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WANG Tao
(貴州大學管理學院,貴陽 550025)
隨著近幾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加之多地霧霾問題的頻發,環境治理問題受到多方面的關注。自2008年聯合國提出“推動綠色經濟發展”起,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了新的全球發展趨勢。隨后召開的G20峰會也將“減少碳排放,實現低碳發展”作為主要議題,全面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將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企業作為碳排放的主體,良好的碳信息披露質量將是保證實現碳減排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我國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情況多以定性分析為主,缺乏客觀的定量分析數據。另外,加之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碳信息披露準則還不完善,這就使得我國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情況出現質量參差不齊,質量較低等問題。因此,無論是從理論層次還是從現實層次來看,提高碳信息披露質量將是提高碳減排效率、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
碳會計作為碳信息披露的上一級范圍,區別于財務會計以貨幣價值為衡量方式,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標,碳會計則專注于企業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程度、碳信息披露水平、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等方面。而碳信息披露是企業向公眾公開企業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關系到氣候變化的潛在風險與機遇等信息,即碳信息披露質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整個社會的碳減排質量情況。
從國際上來看,澳大利亞、英國等相繼頒布了關于溫室效應的法律法規。同時,隨著ESG準則的完善,國際組織也將相繼構建出碳信息披露的框架。與前者相比,我國的碳信息披露研究剛剛起步,盡管相關的碳信息披露規定陸續出臺,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處。同時,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從短期來看提高碳信息披露質量將會增大相關成本。因此,從多方面來看,我國目前的碳信息披露質量難免會出現披露不規范、不主動等質量性不高的問題。
盡管我國關于碳信息披露等相關領域的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但作為碳交易市場建設的關鍵基礎性要素,近幾年國內外學者對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研究,并得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結論和建議。因此,本文章將以現有的文獻研究結果為基礎,分別從碳信息披露意愿性、影響因素以及經濟后果三個方面進行披露質量的梳理,對近幾年的研究成果進行評價,查明碳信息披露研究的不足之處和未來研究方向,為今后的碳信息披露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從國外碳信息披露的情況來看:2013年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使英國成為上市公司披露溫室氣體排放的年度報告中第一個強制性要求的國家;2009年加拿大政府規定年碳排放超過5萬噸的企業必須披露碳信息。從國外的碳信息披露規定可以得出:國外的碳信息披露方式正在從自愿性披露逐漸轉為自愿性與強制性披露相結合的方式。
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2021年12月31日生態環境部制定了《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準則》,要求自2022年2月8日起要求重點排污單位強制披露碳排信息,也標志著我國關于碳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同時,學者們關于我國碳信息自愿性披露與強制性披露的研究也在逐漸增多。在影響上市公司主動進行碳信息披露的因素方面,朱和平與陳穎從公司特征和公司治理兩個角度分析了影響上市公司主動進行碳信息披露的因素:從公司特征來看,公司規模、盈利能力均與主動進行碳信息披露的意愿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從公司治理來看,獨立董事比例越大,公司主動進行碳信息披露的意愿就越強。從自愿性與強制性披露的對比研究來看:楊子緒與彭娟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強制性碳信息披露在披露透明度、披露質量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而自愿性披露有著較強的相關性,更有利于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從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就“統一采取自愿性披露還是強制性披露”這一看法,不能一概而論。基于文獻梳理,對于這兩種披露方式,本文認為應其相互結合,共同促進提升我國碳信息披露的質量。
