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君,郭 尚
(山西農業大學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31)
香菇屬于蘑菇目、類臍菇科,起源于我國,在我國食用菌市場中占據很大份額。栽培香菇投資少、見效快、土地產出率高。近年來香菇產業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相關從業人員超過1 000萬,是我國生產區域最廣、總產量最高的食用菌之一。香菇肉質肥厚、味道鮮美、具有獨特香氣,是食藥同源食物,兼具營養和藥用價值。
從營養角度來說,香菇富含氨基酸、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等成分,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香菇的蛋白組成不同于一般糧食,其主要含有白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蛋白品質好。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香菇含有7種。干香菇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以亞油酸和油酸為主。適量食用香菇既可以保證人體必需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也可以避免過量攝入脂肪導致肥胖等其他問題。香菇含有較豐富的礦物質,含鈣124 mg/kg、鐵45 mg/kg、鋅87 mg/kg,可維持身體正常新陳代謝。香菇含有維生素B、維生素B和麥角甾醇,后者可轉變為維生素D,所以食用香菇可抵抗佝僂病。香菇膳食纖維含量為38%,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利于消化。
從藥用價值來說,香菇含有多糖、嘌呤等活性成分,自古代開始就被人們利用。眾多學者對多糖的提取工藝進行優化,得到濃度較高的香菇多糖進行研究。研究表明,香菇多糖發揮作用的主要活性形式為具有β-糖苷鍵的葡聚糖。香菇多糖具有非特異性免疫刺激,可以廣泛地調節人體免疫系統,激活T細胞、B細胞和巨噬細胞,作為治療腫瘤的輔助藥物。香菇另一活性成分為香菇嘌呤,也叫香菇素,是一種核苷類活性成分。此嘌呤可以降低機體膽固醇含量,對冠心病、動脈硬化和高血壓患者具有降低血脂作用。除此之外,香菇嘌呤也具有保肝作用,可以降低一部分患者的SGPT,緩解脂肪肝。
香菇是我國著名食用菌,其產量在山西也逐年上升,是山西具有競爭優勢的食用菌品種。香菇產業在山西具有生產規模逐步擴大、技術支撐不斷加強、市場建設初具規模等發展現狀。了解香菇生物學特性有助于優化其栽培技術,提高香菇品質。
香菇屬于變溫結實性真菌,其自然環境下生活史較長。自然條件下,香菇從孢子長出菌絲,再分化形成子實體,后結成孢子,香菇需要8~12個月完成這個生活史。如果采用木屑代料栽培會顯著縮短香菇的生產周期。
香菇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主要有養料、水分、溫度、氧氣、光線和pH。
香菇屬腐生性真菌,所需碳源主要依靠分解木屑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氮源來自添加的麥麩、尿素等;香菇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濕度要求不同,菌絲生長最適濕度為60%左右,出菇時對濕度要求更大,子實體生長最適濕度為90%左右;香菇不同生活史階段對溫度的要求也明顯不同,菌絲最適生長溫度為20~25 ℃,子實體最適生長溫度為10~20 ℃;微量元素、空氣和漫射光線對于香菇形成子實體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時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生時pH不能過大。
我國的香菇栽培歷史可追溯到800年前,但由于段木栽培技術對樹木資源消耗太大,我國也逐漸開始學習日本的木屑等代料栽培技術。由于夏季溫度高,香菇的反季節栽培與常規栽培略有差異。
香菇在夏季栽培一般選擇耐高溫型菌種,如808、靈仙1號、武香1號等。
