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婷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0)
漢武帝對鬼神之事的信奉甚至達到了癡迷的態度,導致宮中上行下效,宮中方士們如魚得水,成為其身旁的大紅人,如李少翁、公孫卿等都是當時較為著名的方士,當然,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些“方士”無異于江湖騙子。王夫人頗得漢武帝寵愛,在她死后,李紹翁在深夜把王夫人和灶神的形貌召喚出來,讓漢武帝在帳幕當中得見,由此,漢武帝就授予了他以“文成將軍”官職,同時還賞賜了很多金銀珠寶,以上賓的禮節對待他。欒大和李少翁師出同門,漢武帝對他的信任還在李少翁之上,欒大自稱經常往來于海中,和安期生、羨門等仙人互相認識,他本來侍奉康王,但康王只是一個諸侯王,并不足以讓自己把神仙方術教給他。當時漢武帝正為黃河決口的事情所憂慮,加之煉金一事亦以失敗告終,欒大的一通吹捧讓他極為受落,于是將其封為五利將軍,這還不夠,數月后又升為“太通候”并賜同等級位的府邸,送給他一千名奴婢、一萬斤黃金,并且把自己的女兒衛長公主嫁給了他。可以看出漢武帝為了求仙,對于這樣的一個方士的寵信已經到了極點。這樣的事情在漢武帝身上屢次發生,雖然他數次醒悟過來這不過是一場場騙局,但是他的求仙的心情卻越來越強烈,一直到去世前兩年,漢武帝還來到海上希望能夠得見仙人。
漢武帝即位之時,西漢王朝已經建立六十余年,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物質基礎,這也給漢武帝廣建祭祀場所提供了必備的物質條件,同時祭祀的方式也在不斷翻新。在《孝武本紀》當中記載,漢武帝對于五疇、太一、后土等幾個郊祭對象都較為重視。在民間信仰當中,“太一”就是北極星,也是最為尊貴的神格星,也被寫作“泰一”。公元前133年,亳人謬忌就向漢武帝上書說明了對泰一星進行祭祀的方式,從此漢武帝就為太一立祠,最初只是讓主管祭祀的官員進行祭祀,但是自己并沒有參與其中,在21年之后,“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壇放薄忌泰一壇,壇三垓。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告成后,漢武帝在當年11月時親往參拜,以示虔誠。
在封建社會早期,各種不同形式的大地祭祀儀式統稱“灶”,因此灶神也被賦予了不同的對象。至戰國末期,才得以統一,稱之為“后土”。在漢朝統一之后國家祭祀中并沒有“后土”。所以相關官員就和主管祭祀官員商量:祭祀天地主要采用的是栗子、蠶繭等一些犄角形的祭品,這些東西都太不起眼了,哪能配得起九五至尊?應該在大澤的圓丘上再筑五個祭壇,各祭壇應以黃牛犢一頭作為祭品,完成后統一掩埋。此外,為配合天子身份,要求所有祭祀人員著黃色服裝,以彰顯皇室氣派。此番安排,讓漢武帝龍顏大悅,祭祀結束后便在汾陰丘設立后土祠,而漢武帝對他的祭祀,禮儀也和祭祀上帝的禮儀相同。
所以在漢武帝時期,太一祠負責祭天,后土祠負責祭地,而雍五畤負責祭五帝,從而形成了三個祭祀中心,這樣大規模的祭祀是之前的時代所沒有的。漢武帝將古代郊祭的規模擴大到了極致,為漢代祭祀制度奠定了基礎。
“巫”在這里泛指“事鬼神者”,在漢代之初,劉邦就沿襲了秦朝的制度,設置太卜官,在漢武帝即位之后,由于他對鬼神的信奉,所以決定放開賢能人士上進的道路,遍尋擁有各種能力的人,如果只通曉一種技能,就有效力的機會,如果技藝初中,則會得到更高該優待,所以在幾年的時間里,太卜官署當中就狙擊了很多人才。不難看出,由于漢武帝對于鬼神的重視,太卜官的規模得到了空前的擴大,甚至其影響力擴大到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婚嫁等事情上。
在軍事行動中,巫術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漢武帝無論是北擊匈奴還是南征百越、西征大宛,都非常熱衷于占卜和預測。他認為占卜能夠預測戰爭形勢的變化,并在占卜結果當中,得到趨利避害的方法,再到后來,哪怕前線將士通過浴血奮戰在疆場上取勝,他也認為這里面有在廟堂里占卜的太卜官的功勞了,并給了他們大量的賞賜,例如丘子明等就在當時得到了多達數千萬錢的獎賞。這大大提高了太卜官員的地位。同時漢武帝還從南越引進巫術來滿足自己的封建迷信需求。當時有越人勇之向漢武帝進言說,越人迷信鬼神,并且在他們祭祀的過程中也是可以看見鬼的,屢次應驗。
漢武帝文韜武略,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其自身,卻迷信于神仙學說,這是怎么回事呢?追根究底,取決于漢武帝本身的經歷及當時整個社會的大環境影響,尤其是楚、齊等地區文化的深刻影響。
