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皓潔
(徐州市祥和小學校, 江蘇 徐州 221000)
對于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指出:作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新課標的修訂對義務教育階段課程進行了整體設計和系統完善,聚焦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課程結構、教學質量、學段銜接等關鍵維度[1]。相較于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語文課標內容厚了,概念多了,更加全面、整合了。基于此,在研讀課標時,須廓清課標中的概念內涵,深入體悟課標精神,恰切融入教學實踐,促使新課標理念真正落地。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小學語文教學常常與生活疏離,與實踐割裂。究其原因:一方面,兒童語文學習呈現淺層化傾向。淺層化學習,意謂流于淺層的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式的學習,與深度學習相背離。另一方面,兒童思維呈現單一化傾向。兒童思維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兒童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呈現的思維單一化傾向會遏制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導致兒童在學習時無法主動關聯真實的生活世界,呈現低通路遷移。因此,語文教學應著力改變以課時計劃為單位實施、“學用脫節”等現狀,教師在教學時應深切思考教學的知識點在整個教材體系中,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中與其他知識、能力的關聯,與真實生活的關聯,重視知識與能力的前移后續。
基于以上考量,國家于2022年出臺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無疑成為語文教學變革的歷史邏輯與應然走向。新課標以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為理念,從“知識傳遞”轉向“知識建構”,意味著我國的語文課程建設從整體上邁入核心素養階段。新課標整合了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以及下位的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是一個從思想到行動的關聯概念連續體。課程理念是課程建設的總體設想,也是理解課程標準精神的鑰匙。新版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上提出若干突破性內容,比如圍繞語文核心素養架構目標體系,用語文學習任務群組織課程內容,提升語言實踐活動和課程評價的地位。這些理念從課程改革的高位來回答語文課程建設的關鍵問題,并在繼承以往語文課程探索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對未來語文課程建設既有引領性,又有針對性。
研讀課標,離不開教育通識、課標研究的原理及其價值、課標研究的視角與方法、基于課標的教學優化等方面的深度學習,特別是課程發展的演變歷史,課程及教學概念的追本溯源、學理勘探,能使我們系統了解課標“延續—借鑒—定型—改革—修訂”這一變遷發展過程,進一步明確課標的方向性、宗旨性和綱要性。
課標的研讀與學習,必然要回到教育(改革)的初衷和原點。亞里士多德曾提出,人類有兩種基本的思考方式:第一種是從原點出發,向外不斷拓展;第二種是倒過來,不斷從外面回到當初出發的原點。今天的教學改革,其實都是在不斷地回到原點重新思考。回到育人原點,從過去只看“冷冰冰的知識”,走向關注“活生生的人”,走向更廣闊的教育天地。我們會發現,基于課標的語文教學研究,其實內含著豐富的“育人力”“學習力”和“生長力”。
不僅如此,在研讀課標時,也可以借力專家、學者、名師的觀點,這更是一種思想的借鑒和觀點的吸收。經梳理分析發現,目前關于新課標的研究觀點主要集中在理念研究和構成分析兩個方面,包含內涵、特點、價值及設計思路等要素。在內涵闡釋方面,顧明遠教授提出,“新課標”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注重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并從目標、內容、方法上都提出了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溫儒敏先生強調語文教學要立足新課標理念,把握好一個“遵循”,一個“尊重”、一個“用好”,即遵循課標精神,尊重教學實際,用好統編教材,三者彼此連帶;崔成林老師則以“12345”來概括描述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即:一個核心——核心素養,兩條路徑——綜合育人、實踐育人,三有目標——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建設者,四大突破——課程目標素養化、課程內容結構化、學習方式實踐化、學業質量標準化,五項策略——教學評一體化教學原則、大單元設計、結構化思維教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和項目化學習、作業與命題設計改革。幾位專家立足新課標理念,對其內涵進行系統、深入、細致的詮釋和解析。就課標特點及價值取向而言,崔允漷教授明確指出,新課標圍繞素養導向,從課程目標,到課程內容,再到學業質量,借助層級化的目標體系回答了“立什么‘德’,樹什么‘人’?”