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濟大學浙江學院 張宏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共青團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賀軍科指出,在習近平新時代青年工作思想的指導下,在共青團改革的新形勢下,團員隊伍建設要突出問題導向,解決好“團隊銜接”“學社銜接”“黨團銜接”三個銜接問題。然而,加強群團工作的重要方法是改革創新,改進群團工作的目標是推動轉型發展。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在深度融合大數據時代,給共青團工作帶來無限的機遇和挑戰。
為了更好地開展青年工作,團中央推動共青團建設轉型,創新青年工作運行機制,實施以“智慧團建”為主的一系列創新舉措,計劃建成涵蓋各級團組織、全體團員和團干部的平臺系統。2015年,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徐豐表示:“智慧團建”是團中央貫徹落實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推動共青團自身建設互聯網轉型、創新青年群眾工作運行機制、落實從嚴治團要求的重要舉措,將建成涵蓋各級團組織、全體團員和團干部的系統。建成后的“智慧團建”具備基礎團務管理、工作管理和服務青年三大功能。其中,基礎團務管理功能,既包括對團組織、團員、團干部基礎數據庫的管理,也包括對團員發展、團費收繳、團員注冊、組織關系接轉、組織生活開展、推優入黨等基礎工作的管理;團的工作管理功能,包括團內工作動員部署、信息交流、運行管理、考核評價等,推動團的工作運行機制改革;服務青年功能,包括實現項目動員、資源分配、公益眾籌、志愿服務等,整合更多資源支持基層團組織開展聯系服務青年工作。
“智慧團建”從廣州的試點到全國的推廣,經過了一個從模擬到實戰到成熟的過程。但隨著工作時間的延伸,各級團組織人員的變動,上級團組織對“智慧團建”的重視程度變化等等,都對“智慧團建”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造成了影響。經歷了5年多的發展,如今運行中的“智慧團建”并沒有形成三大功能的局面,而主要集中且局限在團組織、團員、團干部基礎數據庫的管理,組織關系轉接、團支部考核評價等幾個功能。作用發揮不明顯,且因團員對系統數據不重視、各級團組織落實情況不同等,非但沒有提高工作效率,還造成基礎工作量大,數據不準確、上級考核不達標等后果。
基于了解系統用戶對“智慧團建”的評價情況,本次調研分兩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針對J市已畢業的大學生群體,隨機抽樣80個團員樣本,填寫《關于“智慧團建”系統用戶評價的調查問卷》,發放問卷80份,回收80份,其中有效問卷78份。調查結果顯示,在系統的使用情況上,選擇“用過系統”的75人,占比96%;“沒用過系統”的3人,占比4%;選擇“使用3次(含)以下”的72人,占比96%;“使用3次以上”的3人,占比4%;可以看出“智慧團建”系統的覆蓋面比較高,但是團員在就業前使用系統的頻率低,參與度不高。在因何原因使用系統問題上,因“學社銜接”而使用系統的有63人,占比84%;因“團員注冊”而使用系統的有12人,占比16%;可以看出,多數團員是因為升學、就業等辦理“學社銜接”業務而登錄使用“智慧團建”。在對系統的評價上,認為系統“有用,對團員有幫助”的21人,占比27%;認為系統“沒用,對個人幫助不大”的48人,占比62%;選擇“不知道”的9人,占比11%;可以看出,“智慧團建”對團員的影響作用發揮不大,團員對系統的認知度不高。在對系統的建議、意見上,征集到21條信息,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建議增加“智慧團建”的功能,緊密與團員切身利益相掛鉤,在就業、資助等方面融入有效的信息動態;二是建議共青團組織統一高效開展工作,在對待團員關系轉接工作上,因不同團組織的要求不一,或也存在“加碼、抬高門檻”等現象。被試列舉了個人實例:在團組織關系申請轉入某市某社區時,對方單位用“你所畢業的院校不在我們的明細列表上”為由拒絕接收團組織關系,導致“智慧團建”給團員帶來的不是推力而是強大的阻力。