漢朝時期,宗教十分繁榮,各種宗派有著不同的信仰,這些信仰之間又有著一定的共通性,形成了豐富的迷信思想,兩漢“固仍一鬼神術數之世界也”。司馬遷《史記》還專門開辟有《日者列傳》,以記錄當時社會對“日者”職業的尊敬。賈誼曰:“吾聞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秦漢時期,人們在農耕漁獵的生活中,對于自然有著較高的依賴,而自然環境的多變會影響其收獲,由于科學知識的匱乏,人們便將這一切想象成為是萬物之靈,由此誕生了鬼神之說。而“巫”被視為擁有與鬼神溝通能力的特殊人群。這類人不僅在民間受到愛戴,朝廷也承認,并設立有巫官體系以鼓勵這一行業發展。據《漢書郊祀志》載,祭祀系統的職位名括:梁巫、秦巫、荊巫、南山巫等,并對其職能做出了描述;民眾也極為信賴巫師,當生活中遇到問題時,都會向他們求助。于是巫術成了政府認可、民間需要的一種重要組織。基于整個社會這樣的大環境,加之神秘文化本身對于自然規律、天文地理等有所涉獵,表現出一定的預見性,輔以一些巫術的掩飾,真假參半震懾人心,百姓對其深信不疑,眾口鑠金,漢武帝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自幼耳濡目染,自然也難以擺脫其深刻影響,由其即位起便“尤敬鬼神之祀”,對祭祀、巫術、神仙學說均表現出強大的興趣。
漢朝特殊的環境下,漢朝皇帝都有著濃郁的迷信色彩,加之術士們為了自身官運亨達,想出各種方法來討皇帝歡心,如漢高祖劉邦的“斬蛇說”,便讓劉邦大悅,故“因秦太卜官”。至文景之時,卜筮之風更是十分普及。漢武帝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自身受到祖輩產們的深遠影響,自然要將其發揚光大。父輩如此,母系親屬也篤信鬼神,漢武帝外祖母平原君為故燕王臧荼之孫。燕地亦是神仙方術極為流行的地區,平原君祭祀神君,善于卜筮,也對漢武帝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世人皆苦,人生在世,總難免會遇到痛苦、疾病的折磨,當人們沉寂在痛苦之中時,便會寄希望于有神秘的力量帶領自己脫離苦海。漢武帝作為一國之君,雖然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但亦有權利之所不及,因此,其對于巫術的寄托,亦異于常人,甚至乎超乎于常人。加之發生在身上的一些巫術奇跡,讓他對其更是深信不疑。如其曾因遷始刺殺文成,此后病體難康。后聽從游水發根召來一巫師,巫師說“天子毋憂病。病少愈,強與我會甘泉。”待病好一些后便去甘泉,果然病愈。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漢武帝有一次病重,垂死之際,巫師施法令其恢復。讓其對方術的信仰更添一層。漢文帝曾在被騙一次后,對巫術徹底死心,而漢武帝則在巫術帶來的快樂中漸行漸遠。
漢朝創始人劉邦出生于沛地,受到了神秘、玄想的楚文化的深遠影響,崇巫信鬼,愛占卜。楚國著名詩人屈原的作品《九歌》《湘夫人》等中,便描述了楚人在乞求上蒼降雨、追求女子時采用的各種巫舞和巫曲。后秦始皇統一六國,身為漢人的劉邦又奪回天下建立漢朝。而和漢高祖一起打工山的那些臣子,對于巫術文化有著極深的情節,故漢高祖即位后,便在長安設置梁巫、秦巫、九天巫、南山巫等職位,滿足群臣的不同信仰和需求,以此達到凝聚臣子,鞏固國基的目的。在至巫術發展繁榮,至文帝時期,認為巫術過甚于是下詔禁止“秘祝移過于下”,不過其自身也是信奉巫術能幫助自己“延年益壽”,在一些大事的抉擇中,他也會問鬼神之意。景帝也迷信于巫術,在宮內大行“秘戲”。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的武帝,自然也擺脫不了巫術崇拜。而此時漢室國力漸昌,為武帝倡導巫術提供了更良好的政治環境,上行下效,于是民間巫術盛起,各種太一神、崇巫好祠日盛。
首先是對武帝“治世”的肯定。縱觀歷史,在漢武帝執政期間叛亂的人包括淮南王、街山王,在漢武帝發現其叛亂苗頭以后,一一將其鎮壓平息。司馬遷指出:“淮南、衡山親為骨肉……各不終其身,為天下笑。”(《淮南衡山列傳》)這可以看出,司馬遷對于撼動、威脅漢武帝政權的人與行為,都持有否定態度,同時也可以看出其對漢武帝政權的支持。從其著作《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中,他也表達了對于漢武帝為了鞏固政權而采取的各種削弱諸侯國的舉措,提出通過這些舉措一方面使得諸侯王不失“奉貢職、供養祭祀之地”,與此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達成了“強本干、弱枝葉”的目標。
其次是對救濟災民的贊賞。在元狩年間,自然災害較為常見,于是漢武帝派遣使者將郡國糧倉搬空來賑濟災民,之后又從當地富豪借糧來賑災,但都沒有奏效,于是漢武帝把災民遷徙到了崤關以西,花費了巨量的金錢來讓他們安身立命;天漢年間河南發生洪水,漢武帝下令從巴蜀地區運糧食來賑濟災民。所以通訊手段落后的古代,雖然漢武帝未必能夠及時掌握災情動向,但是一旦發現就會采取較為積極的手段進行救濟,每次遷移災民的過程中也不會放任災民自流,而是派遣官吏沿途護送官吏。這些措施讓大量災民都得到了救濟,并且讓他們重新安家、立足,所以司馬遷對于漢武帝的這些措施實質上也是非常肯定和支持的。