這一問題;吳剛平老師提出在“新課標”出臺之后,教師要更加重視里層的學習意義,包括學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習動機、學習體驗、認識成就、能力高度、情意態度、身心和諧、精神境界等,并能明確回答“知識最重要的育人價值是什么”;薛法根老師指出,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以人的發展為綱,實現了素養型目標、結構化內容、學科性實踐、標準化質量等多方面的突破,為推動語文教學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努力的方向與有力的支撐。由此可見,新課標指向核心素養的培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設計思路方面來看,郭華教授提出了“結構化”設計觀點,課標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都在做結構,為的就是要活化和動態化教學,結構化的課程內容可以促使教師用整體有序、多樣綜合的方式進行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習真正發生;余文森教授就新課標理念下的思維方式培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要注重原生態問題,倡導原生態教學和有高階思維參與的深度教學;徐淀芳老師就新課標理念下的跨學科學習設計進行細致說明,并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結合教材,把握跨學科主題,凝練育人價值,以綜合學習、實踐學習、探究學習為主,設計學習任務或者學習活動,此外,還要關注學習活動的層次性和進階性。以上觀點表明,關于新課標的研究已經開始從理論建構逐步走向價值追求,從概念剖析逐步走向實踐操作。結合新課標研究及新課程改革對學生思維發展、認知進階的要求,在未來的研究中更應該關注新課標理念在學科教學中的實踐推進和成果凝練。
由回歸理論溯源走向專家課標解讀,意謂我們在研讀課標時要形成“向上飛揚,向下潛沉”(成尚榮語)的路徑和策略。向上,去追尋理論的深邃,厘清課標的指向;向下,去觸摸實踐的鮮活,遷移課標的精神與理念。專注于理論學習,扎根于實踐土壤,由“術”的精煉回歸“道”的探尋,回歸于對教育本質的理解,對兒童的理解,真正將新課標理念落實于行動中。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基本原則的第三條指出要“聚焦核心素養,面向未來”。勾勒面向未來的教育應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也就是說,我們既不能以培養學生雙基來落實立德樹人,也不能因為三維目標提了很多有價值的教育要素,而以此來落實立德樹人,這其中缺乏一個整體育人的設計框架,那就是以核心素養為基礎來培育人的理論框架,這是一個完整的、系列的、具有邏輯的建構,是從學科本位到知識本位再到學生發展本位的轉型,是整合的設計,系統的設計。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強調資源的整合與生成,從整體認知入手,形成整體思維,建構整體觀念,注重縱向或橫向的知識聯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實施靈活而開放的語文教學。
真正落實核心素養,要在素養導向的知識觀下面,以大觀念、大任務、大主題來整合課程內容,設計學習任務,優化組織方式;各項任務、活動間建立意義關聯,以此來體現“綱舉目張”,實現學習方式及育人模式的變革。
以語文學科為例,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2]。新課標中特別強調了“綜合性”和“實踐性”,也有了一些創舉,比如“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構建、語文大單元的設計。
關于“語文學習任務群”,課標中是這樣提及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結構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核心素養形成的內在邏輯,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3]。學習任務群的安排注重整體規劃,按照內容整合程度不斷提升,分三個層面設計學習任務群,根據學段特征,學習任務群安排可有所側重,突出不同學段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體現連貫性和適應性。
學習任務群以“習得”為旨歸,要通過“習”然后“得”,以“得”為評價標準。三個層面六大學習任務群(參見圖1),并不是說每篇每課都要全部涉及,要從根本上厘清幾者之間的梯級關系和必備的聚焦功能。其中,基礎型學習任務群體現“基礎性”,是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發展型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應著眼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更多地體現在如何運用語文的方式去理解、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涉及的范圍更加廣闊,由教材走向整本書,由語文學科走向跨學科,由課堂學習走向生活學習。三層學習任務群以基礎型學習任務群“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為前提,交錯體現,螺旋上升,共同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升。
