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傳媒學院 李麗
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活動,教育者通過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活動等教育介體,是將特定的主流意識形態內容傳導給受教育者的一種雙向互動過程。隨著數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信息傳播更具有即時性、移動性、多元性、交互性、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點。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價值的最大化,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有效性,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廣度、速度、深度和黏度,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筑牢高校這個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意義重大。
近年來,新媒體行業發展勢頭迅猛,各種媒介生態不斷推陳出新,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娛樂方式和思維方式。究其原因,在于其區別于傳統媒體的獨特性,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即時性與移動性兼具。新媒體,尤其是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出現,徹底突破了傳統媒體傳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突破了傳播手段單一的局限,任何信息從產出到傳播再到反饋,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依托智能設備,能夠實現最新信息一鍵上傳,廣大網民即可通過網絡實現即時接收,信息觸手可及,極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新媒體為所有用戶提供了一個對等共享的網絡環境。較之傳統媒體動輒依賴于專業設備和專業人士的信息傳播形式,視頻的拍攝、制作剪輯等一系列工序在普通人看來遙不可及;新媒體則實現了低門檻,易操作。只要擁有一部手機,每位用戶隨時隨地可以參與進去,成為一個個信息傳播與接受的“節點”,傳播主體不再囿于傳統媒體下的主流媒體、網絡大V、明星紅人等,每位用戶可以自由選擇信息、創作信息、傳播信息并參與信息互動,打破了以往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距離感。
(二)交互性與個性化并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不是“點對點”的單向式傳播,打通了信息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的互動渠道,呈現出交互性的特征,用戶可以在創作者、發布者和傳播者之間自由切換。新媒體重建了網絡場景模式,大學生以多種角色,在多個平臺自由切換,自由選擇所需要的信息。如抖音短視頻用戶在瀏覽視頻的同時,可以點贊分享,實現平臺內和微信、微博、知乎等跨平臺即時互動,也可以使用評論功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評論區就是一個大型互動現場。新媒體的個性化不僅在于其成為個體表達自我訴求、展現個性的平臺。大數據分析方法和技術應用,能夠提取用戶瀏覽記錄,在新聞資訊、音樂影視、健身娛樂、美食分享等各類海量信息中,有針對性地為每一位用戶推薦個性化的信息內容,在內容相關性、內容質量和內容時效性等方面準確擊中用戶需求。同時新媒體提供的海量資源和超大素材庫,可以滿足用戶個性化創作的需要。
(三)海量化與碎片化共存。新媒體時代實現了全球信息數字化、社會網絡化和交互實時化,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連接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都可以實現信息的無障礙傳遞,海量的圖文、音頻和視頻信息觸手可及。加上人人都可以在網絡上隨時隨地進行信息的生產和傳播,信息多次裂變,形成一個信息爆炸的新時代。同時,由于新媒體數量的增加和受眾分層細化,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變得多元,信息傳播和獲取的成本也在增加,各類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極易造成受眾的“快餐式”、碎片化閱讀方式。為了進一步迎合受眾碎片化閱讀需求,新媒體不斷壓縮時間、細化信息,一部電影被拆解成無數個片段,短視頻的盛行正印證了這一點。短視頻的時長、敘事邏輯和內容碎片化都迎合了用戶碎片化的閱讀需求。短視頻時長壓縮在15秒到5分鐘之間,用戶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利用最便利的移動終端,獲取最大的信息量,充分利用了碎片化時間。另外,短視頻內容的敘事結構沒有嚴格的邏輯要求,開宗明義,銜接自由,每期之間沒有強關聯度,用戶碎片化選擇視頻內容也沒有較強的邏輯性,隨時更換,隨意中斷。
(四)泛娛樂化傾向明顯。所謂“泛娛樂化”,指的是在信息化條件下娛樂元素在社會生活中過度泛濫,導致人們以娛樂化的心態對待一切,以娛樂作為價值衡量標準所形成的一種社會現象。相較于傳統媒體的嚴謹與嚴肅,新媒體更傾向于淺薄空洞的內容,戲劇化的表達、碎片化的敘事結構。從前車馬慢的浪漫被即時滿足取代;理性批判被戲謔惡搞代替;深度思考被瀏覽網絡段子代替。在“流量為王”的利益驅使下,一味追求奪人眼球,大量制造傳播表面化,娛樂化的信息,爆炸性的標題,搭配沖擊力的圖片和視頻,或刻意制造沖突,引起群體對立,上演一場又一場“娛樂盛宴”。這樣的泛娛樂化信息,忽略內容的真實性和意義感,片面迎合受眾的官能欲望。一方面,導致大學生沉溺于生理快感,逐步喪失高尚理想價值的追求,消弭斗志,被錯誤價值導向所影響,追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另一方面,充斥于網絡的虛假消息,浮夸謠言,挑戰主流價值權威,摧毀了網絡媒介在大眾心中的公信力。
(一)積極影響。1.信息傳播即時移動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效率。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和理論研究可以隨時隨地開展,突破時空的限制;其次,國家的各種教育政策、專家們的理論成果可以通過新媒體媒介一鍵上傳,全網傳播;再次,受眾的反饋,接受度如何等都可以通過數據得以迅速呈現;最后,根據教育效果的反饋,各部門各單位即時調整完善教育內容,保證思想政治工作順利開展,增加教育的影響力。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即時移動性,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效率提高。2.交互性改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方式。新媒體改變了傳統“面對面”交流方式,隱藏于IP地址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會因性別、年齡、職業、樣貌等社會特征而有所顧忌,也不會因時間、地點而有所限制,網絡的隱蔽性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身份界限,教育者與學生開展平等交流。學生可以敞開心扉,暢所欲言,真心吐露自己的困惑、孤獨、弱點,也能大膽談論自己的戀愛、學習和生活,敢于提出問題;教育者準確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解疑釋惑。這種平等雙向的交互性過程,增強了交流的即時性和實時性,改變了過去單向度的“教而不育”問題,改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方式,真正貼近學生,了解學生的真實心理世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3.海量開放的信息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資源。不同于傳統媒體的“中心化”“權威化”,信息的生產與傳播由主流媒體、明星紅人等掌握,新媒體信息發展呈現“去中心化”特點,人人都是創作者和傳播者,信息呈現爆炸式增長,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等。