因而司馬遷對于漢武帝的他態度并不像歷來人們所認識的那樣一味地貶損。漢武帝統治期間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在災民的賑濟上也頗有建樹,這些舉措不僅鞏固了中央政權,也給人們的安定生活提供了條件,對于這些舉措,司馬遷是持肯定和支持的態度。所以如果不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無法對司馬遷這個史學家給予一個公正的評價。
首先是對任用酷吏和嚴刑峻法的否定,雄才大略的劉徹之所以會任用很多人不喜歡的酷吏,嚴厲打擊一些違法亂紀之徒,是有著其重要理由的,第一是以前“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在當時,這些人自恃有尊貴的地位,在所在地專橫跋扈,胡作非為,極大威脅了當時中央的統治與穩定,讓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愈加突出。第二是由于當時朝廷大舉北征匈奴,盡管這維護了當時國家的穩定,但也讓老百姓付出了大量的生命和財產支持,極大加深了當時百姓生活困苦,激化了社會階層矛盾,很多人因此開始鋌而走險,為了自己和家庭生活,而去做違背法紀的事。第三是當時一些官員,尤其是地方官吏,自恃天高皇帝遠,所以在行事上愈加放縱。這些都是當時漢武帝劉徹使用張湯等酷吏的重要原因。關于這件事,司馬遷也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種事情顯然是有著很大弊端的,這些人盡管維護了社會,執行了皇帝的意志,但是手段過于兇殘嚴厲,以至人人自危,很多無端牽涉的人,也慘遭毒手,因此當時民間也大片反對的情緒。作者不滿漢武帝支持酷吏濫殺無辜,也批評漢武帝蔑視法律,以自己的好惡定人死生的荒唐傲法。
其次是對武帝長期對外用兵政策的批判。漢武帝時期,經濟得到恢復、軍事進一步發展,人口空前增加,再加上一批軍事人才的出現,終于有了北伐匈奴的資本,這本來是一件維護國家穩定的好事,但漢武帝顯然過于追求將匈奴在短期內徹底消滅了,導致其窮兵黷武,人民背上了重大負擔,最終在其晚年的時候,各地起義不斷出現,西漢王朝出現了統治危機,這也是司馬遷批評漢武帝的原因所在。
總而言之,漢武帝作為我國的千古一帝,其創舉是體現在多方面的,不僅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也開創了人才選拔制度的先河,締造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強大的盛世,并且奠定了“漢族”這個民族的名稱,所以他的歷史功績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傳統當中,無論是他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還是在位期間的開疆拓土,都在中國歷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但是《史記》為我們呈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漢武帝,他迷信鬼神,熱衷祭祀,好大喜功而窮兵黷武,看似司馬遷對這位跟他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帝王的態度以貶損為主,但實際上司馬遷在字里行間中都對他的功勞有肯定的一面,這就需要我們后人去深思、去熟慮,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斷。
注釋:
①(西漢)司馬遷著、逯宏校譯:《史記》,哈爾濱出版社2017年版,第172頁。
②楊繼萍:《從〈史記〉中看漢武帝鬼神思想的表現及原因分析》,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年第1期,第168頁。
③(西漢)司馬遷著、逯宏校譯:《史記·日者列傳》,哈爾濱出版社2017年版,第1144頁。
④(西漢)司馬遷著、逯宏校譯:《史記·孝武本紀》,哈爾濱出版社2017年版,第173頁。
⑤(西漢)司馬遷著、逯宏校譯:《史記·貨殖列傳》,哈爾濱出版社2017年版,第1172頁。
⑥(西漢)司馬遷著、逯宏校譯:《史記·平準書》,哈爾濱出版社2017年版,第290頁。
⑦(西漢)司馬遷著、逯宏校譯:《史記·平準書》,哈爾濱出版社2017年版,第2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