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景泰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蛇島事件、馬里烏波爾婦幼醫院事件、布查事件、杜金娜事件、扎波羅熱核電站事件等全球關注的焦點事件不斷涌現。雖然事件紛繁復雜,但透過這些事件所引發的國際輿論反響會發現背后的論調大致相同且穩定。澳大利亞前政府官員i87歲的約翰?梅納杜對此批評稱,世界輿論在俄烏沖突問題上“奴顏婢膝地遵循華盛頓的共識”。這種現象反映了社交媒體中國際話語權生成與運用的新機制。
這種機制的關鍵在于主導全球意見氣候,進而制造全球“共識”、左右國際輿論。意見氣候是一個經典的傳播學概念,指的是一個輿論場域中的意見分布情況,其作用在于可以通過塑造輿論格局進而影響主流輿論的表達。在俄烏沖突中的堪點事件中,西方社會中的媒體、政要、非政府組織等各類意見代表通過協同網絡與議題協作的方式,基于國際輿論中的級聯效應,形成全球性的意見氣候。在此基礎上,通過西方社會中輿論與公共決策的互動機制,塑造西方國家的政治表態以及具體的行動措施,然后再基于社會加強效應,塑造跨國企業、國際組織等國際行為體更明確的立場與行動措施。
美國之所以能在西方社會塑造穩定統一的意見氣候,源于其長期深耕形成的話語框架。國際輿論場中的話語表達雖然多樣,但總是承載著一定的價值認知,需要依附于一套附屬于權力或價值觀的底層詮釋體系,這種體系就是話語框架。話語框架就是話語背后的價值觀凝聚,是一種通用的話語編碼與解碼機制,可以為話語主體設定用來解釋和討論公共事件的認知框架。
意識形態在建構與激活話語框架的過程中至關重要β話語與意識形態是一種疊瓦狀的結構,話語本身就與意識形態相連,二者是共生同構關系。意識形態是話語框架的價值支撐,話語中也存在一種預構要素,以便對意識形態中的固有意義進行詢喚。
話語框架作為話語的底層價值邏輯,可以在觀念體系中創造出相互依存的預先呈現,產生“迅速信任”或“誘發性信任”的狀況。相互依存可以彌補同質性的缺失,例如,進步主義話語框架中的階級平等、反對壓迫等觀念,與發展中國家追求國際地位平等的訴求相一致,借助進步主義價值觀可以營造相互依存扃局面。
話語框架以一種“認知無意識”為行動者提供了認識世界的視角,同時也為輿論的話語表達提供價值觀支撐。作為價值觀的重現和強化過程,輿論中的話語表達和話語框架的互構過程推動著集體身份的確立,并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著形成有利于話語主體的國際關系和權力分配。
某種程度上,國際政治在冷戰后成為“話語權政治”,一旦某種話語獲得主導性的權力地在,它就能通過話語的壓制和建構功能使其價值取荷披上“合法外衣”。也就是說,基于相應話語框架形成的輿論即便經不起事實的檢驗,但依然可以獲得廣泛的傳播與信任。不僅如此,由于話語框架沉淀在思維深處,并在概念使用、立場選擇、視角運用等認知初始過程中就發揮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進而在無形之中就框限了人們的認知,并且基于人們的思維慣性和意見氣候的作用機制,由此就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范圍束縛處于弱勢地位的族群的話語表達,這才是國際話語霸權的實質。
基于這一邏輯,要提升國際話語權,就不僅要關注議程設置權,而且要認識到關鍵是框架定義權。因此,面對美西方近年來對華的輿論攻勢,我們不宜跟在對方設置的輿論議程后不斷自證清白,陷入對方設置的“話語陷阱”。我們應該認識到話語框架的核心功能及其作用機制,一方面基于國際社會認可的話語框架提煉出中國的核心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另一方面也要基于中國建設發展的豐富實踐經驗,基于更豐富的價值模型,為國際社會貢獻更多元的話語框架,從而推動國際話語權的公平分配。▲(作者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2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