從學者對于碳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的研究角度來看,大致可分為公司內部特征與外部環境兩個方面。
從公司的外部環境來看,主要是相關的規章制度對碳信息披露質量造成的影響,賈宇虹、王志亮通過外部規章制度的實證研究認為:“政府環境規章制度強度”、“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與企業碳信息披露水平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宋曉華、蔣瀟、韓晶晶等人通過“公共壓力調節作用”的實證研究認為:企業所面臨的的公共壓力(即媒體關注度、環保組織監督水平)越大,企業的碳信息披露水平就越高;同時汪方軍與孫俊勤通過相關實證研究發現:政府壓力能夠顯著促進企業實現碳減排。
從公司自身內部特征來看,通過研究企業自身屬性,童心剛基于CDP報告研究結果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企業的規模越大、償債能力與發展能力越強,企業碳信息披露水平就越高。馬歆、楊益鵬、王希勝則基于政治關聯角度并通過實證研究得出:高管政治背景與碳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關關系,同時這種正向關系在國有控股公司當中更為明顯。
因此,從碳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的角度來看,學者對于各行各業都有相關性的研究,且研究成果較為顯著。本文也將結合碳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的作用機理給出一定的合理性建議,以此解決當今碳信息披露質量不高的問題。
從當前研究碳信息披露對企業的影響來看,主要可以分為碳信息披露質量對企業價值、資本成本與財務績效三個方面。
在企業價值方面,學者們對于企業價值選取的指標不同,主要有資產收益率和拖賓Q值等。其中,宋曉華、蔣瀟、趙彩萍等以資產收益率為企業價值指標,通過實證研究得出:就短期經營而言,碳信息披露水平與企業價值增長呈負相關關系;從長期經營來看,碳信息披露水平與企業價值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劉志超、李根柱則以托賓Q值為企業價值指標,基于CDP企業數據樣本的實證研究得出:在資本市場碳信息披露與企業價值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在產品市場中碳信息披露與企業價值呈負相關關系,并提出要關注社會效益。總之,高層管理者要從長遠的角度看待碳信息披露問題。
在資本成本方面,學者們對資本成本也選取了不同的衡量角度,主要有加權資本成本和股權融資的資本成本。以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例,馬忠民、元正輝、周珍珍等人,通過選取我國2012-2015年A股上市公司樣本,在區分民營上市公司和國有上市公司基礎上得出結論: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與資本成本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并且這種相關關系在民營上市企業中較為顯著。以股權融資成本為例,李力、劉全齊與唐登莉通過將近年來中國上市企業中重污染行業與輕污染行業進行比較,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企業提高碳信息披露質量可以降低股權融資成本,財務性碳信息披露具有減少股權融資成本的效果。從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碳信息披露質量的提高對降低資本成本有著顯著的作用。
在財務績效方面,部分學者例如孫薇、王新月以資產凈利率為財務指標,并引入媒體關注度,通過實證研究認為,碳信息披露水平會正向影響企業的財務績效,同時在媒體關注度的調節作用下,這種正向相關關系將變得更為顯著。另外,鐘鳳英、趙毅夫以資產凈利率為財務績效指標,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碳信息披露水平對財務績效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在創新投入對碳信息披露與企業的財務績效相關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因此,從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碳信息披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企業的財務績效的提升。同時,以上學者也從引入了不同的調節變量,豐富了文獻的研究角度。
從以上文獻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碳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企業價值與財務績效,同時也可以降低資本成本。但是,以上文獻的研究數據大多僅以5年內的上市公司數據為樣本,研究結果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碳信息披露究竟如何影響市場反應及會產生怎樣的經濟后果,仍是未來提高碳信息披露質量的重點研究方向。
提高碳信息披露質量將是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通過對目前碳信息披露意愿性、影響因素以及其產生的經濟后果進行了系統梳理。總體來說,我國學者對于碳信息披露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并為我國的碳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目前來看仍存在以下問題:
①實證研究樣本容量不足,且大多基于CDP數據為樣本進行研究,不一定符合本土國情。CDP數據主要是以已成規模的國際大型企業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我國中小型企業占據企業總數的85%以上,其研究結論不一定適用中小型企業,也將大大降低研究結論的參考性。
②研究的成果存在一定的主觀性,且前人的研究側重于結果的分析,沒有過程機制的探究和梳理。通過實證類文獻梳理,大多文獻實證研究僅停留在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數據關系,而不能從兩者之間的作用機制進行分析。
③研究結果的大多數建議缺乏一定的針對性。通過文獻梳理,文章末尾的相關建議難免會出現“官方話語”等現象,同時相關建議大多也僅僅停留在政府機構的制度建設與監管力度等“官方”角度。而企業作為碳減排的主體,卻沒有得到相關建議。
以上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目前碳信息披露質量不高的現狀,因此,本文將從以下幾點提出相關的深化研究方向:
①樣本問題:在進行實證研究的同時,不僅要適當擴大樣本數據,對于樣本的采集與碳信息披露框架建立的依據更要結合相關國情;
②研究成果主觀性與機制性問題:在進行實證研究時,可以引入“調節變量”,運用客觀的數據分析論證解釋變量、調節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使論證更具說服力;
③建議針對性問題:關于碳信息披露質量不高這一問題不僅僅只涉及到政府,同時還涉及到企業。因此相關建議不能只停留在準則建設等客觀問題上,而應從研究的機理上提出合理建議。
相應的深化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解決以上不足,下面本文將從“針對性建議”展開研究,通過文獻梳理分別對政府、企業兩方面提出建議。
政府部分作為碳信息披露相關政策完善的主體,對企業的碳信息披露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從政府角度提出建議,更多的是從完善政策和機制、營造環境和提高監管力度等方面進行考量。
建立完善的碳信息披露監督機制,同時健全獎罰機制。針對目前大多數企業碳信息不規范、不主動等問題,完善的監督機制可以避免相關企業僥幸心理的發生,建立獎懲機制,獎罰機制的建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企業進行碳信息披露的積極性。
①對于不同領域的企業采取不同披露方式,根據不同領域特性分別采取自愿性或強制性碳信息披露。從碳信息披露質量角度來看,強制性披露更有優勢,從碳信息披露的廣泛性、相關性角度來看,自愿性披露更有優勢。因此,在進行碳信息披露時,披露方式不能一概而論,而應將兩種方式結合起來,相互補充。
②為提高碳信息披露質量營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同時增大對第三方碳排查機構的監管力度,提高準入門檻。第三方機構監管質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進行碳信息披露質量的高低,因此加強第三方碳排查機構的準入門檻將是提高企業進行碳信息披露的一個重要性因素。
企業作為碳信息披露的主體,其碳信息披露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將直接決定者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因此,從企業角度提出建議,更多的是從企業性質、經營角度、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考量。
①企業性質:具有政治關聯的企業對于具有政治背景的高管,應積極發揮其碳性息披露的正向影響,發揮國有公司的碳信息披露帶頭作用。通過文獻梳理,具有政治關聯企業的高管通過提高碳信息披露質量,在某種激勵下能夠促進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質量的提高,進而增強企業價值。
②企業經營角度:企業管理層應從長遠角度來看待碳信息披露對于企業價值的正向作用。通過文獻梳理,從短期來看,碳信息披露水平的提升初期會抑制企業價值增長;但從長期來看,碳信息披露與企業價值呈正相關關系。因此,企業管理層對于碳信息披露應持長遠目光。
③企業應向綠色化方向發展,不斷促進自身產業升級。從長遠來看,通過不斷轉型升級,生產理念逐漸與綠色發展減排相契合,取得的長遠收益將大于因實行碳減排帶來的經濟損失。
本文通過對碳信息披露意愿性、影響因素及經濟后果的文獻梳理中得出,盡管我國目前的碳信息披露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碳信息披露質量不高、法律法規不完善、企業披露意識不強等問題,加之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剛剛啟動,碳信息披露的質量也亟待提高。為提高碳信息披露質量,首先,政府層面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并建立完整的碳信息披露質量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的碳信息披露環境,以此對碳信息披露進行真實、合理、合規的檢查。同時,企業層面也需要發揮企業高管的帶頭作用。其次,學術界也應繼續加強對碳信息披露相關問題的實證研究,為企業提升碳信息披露質量指明方向。最后,隨著《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準則》法規的逐步落實,相信我國的碳信息披露法律法規將會逐漸完善,可持續發展戰略也將進一步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