北方地區夏季香菇代料栽培一般在氣溫較低的1—3月制作菌袋,避免感染;在3—6月培養菌絲;在6—10月出菇售賣。對反季節香菇菌棒代料配比研究發現,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配比。滕玉艷認為83%木屑、15%麥麩、1%糖、1%石膏(55%~60%含水量)配比較為合適。朱滿堂認為77%木屑、20%麩皮、1%石膏(58%±2%含水量)配比較好。張曉霞認為77%木屑、15%麩皮、5%玉米粉、1%石膏、1%石灰和1%過磷酸鈣(55%含水量)配比較好。河南省地方標準《高海拔地區夏季香菇生產技術規程》給出了79%木屑、20%麥麩、1%石膏的配比。綜上可知,培養料配方范圍為木屑77%~83%,麥麩15%~20%,石膏1%(含水量55%~60%)。
由于夏季溫度過高會影響香菇的產量和品質,使其柄細長、易開傘,且肉薄、質粗糙,所以棚栽時應注意降低溫度,避免爆發性出菇;棚外覆蓋遮陽網。大棚應具備暗光、通風、潔凈、升降溫方便等條件。
對大棚徹底消毒后,可將接好的菌袋放入并堆疊起來使其保溫,更適合菌絲生長。為防止有害氣體濃度過高,在午間進行通風散熱。在菌絲發育中期去掉外袋并在兩側穿孔,改為三袋井字疊放。當菌絲生長出現瘤狀物后,可再刺孔使其增加氧氣。待其表層顏色緩慢變成棕色并感到柔軟有彈性時,可等待出菇。出菇前要增加濕度和通風,尤其是山西較干燥,更要注意保濕。摘掉較小菇蕾防止過密。由于香菇受低溫、變溫刺激才會出菇,所以要注意控制菇棚溫度,不能過高。當香菇成熟度達80%時采收。
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提高,消費市場對菌菇類產品的種類和品質需求更高。在這種背景下研究反季節香菇栽培,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農戶手中的農業資源和山西天然的自然資源,也有助于發展當地經濟為助農提供一定技術支持。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東與太行山相鄰,西面為呂梁山,山地丘陵占據省內絕大部分面積,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 000 m以上。受到地理因素影響,山西氣候具有四季分明、南北差異顯著、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冬季氣溫較低(-2~11 ℃),制作菌袋不易受到雜菌污染。夏季白天平均氣溫27 ℃,夜間平均氣溫12 ℃,溫差較大,這種條件適合變溫結實性菇類的子實體生長。
山西多山地的地形和冷涼的氣候,使省內具有較豐富的林業資源和野生菌種資源。
據前人對香菇栽培進行的研究,楊建杰等使用玉米芯和青岡木屑優化栽培料;王秀清等利用蘋果木生產香菇;王亞威等使用桑枝屑栽培;張澤平等對竹木屑作為基質進行研究;沈新芬研究了不同果樹枝栽培香菇的效果,可見不同木屑對香菇栽培效果不同。山西各地種植樹木不同,在栽培時可充分利用本地樹木優勢,如蘋果樹、棗樹、核桃樹等修剪枝條作為當地栽培香菇的木屑主料。這樣可以更多地利用廢棄林木資源,節約栽培成本,提高經濟收益。山西部分地區山高坡陡、經濟落后,但有發展香菇栽培的優勢,有依山而建的人工窯洞和原始茂密的天然林蔭地,可利用這樣的地形優勢,減少搭建大棚的成本。同時,有些農戶已有栽培香菇的經驗,反季節栽培技術與其對比差異不明顯,這就意味著對農戶而言栽培反季節香菇成本不高,可以更合理利用資源。
市場現有香菇菌種比較多,品質參差不齊,還可能出現菌種退化的情況,這就要求在栽培過程中加以篩選。同時,山西具有較豐富的野生菌種資源,如果對其進行收集和提純,可以豐富種質資源庫,為香菇產業的發展打好基礎。
食用菌產業具有可循環以及“短平快”的特點,生產過程中不需施肥、不占用耕地,而且反季節栽培更具有不占農忙時間的特點,是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食用菌栽培的主料來源于各種農業生產活動中的廢棄料,木腐菌為木屑,草腐菌為秸稈。不僅節約成本,還可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
山西人均耕地少,傳統農業難以解決農民長期增收問題,一部分農業人口從鄉村轉移到城市,產生農村人口流失問題,進一步導致無人建設鄉村,長期下去對農村發展不利,而留下來的農民收入低且勞動力剩余。反季節香菇栽培產業的發展給了農民創業的機會,激發了其生產積極性;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為解決鄉村振興中勞動力資源的問題提供了可能。
