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翃翔,徐瑾
(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廣州 510000)
揚州園林將其按地域與性質可分為“城市山林”和“湖上園林”兩大類型[1]。“湖上園林”一詞源于《平山堂圖志》,用于泛指在揚州城瘦西湖、小秦淮河、南湖等水體沿岸修建的一系列濱水園林。在清朝康乾時期,揚州湖上園林曾形成“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景況[2]。
《平山堂圖志》作為揚州湖上園林歷史圖文資料最豐富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3]。本文擬從植物和疊石兩個方面對揚州湖上園林的造園要素特征進行總結,以期為豐富和完善清代揚州湖上園林的系統性研究奠定基礎。
《平山堂圖志》中園記記載的植物大多是江南私家園林中常出現的種類,選擇上以觀賞性植物為主,其中觀葉為主的有松、柏、檜、柳、竹、梧桐、榆、槐、棕櫚、鴨腳木、海桐,觀花為主的有桂、梅、牡丹、桃、玉蘭、芍藥、荷、繡球等。
在植物種類的選擇充分考慮船行游覽的觀賞視角,喬木類植物多選用高大挺拔或形態優美的植物,如蒼勁挺拔、針葉蔥蘢的松柏,枝條疏修、隨風起舞的柳樹,四季常青、修長俊秀的竹類等,灌木多選用花量豐富、色彩濃艷的種類。
通過梳理圖志發現湖上園林在景點的植物種植上注重群落結構的層次以及季相的色彩搭配,將其種植方式歸納為以下:
2.2.1 松梅片植山嶺,營造自然野趣
瘦西湖兩岸地勢平緩,為了形成自然的郊野景觀,造園家在土丘小阜上進行大片的植物種植。宋元時期江南私家園林就善用松樹造景,在湖上園林中,松樹不僅出現的頻率高而且范圍廣,以營造幽邃濃郁、萬壑松濤的氣勢。梅和桃也是江南私家園林中常見的植物,湖上園林中也進行大量種植,形成不同季相的花海景觀,豐富景觀色彩。
2.2.2 柳樹列植兩岸,弱化駁岸邊界
湖上園林坐落在瘦西湖兩岸,柳樹的應用在數量和種植方式相比其他私家園林都更為廣泛,常在堤岸兩旁和湖中島嶼上多栽植柳樹以削弱駁岸的邊界感,與梅或桃搭配種植,春柳碧綠垂于水面,在岸邊水汽下形成朦朦朧朧的水中倒影,猶如一張薄紗映襯桃花嫣紅。而冬季禿柳蕭瑟,梅花獨放,營造不一樣的意境之美。
2.2.3 竹林夾道種植,形成空間圍合
竹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其干直挺拔的形態深受造園家的喜愛。在揚州園林發展初期,竹就被應用于園林造景中。
湖上園林中常用竹結合廊道栽植形成竹徑,形成阻斷,圍合空間營造私密性,形成景觀視線的收放變化,營造寧靜致遠的景觀氛圍。
2.2.4 廣植芍藥牡丹,豐富園林色彩
自隋唐時期揚州就以芍藥作為觀賞植物種植,在宋代及清乾隆時期名聲遠揚。湖上園林也喜愛種植芍藥,根據《平山堂圖志》記載,汪氏芍園、白塔晴云之芍廳,筱園花瑞之瑞芍亭及倚虹園之藥欄等,其中筱園花瑞中的百畝芍藥田規模最大。牡丹雍容華貴、富麗端莊,在湖上園林中的種植頻次僅次芍藥。常見的種植方式是與黃石堆筑的大體量假山搭配種植。
揚州湖上園林十分注重疊石造景,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寫到“揚州以園亭勝,園亭以疊石勝”。但由于揚州地處沖積平原,天然石材只能依靠從各地運輸得到,《平山堂圖志》對湖上園林的疊石進行了詳細的描繪(見表1)。

表1 《平山堂圖志》中記載的疊石方式
湖上園林中的疊石形式多樣,多采用特置、群置與散置等方式形成園景。將湖上園林的疊石特點具體概括為如下:
瘦西湖北岸的地勢平坦,造園者因地制宜,沿岸堆疊石壁假山,如“石壁流淙”(圖1)運用靜態的石景結合動態的水體形成對比,動靜互補,虛實響應,營造豐富的景觀層次和咫尺之間的磅礴氣勢。

圖1 石壁流淙景點石壁圖
由于運輸的限制,揚州園林內的石材大多體積較小,因此常用質堅穩重、雄偉大氣的黃石堆疊形成假山,置于入口處或重要節點位置,高度與園林建筑相當甚至高于建筑高度(圖2)。山石的蒼勁嶙峋與植物的枝繁葉茂形成鮮明對比,相互映襯形成強烈的景觀效果。

圖2 法凈寺假山圖
3.2.1 貼壁湖石造景,豐富游覽體驗
利用玲瓏剔透的湖石集中堆疊形成假山,根據湖石天然形態因勢而就,各種洞壑形態應運而生。“卷石洞天”中有多處貼壁假山,其中被稱為“郊外假山第一”的九獅石(圖3),結合植物、建筑、水體形成景觀,以疊高峻曲折的湖石假山求得真山意象,增添園林的游覽趣味。

圖3 《平山堂圖志》卷石洞天中的九獅石圖
3.2.2 貼水列置湖石,增添自然野趣
為了使園林與瘦西湖更好的相融,造園家仿照岸邊巖石分布的景象,將樣式大小各不相同的石頭錯落有致地散置在駁岸(圖4),以此打破駁岸及其他園林要素與水面的遠近隔閡,豐富水岸線的高低層次,增加了園林駁岸邊緣的自然野趣。

圖4 《平山堂圖志》蜀岡朝旭的湖石圖
通過對《平山堂圖志》文字和圖像進行探析,植物種植形式多樣,十分注重與水體、假山景石和園林建筑搭配成景,甚至作為主景命名景點。善于用不同形態的植物區分公共性和私密性的空間,明確園內不同功能的區域。疊石規模恢宏,石材種類多樣,大多結合瘦西湖模擬自然山水來營造豐富的山石景觀。湖上園林與城市園林相比更為依托自然景觀進行建設,充分考慮到游人舟行觀賞的視覺角度,結合不同的園林形成園林集群系統,打造瘦西湖游線上統一有序的園林景觀。
湖上園林是揚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在運河背景下的揚州園林風格和清朝時期揚州富足的生活景象。盡管湖上園林大多已不復存在,但歷史圖像和園記為其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依據。作為具有運河城市特色的園林集群,揚州湖上園林構建了河流水系與行為活動相互依存的發展關系,將有限的河道營造出多樣的山水空間,為城市水上游覽線的設計提供了理論價值和參考意義,為現代城市河流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案例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