作為新概念的提出,“任務群”和“大單元”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二者共同指向學生素養發展與提升。從教學設計角度來看,“大單元”是基于教材已有單元內容進行統整,整合單元目標、內容、情境、方法,既可以是單元內部的整合,也可以是單元間的整合。“任務群”則打破了文本教材的界限,由同類任務單元組合而成,立足“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等六個領域進行重新規劃,有的任務群打通了整冊教材的設計,有的任務群則是補充新資源的校本化、班本化的創造。縱向來看,六個任務群貫穿四個學段,螺旋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提出,讓教師不再完全被教材所左右,教師不但擁有了創造性開發教材的機會,也有了創編教材的機會。因此,在進行學習任務群設計時,我們依然要遵循三個邏輯,即學科邏輯、學習邏輯、生活邏輯的統一,以任務為載體設計學習單元,整合多種元素設計學習流程,以此來做到陸志平老師提及的“關鍵要把語文學習任務群落實到課堂上”,讓每堂課成為單元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每堂課中體現語文學習任務群的理念和思想。

圖1 “學習任務群”層級設計架構圖
2022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中指出,“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4]。情境是一切認知或學習活動的基礎。借助與情境的互動,關聯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實現“情境—建構”的過程。同樣,兒童的語文學習也離不開生活。在教學中,要將學生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與語文教學目標相關聯,轉化成具有教育意義的教學內容。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語文新課標的基本宗旨與培養目標。然而,語文知識并不是一座“符號”的孤島,它依存于生活情境,依存于學科邏輯體系之中,關聯學生經驗,有助于個體發現、理解并重構知識經驗,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整合、遷移與運用,實現語文教學中字詞句篇及聽說讀寫之間的轉化統整,指向兒童高階認知能力的提升。
統編教材單元組合的結構體例充分落實課標精神,各部分有機串聯,形成整體[5]。學習任務群的設計,將教學單位從原來的一篇課文,擴大至一個單元、一組單元,甚至還包括課外補充的文本、引入的學習資源,借助主題的聚合,匯集學習資源,進行重組和開發,形成有價值、有意義的主題式教育素材。以學習主題為綱領,以學習情境為依托,聯結學生生活,實現遷移運用,在此基礎上建構完整的學習鏈條。
立足課標理念,挖掘語文學習任務群的價值與旨歸,不難發現,任務群教學強調在更加廣闊的視域內突出語文教學結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在價值觀取向上則更符合“立德樹人”的大方向。借助任務群的設計與實踐,鏈接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實現語文知識點、素養點、創新點的交叉聯結,架構完整的學科核心素養體系。
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如果我們“漫無目的”,那它只能“雪上加霜”,如射箭沒有靶子,無的放矢,像腳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以致最后則是“一團亂麻”。我們所有的教學實踐都應依課標而行。
統編版語文教材在編制過程中以素養為導向,強化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與貫穿,確立教材編排體系由靜態系統轉向動態系統。教材僅僅是語文課程的一部分,如果教師只是按教材的思路教語文,多大程度上能夠實現語文課程的開放性和創新性,教師應面對不同學情的學生,在課標指導下合理而靈活地使用教材,創造性地開發教材。因此,“研讀課標”是教材使用的首要要求。
教師通過研讀課標,厘清每個學段、每個學年、每個學期的教學目標和學習重點,立足單元整體,細化語文要素,將要素與目標落實于單元文本及課后習題中。從學生角度出發,教師還要將目標、主題、內容等要素與學生的言語思維發展規律結合起來,尋求它們之間的連接點,促使語文教材發揮鮮活生動的“指導價值”和“應用價值”,真正做到心中有標準、眼中有學生、課中有語文。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教學設計與實施應立足學生發展,以核心素養培育為出發點。學科教學中真正實現素養的落地,需要有基于學科特質的“專業表達”和基于課標理念的“高位理解”,更需要聚焦語文課堂教學。“課堂”才是實施核心素養的最佳“落腳點”。統編不是要“統”成一潭死水,而是要發揮教師的創造性價值,從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和實際出發,讓語文課堂流淌出活水、清水、浩浩蕩蕩的水。
王寧教授指出:學習任務群是在真實情境背景下設計學習主題,整合學習資源,形成學習任務,建構語文實踐活動。學習任務群具備語文課程化特征,努力建設“六位一體”系統學習模式,在設計中落實課程專題化、任務情境化、活動結構化、思維高階化等語文項目學習目標,為語文實踐學習夯實基礎,打通路徑。
因此,基于任務群理念下的語文學習不再局限于單篇教學,要從教材整體出發,用長程的視野,變原來的點狀教學為結構化的教學;不再困頓于課內與教材,要致力于關聯情境與生活;打通學科界限,朝向跨學科的融通式、專題化教學;建設開放的語文學習空間,促使語文學習不斷邁向深入。
未來對于新課標的研讀與實踐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課標的引領下,教師應具備變革的意識,突破觀念的局限,將課標精神落實于行動中。以課程標準為綱領進行的深入解讀與研究,會使教師的教學思想和理念走向深遠,去看到更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