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各省積極開展特色產業扶貧。在政策支持方面,山西省發布《關于支持農業高質量高速度發展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農業發展要堅定實施農業“特”“優”戰略,做優做大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集群;在財政支持方面,該省提出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加大對農業農村領域的政府債券資金支持力度,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投入的比例。以交口縣為例,給農戶提供5萬元無息貸款,以年為周期持續3年,這幫助了很多有積極性但是缺乏資金的農民。有些地方給農戶提供“一攬子”幫扶計劃,例如鄉寧縣梁坪村從香菇種植發展好的河南運城等地引入技術,并成立合作社,為農戶提供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程服務。
香菇的成熟季節多為秋冬時節,種植反季節香菇不僅可以提高菇棚的利用率,還能進入市場的空檔期,獲得較豐富的經濟收益。但是,山西省在發展反季節香菇栽培中也存在一定問題。
一方面,山西省水資源緊缺而且山區眾多、山路崎嶇。種植香菇對用水要求較高。栽培過程中,不僅要利用噴水等操作在夏季給大棚降溫,而且香菇子實體的品質對濕度的要求很嚴格。但是該省有一部分地區供水難以保障,可能導致香菇栽培在需水時停水的情況,制約地區栽培發展。
另一方面的問題是反季節香菇栽培過程中的標準化程度較低。大部分農戶對食用菌栽培這一領域并不了解,而菌類栽培與田間種植有一定差異。有條件聘請專業人員,并接受指導的農戶很少。這就導致農戶實際操作者對栽培原理不懂、對操作不熟悉情況的發生。比如遇到爆發性出菇的情況,不會提前預判,沒辦法避免,并且發生之后不會處理,導致爆發性出菇現象重復發生。農戶的操作也缺乏規范性,環境沒辦法嚴格消毒或者基質不嚴格按照最優配比,這都使反季節香菇栽培容易有一定程度經濟損失。
想要解決制約反季節香菇栽培發展的阻礙,需要多角度、多層次考慮,需要相關部門和專業人才配合。
加大財政對科研的投入。一方面根據山西現有的多山地林地優勢,挖掘優質野生香菇菌種,并進行篩選引種馴化。利用科研平臺,保存優質菌種。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科研資源,借助推廣項目,對農戶進行培訓上崗。專業人員可以制作簡潔明了易于農戶接受的宣傳冊,或者通過現場授課的形式,為有需求農戶提供幫助。
建立反季節香菇栽培的標準。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品種、技術和管理等水平不同,可能導致香菇品質下降,經濟效益降低,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非標準化生產的農戶中。因此必須建立標準化的操作規程,讓操作者有統一的依據可以執行,才能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進一步提高生產品質和效益。
挖掘香菇精深加工工藝。香菇作為一種農產品,儲存和保鮮時間較短,新鮮香菇的售賣范圍有限,市場容易飽和。對香菇加工工藝進行研究,一方面生產更豐富品類商品,高效利用香菇資源,提升產業化水平,吸引更多消費者;另一方面解決鮮香菇不能長時間保存、長距離運輸的問題。加工制得產品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和工藝,更好地富集和利用香菇中的營養和活性成分。
拓寬銷售途徑。優秀的產品也需要經過市場流通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這就要求銷售方式要跟得上潮流。不僅在傳統銷售領域進行售賣,也要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以傳統的供銷形勢為基礎,拓寬網絡銷路,利用網頁或直播等形式進行售賣。構建多渠道多方式的流通機制,為香菇走向市場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