必不可少,合理劃分“蛋糕”也很關鍵,需要形成人人共享的合理公平分配結構。人民追求共享發展也是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首先補齊短板是最低層次要求,是對平等的保障,呼吁并制定相關政策實現“先富幫后富,一起實現共同富?!?,逐漸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的財富分配格局,讓人人都能得以享受社會發展紅利。其次是合理配置資源。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是我國現階段面臨的一個困境,鄉村資源匱乏現象嚴重,共享成果也是不一樣的,需要加大對內陸不發達地區尤其是農村的資源分配,落實共享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絕對平等的,但是需要協調發展,注重政策向欠發達地區傾斜。最后,要建立合理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人民生活和發展的最低標準,協調發展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鼓勵發展社會慈善事業。
總的來說,作為新發展觀的歸宿,共享發展觀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中國未來發展的要求,是要落實到每個人身上的實踐要求。落實共享發展的理念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引入社會工程的思維模式,引導共享發展的實踐,有針對性地進行綜合研究和設計,社會工程發揮橋梁的作用,使共享發展理念由抽象轉化為現實,文章通過尋找社會工程與共享發展理念的契合,用社會工程的實踐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復雜環境下的共享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