第二部分,在J市的專職、兼職團干部中隨機抽樣30個樣本,通過單獨訪談的形式收集信息。30名團干部中,3名認為“智慧團建”系統的相關工作“開展順利”,27名認為系統的相關工作開展“存在困難”,其中3名認為“開展順利”的團干部均為中學兼職團干部,27名團干部主要分布在高校、企業團組織、街道(社區)團組織。存在的困難主要集中三個方面:一是“學社銜接”不暢,社會單位存在拒收或接收不及時的情況;二是“智慧團建”系統工作對團員沒有約束力,認為工作開展缺乏制度保障;三是線上線下數據不匹配導致底數不清帶來的工作困擾。
(一)“智慧團建”具備的優勢。1.管理群體清晰,組織結構健全。“智慧團建”是網絡技術應用下的一種新型團建形態,是共青團突破傳統工作模式的發展瓶頸,實現與青年良好互動的一種新舉措。系統的普及和應用是建立在各級團組織的基礎上,從團中央到地方到基層團組織,結構健全,無論是專職團干部還是兼職團干部,都給“智慧團建”的運行提供了切實的基礎保障。人員職責清晰,系統設置管理員,管理對象、管理區域一目了然。2.功能定位明確,填補管理空白。“智慧團建”旨在構建青少年服務供給的新機制,實現管理基礎團務、青少年工作和服務青少年的各項功能。“智慧團建”在功能上設計了組織管理、團干部管理、團員管理,以及對標定級考核、學社銜接等功能,通過各級團組織、基層團支部,搭建一級管好一級的模式,在信息導向上架構起各級團員、團干部的大數據,滿足信息數據系統化的實際需求。3.自上而下推動,提供落實保障。全國團員基數大,團組織層級復雜。要讓“智慧團建”落實落地,監督、考核等手段不可或缺。由上而下的推動,在工作要求、完成情況上提供了保障和支持,上級團組織的重視度確保系統的可持續性。
(二)“智慧團建”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群體涉及面廣,落實情況不一。部分地方團組織沒有落實“智慧團建”系統建設工作,導致團員在轉出、接收過程中存在困難。比如在“學社銜接”問題上,有些團組織對申請轉入團員不予接收,尤其是社區(街道)團組織對應屆畢業生不予接收的問題情況突出,應屆畢業生遇到類似情況要通過向上級投訴或者其他咨詢、反饋后才可能得以解決。這樣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作為團員自身,不愿投入太多的時間精力去辦理組織關系;另一方面,作為組織接收方對此置之不理,關系轉出方又面臨著上級團組織的督促,完成不了既定的工作任務。此外,還有一些中學團組織對團員的信息沒有處理好,“甩手”讓團員到升學的學校辦理,但是升學的學校也沒有實質性的管理權限,這樣的群體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處于“真空”狀態。上心的團員會緊盯自己的組織關系,不上心的團員或許就因此“消失”在系統之外。
2.團員參與不夠,系統認可度不高。認可度的高低取決于對目標事物的理解,以及是否贊成并支持其實施或開展。在“智慧團建”使用過程中,主要以管理員、團干部為主要的使用對象,進行團員數據的操作,對于團員個體而言,使用頻次少,對個體自身發展沒有突出的影響或者重要的作用,團員除了應上級要求要進行一些信息更新外,無須使用“智慧團建”,導致有的團員丟失登錄密碼,有的不清楚系統具體是什么。團員對平臺的需求不高,平臺給團員的歸屬感不夠等原因,造成認可度不高。
3.管理權限受限,工作開展不暢。地方管理員權限受限,許多情況無法操作,長時間的“僵持”,積累出“僵尸團員”。上級團組織限制開放權限,初衷是對系統更加嚴格的管理,避免權限擴大引發“造假”。但是,由于權限開放不均衡、不科學引發的問題較多。如某個地市級團組織,對于信息錯誤的團員無法刪除或者修改,需要報送省級團組織提交申請修改或刪除。而省級團組織的管理員并非專職,且倘若下轄5個地市,最終待處理數據堆積如山,上級團組織介于各種“未知”不便反復申請,以至于不了了之。再如,某高校團委,對團員的修改和刪除沒有直接的權限,萬人大學,團員目前占比80%以上,在這個群體基數中“智慧團建”若要有增刪,也需要提請上級團組織。一方面,不能及時處置造成問題堆積;另一方面,每個團員所具備的“特殊情況”都需要費一番周折,產生了巨大的工作量。
