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銀欽
大單元整體教學的開展可以幫助教師優化課堂的設置,給學生提供更加高效的學習機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圍繞現有的課程教學設計進行分析,從教學的優化開展出發進行研究,想辦法圍繞自己的教學實際,滲透大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提升整體數學教學的效率,推動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教師還需要圍繞教材分析、方法篩選、資源檢索、分層教學四方面做出研究,從大單元整體教學的構建入手來進行調整。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大單元教學”是圍繞學科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內容之間的關系,從新課標和教材出發,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與情境素材,進而制訂目標、選擇內容、設計活動、開展教學、進行評價,整個過程環環相扣,使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具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體現在學科教學單元內容的二度開發和整體設計上。大單元整體教學中的“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分別為:①強調統攝中心之大,即常由“大任務”“大項目”等加以驅動;②強調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站位之“高”,要從整體著眼,由“大”處著眼,從實際出發思考學科育人本質,探究展示情境問題的解決方法;③教學單位大,強調時間維度上學生學習的完整性,大單元可能由多個課時組成,并圍繞“以時間定學習”的基本理念而構建。
大單元是課程單元,其標志著教學專業邏輯起點的轉變,總體可以總結為“從知識走向學習”“從內容走向課程”。從課程構成來看,大單元教學屬于一種微課程的構建,其將目標、情境、知識點、課時、學習活動、教師指導、作業、展示、評估整合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微課程,每個單元都有組織者來統攝所有的學習活動。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現階段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目標,大單元教學具有鮮明的主題,且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來構建具體的內容,在大單元整體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經歷探究、分析、思考、研究等過程,這對其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較為有利。
大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本質上是對單元內容的重組與調整,在進行具體內容設計之前,教師需要利用課下時間做出系統分析,想辦法統籌教材中的單元內容,并將其進行組合,形成有效的大單元教學設計骨架。一般而言,大單元教學設計應包含單元主題、單元學情、單元目標、單元評價、單元實施五大內容,具體的課時設計則需要點明課程的所屬類型,從學生的實際發展出發設計分支項目。
1. 借助教材研究,分析單元構成
針對教材展開的分析是實現大單元整體教學構建的基礎,教師需要利用課下時間對所要教授的知識內容進行統籌分析,研究章節知識點的具體構成。當教師完成基本知識的解析后,還需要對章節教學中適宜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內容進行研究,以此達成教學的總體認知,為后續的細化設置與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構建創造條件。
例如,在進行“全等三角形”這一單元的教學時,為了統籌知識內容,構建大單元整體教學,教師就需要對本單元的分支章節內容進行評析,找出需要學生學習掌握的知識內容,為后續的知識銜接與大單元教學的生成做好準備。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在“全等三角形”這一單元中,學生需要完成“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的平分線的性質”這三節知識的學習。其中“全等三角形”這一節的學習目標在于幫助學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形成基本的認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這一節的學習目標是帶領學生認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四種方法;“角的平分線的性質”這一節則是聯系三角形全等的知識對角平分線的性質進行探究的過程。
2. 分析知識聯系,構建有效銜接
大單元整體教學是針對具體主題而構建的相對獨立的微課程,教師需要從大單元的整體構成出發來篩選教學單元中存在的知識內容,并從知識的聯系入手,圍繞大單元的教學目標來篩選教學需要展示的知識內容,進而構建有效的知識銜接。為了實現這一點,教師需要預先進行大單元主題的研究,從單元主題的研究出發,明確教材教學單元的主體,再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和分支教學內容形成具體的大單元主題。
例如,在完成“全等三角形”這一單元知識的整理后,教師就可以聯系單元知識之間的關系來進行銜接處理,構建合理的大單元整體教學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融合“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的平分線的性質”三個章節之間循序漸進的知識探究順序來做出構建,形成以“三角形全等探究”為主旨的大單元整體教學主題。
3. 生成教學單元,做出系統設計
教學單元的合理組建是構建大單元教學的關鍵,教師需要統領所搜集整理的教學資源,將其串聯到一起,形成完善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在實際的整理與生成過程中,教師需要圍繞單元主題、單元學情、單元目標、單元評價、單元實施等進行整合,完成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例如,在實際教學中,針對“全等三角形”這一單元,教師就可以構建如下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單元主題:全等三角形的證明與判定。
單元內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學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學習、全等三角形的證明、利用全等三角形知識證明角平分線性質的學習。
單元學情:在上一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三角形相關的知識進行了系統學習,掌握三角形相關的角及其內角的相關知識,這為本單元全等三角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單元目標:讓學生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與判定方法進行學習,使學生可以在教師構建的探究學習情境中對相關的知識進行探究學習,確保學生可以掌握三角形判定的相關知識,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為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