并且這些教育資源是向全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開放的,教育者可以直接利用新媒體既有的圖文、音頻和視頻等豐富資源,也可以自己創作作品,學生可以從任何平臺獲取最新最全面的信息,知名大學的免費精品課程,實現最大程度的資源共享。如抖音2020年度報告顯示:到2020年底,已有799所高校入駐抖音開通官方賬號,各大高校在抖音開設直播課程,為學生答疑解惑,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消極影響。1.碎片化信息傳播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施加影響的過程,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包括系統思想理論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兩部分,內容涵蓋馬克思主義立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生命觀、法治觀、國家安全觀等等,這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呈現碎片化特征,知識被打碎成一個一個小片段,對于缺乏系統化學習能力的大學生來說,這些片段僅僅停留于“知識點”階段,無法搭建知識的架構并完成知識體系化。學生養成碎片化閱讀習慣和信息獲取方式,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性就被拆解了,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2.泛娛樂化傾向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新媒體的泛娛樂化傾向,導致內容空洞、表達戲謔的信息泛濫,政治、新聞、教育等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化的方式出現,人們沉浸于各種惡搞段子,嚴重影響到官媒的公信力,消解了主流話語的權威性。同時步入新媒體時代,學生可以從多種渠道隨時隨地獲得海量多元的信息,并且能夠公開發表自己的評論,表達見解,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傳統的“權威人士”地位遭受挑戰。在此情境下,教育者如果不能跟上新媒體發展的步伐,提升新媒體素養,對于贏得學生的尊重和認可,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和效度都是很大的挑戰。3.多元復雜的信息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篩選的難度。新媒體海量開放的信息雖然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資源,但這些多元信息紛繁復雜,泥沙俱下,很多不符合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息隱蔽其中,對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錯誤影響,導致學生做出違反網絡道德和社會公德的行為。加之信息傳播速度迅速,學生獲取信息可能更快,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篩選難度,甚至有時候根本來不及過濾信息,導致教育滯后,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一)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機制。制度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播主體、受眾、媒介等都發生變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機制已無法滿足要求,需要進行全面更新。首先,需要強化組織建設,建立校、院、班級和黨、團、群眾各級各類新媒體平臺,打造新媒體專業團隊,培養專業人才。如筆者所在學校,在已有的各級黨團組織的宣傳部門之外,單獨設立學校融媒體中心,招募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團隊,教師主導,學生輔助,負責新媒體賬號的運營。其次,要建立通暢的教育傳導機制,確保信息能上通下達,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時事熱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能及時傳導給學生,同時完善線上線下聯動機制,網絡與現實相互滲透、相互結合。另外,要建立完整的監督檢查機制和合理的前饋反饋機制,保證思想政治工作順利開展,確保及時反饋教育結果。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媒介素養。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轉變觀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度,先得從觀念上徹底轉換思路,跟上新媒體發展步伐,掌握新媒體話語,與學生同頻共振;最重要的是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雙方的新媒體運用能力:一方面,加強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媒介基礎知識,掌握傳播媒介信息的知識和技巧,學會正確使用媒介,正確判斷信息的價值,正確表達自我、發展自我;另一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網絡技術,不僅要“精”,還要“專”,這樣才能增加平臺的吸引力,強化平臺的影響力,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把控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首先,搶占輿論制高點,占領網絡輿論場,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傳導贏得先機,錯誤的價值觀經歷長時間或反復的輿論發酵,可能產生倍極的負面影響,因此需要第一時間通過各種平臺,各個窗口及時進行正面引導;其次,發揮“守門人”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敏銳的信息嗅覺,在海量的復雜信息中,準確屏蔽不良信息,規避重復信息,篩選符合國家利益、社會需要和個體需要的優質信息,同時要求教育者直面負面信息,發揮負面消息的正面價值;最后,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是崇尚個性獨立自由的“00后”大學生,要引導學生,貼近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用他們聽得懂的話語,愿意接受的方式,輔之以科學的技巧,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
(四)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特殊的傳播活動,傳統的單向灌輸式傳播已經被現實拋棄,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新模式,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內容、媒介、環境和反饋等要素構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主體,要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把學生置于信息傳播的核心環節。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視頻等新媒體媒介的橋梁作用,把握好新媒體交互性這一特點,挖掘其強大的社交屬性功能,創造平等對話空間。國際國內形勢、社會環境,校園文化氛圍等環境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因素,積極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反饋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各種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一個雙向交互的有機整體。必須從各個環節創新思路,有效探索,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