4.各級數據不準,團員底數不清。要想做好團員管理,首先要做到底數清晰,對象明確。面對基數龐大的團員群體,底數問題一直以來是共青團工作的難點,團員基數大,流動性強,在管理上存在許多問題。以往團員的信息主要依靠紙質的團員檔案,但由于各級團組織對團員轉接的要求不一,執行情況不同,團員檔案也是五花八門。“智慧團建”的啟用,理論上而言,應該線上線下一對一匹配,通過紙質檔案確認系統團員身份等。實際操作中,線上線下數據不對稱。主要原因集中在“學社銜接”不準確,新增團員錄入不及時。
(一)立足思想引領,把學習建在系統里。擴寬“智慧團建”單一的管理功能,融入學習教育載體,結合“青年大學習”,打通系統和學習平臺的通道,可以將“智慧團建”系統引入“青年大學習”平臺里,也可以將“青年大學習”平臺內容融入“智慧團建”系統中。立足思想引領,讓團員在學習中加大對“智慧團建”的熟悉度。
(二)整合信息資源,把服務建在系統里。增加“智慧團建”的服務功能,結合團員的入團申請、團籍注冊、綜合素質提升等實際需求,在系統中增加功能項,切實提升系統為團員青年服務的特征。將有助于團員發展、成長的信息注入系統中,充分發揮系統的育人功能。整合信息資源,讓團員在體驗中提升對“智慧團建”的歸屬感。
(三)加強文化互動,把活動建在系統里。延伸“智慧團建”的互動功能,將“三會一課”、團日活動、團組織活動等搬進系統里,“智慧團建”內容充實,提升團員對系統的需求度,頻繁地關注和使用加大活動宣傳力度。各級管理員通過系統增添活動的組織報名等功能,加強互動體驗。加強文化互動,讓團員在信息交流中增強對“智慧團建”的參與度。
(四)線上線下聯動,把管理建在系統里。完善“智慧團建”的管理功能,“智慧團建”的目的是對團員、團組織科學管理,利用網絡化、數據化、可視化的形式摸清底數。在實際工作中,存在數據不準的情況。想保證數據準確,就要層層保障,從新團員錄入到學社轉出再到新組織接收等各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要做到線上線下統一,團員與編號匹配,才可確保底數清,數據準。加強上下聯動,讓團員在科學管理中樹立對“智慧團建”的信任度。
(五)建立健全機制,把評價建在系統里。當前,“智慧團建”系統主要對團支部進行“對標定級”考核測評,通過自評、上級團組織評議等確定一個團支部的考核等級。但是團員、管理員對“智慧團建”的評價及問題反饋渠道缺失,這樣不利于系統的逐步完善和更新。建議“智慧團建”開設團員評價通道,對系統、所在團組織等進行綜合評價,及時反饋建議意見等。健全機制,讓團員在民主評議中提升對“智慧團建”的期待值。
共青團組織的再造和轉型不僅需要刀刃向內的勇氣和銳意進取的決心,更需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工作的創新不但要主動融入互聯網思維,更重要的是工作邏輯的更新、系統基因的重組。如果只是單純將線下數據搬移至網絡空間,不遺余力“做數據”達到數據匹配、完成考核指標,“智慧團建”必將成為改革路上的“攔路虎”和負面評價的指向標。各級團組織要齊心協力,著力突破共青團網絡化轉型難關,及時反饋問題,而不能盲目“順應”上級要求,只有自下而上“接地氣”地反饋,才能有自上而下的“科學性”改革。“智慧團建”系統在基層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顯而易見,各級團干部應該摒棄一味追求“數據”的陋習,追溯問題根源,提升團員對“智慧團建”的認可度、參與度和歸屬感,優化系統三大功能,回歸系統建設初衷,完善制度保障,讓團干開展工作更有底氣,讓團員對系統更加依賴,讓“智慧團建”更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