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約撰稿 馬樹娟
近日,歐盟最高決策機構歐洲理事會批準《數字市場法案》,旨在創造公平競爭的數字市場環境。法案明確,防止互聯網巨頭濫用自身市場支配地位,損害企業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數字經濟愈發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也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均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紛紛出臺相關戰略規劃,不斷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強化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力圖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和國際競爭格局。
中國也不例外,對數字經濟發展提出了路線圖和時間表。今年4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數字經濟競爭力和影響力穩步提升;到2035年,數字經濟發展基礎、產業體系發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數字經濟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縱覽國際,歐美等主要經濟體近年來圍繞數據隱私、網絡安全、平臺壟斷等治理難題以及數字經濟發展促進問題,紛紛推進相關經濟立法,竭力搶占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話語權。在此背景下,為維護數字市場競爭秩序,限制互聯網巨頭過度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數字市場法案》應運而生。
近年,中國也不斷加強數字經濟領域立法,從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的頒布,到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填補了數字經濟領域立法空白;從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時增設“互聯網專條”,到反壟斷法修訂時增設“數字市場競爭”條款……立法層面不斷回應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課題。同時,中國的市場監管和執法機關嚴厲打擊各類網絡灰黑產,積極推進平臺領域反壟斷執法,防范資本無序擴張;司法機關積極探索確立新業態行為邊界,為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明確行為規范。而伴隨著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的不斷健全完善,各類市場主體的合規管理意識也不斷增強,有序競爭理念得到進一步深化。
當然,由于數字技術快速迭代,“算法歧視”“大數據殺熟”等問題不斷出現。面對這些挑戰,既需要立法、執法、司法層面不斷作出回應,也需要形成政府、企業、行業組織和社會公眾多元參與、有效協同的治理新機制。作為數字經濟發展大國,中國需要通過不斷完善數字經濟法治化建設,為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不斷推動數字經濟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持續提升國家競爭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