單元評價:結合單元的主題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表現給出與學生發展情況相契合的教學評價。
單元實施:闡明全等三角形的整體教學思路與具體的活動內容設計。
為了構建有效的大單元整體教學,推動學生的有效發展,教師除了要對大單元教學的組建做出研究外,還需要對教學中細化因素做出分析。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教學方法的合理選用會對大單元教學的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教師需要對現有的方法做出反思,再結合學科教學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數學學科而言,教師可以圍繞數學思想的解析與解釋來做出展現與研究,從學生的實際發展出發選取教學方法。
1. 結合知識分析,探尋數學思想
為了結合數學教學實際,明確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需要在教學開始前做出分析,對學科知識的構成進行思考與研究,找出其與數學思想的相關聯之處。在完成數學思想的解析分析之后,教師可以聯系對應數學思想與核心素養的關聯性做出思考,分析如何在大單元教學中體現相應的數學思想,推動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
例如,在進行“全等三角形”這一單元的教學時,為了實現單元教學的有效構建,教師需要聯系本單元的知識教學內容來分析數學思想的構成。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全等三角形的教學涉及多種判定方法的使用,其教學中可以滲透歸納推理思想的培養。在明確了數學思想的構成后,教師需要圍繞該數學思想的合理展現做出分析,并結合核心素養的培養選擇數學教學的有效方法。
2. 圍繞具體思想,選擇教學方法
實際教學方法的選擇需要圍繞具體的數學思想來實施。“全等三角形”的知識教學以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學習為核心,學生需要在學習中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诖耍梢源_認本單元的教學中適宜融入的數學思想為“數形結合”,基于此思想,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結合問題導學的方式來構建教學方法的集合,力圖在大單元教學中,通過圖像的展現與學生思考的引導,讓學生有效地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圍繞問題導學法的應用做出研究,分析這一方法有效融入教學設置中的方法。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問題導學的關鍵在于問題的設置與提出,學生將在問題的思考過程中來獲得核心素養與能力的發展,而教師在設計問題導學的問題時也需要充分考慮大單元教學的設計,從課程的核心重點出發來設計問題。在進行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教學時,為幫助學生掌握證明方法,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特別重視教學展示的進行,借助媒體工具為學生展示證明的過程,并幫助學生學習。
3. 聯系教學實際,生成教學情境
前文已經提到過,情境的構建是大單元整體教學的一個構成因素,為了確保自己的教學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并能推動學生進行研究與思考,教師需要綜合所教學的知識內容做出拓展,從大單元的教學主題出發構建合適的教學情境,在情境中推動學生去進行研究學習。為了實現教學情境的構建,教師需要從教學工具的使用與教學拓展材料的開發兩方面做出研究。
例如,在教學中,為了構建與“全等三角形”教學相契合的有效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圍繞本單元的知識構成來做出拓展研究,從教學實際出發來構建與當課教學主題相契合的教學情境。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全等三角形”的現實應用展現是一個可行的教學情境,教師在實際中可以圍繞“全等三角形”的知識拓展來進行綜合整理,將相關案例內容的展示融合到單元實施環節之中。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進行“全等三角形”的教學時,借助教學展示的方式為學生創建一個案例,案例中展示的可以是一扇破損的窗戶,在學生觀察圖片之后,教師就可以做出提問:“工人若想選擇一塊合適的玻璃替換上去應如何做?”在提出這一問題后,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回答引領學生對現實情境進行思考,嘗試著應用本課所學的知識去探究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法。
大單元整體教學的構建需要教師開發較為豐富的課程資源,并圍繞教學的目的做出教學過程的具體構建。在教學實際中,教師需要對自己可利用的教學資源進行分析,再從實際教學的需求出發做出拓展檢索,獲取教學所需的基本資源。為了實現這一點,教師需要圍繞教材進行研究,從大單元整體教學的構建出發明確教學所需求的資源內容,而后再結合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網絡檢索,獲取教學所需的基本資源。在完成資源的搜集之后,為了實現資源的合理統籌應用,教師需要從實際教學過程的生成出發來對已掌握的資源進行整合處理,將其合理地歸入各個教學環節之中。
1. 結合教材研究,斷定教學需求
為了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搜集,教師需要對數學教材進行研究,從現有資源出發做出分析,明確自己已有的資源儲備,找出仍欠缺的資源內容?;诖艘?,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對教材中的知識章節進行分析,抽離出教學中需要引領學生展示的概念知識,而后分析展示相關知識與概念所要使用的具體資源。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同樣需要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與大單元教學的塑造來做出教學資源的選擇。
例如,為了構建合理有效的“全等三角形”大單元教學,并推動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教師需要從實際出發進行所需資源的分析。首先,有效的大單元教學需要一個具體而有效的大單元教學設計,為了實現這一設計的有效構建,教師需要尋找一些相關的案例模板,奠定教學設計的藍本;其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與證明方法的學習需要教師做出高效的教學展示,這就需要教師找到幾個合適的圖形或案例;除此之外,在完成基本內容的教學與解析后,學生練習的開展也是教師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基于此,教師還需要圍繞全等三角形的知識內容搜集一些用于學生課上練習的證明題目。
2. 基于現有資源,進行網絡檢索
在明確了現有資源的構成后,為了獲取大單元教學所需的基本資源,教師需要圍繞教學的需求生成資源檢索的關鍵詞,進而將其鍵入搜索引擎或教學平臺去搜集教學所需的素材與資源。其中,教師可搜集的資源有教學的優秀設計、課程相關的拓展資料、對應單元的大單元教學設計范例等。
例如,在實際的教學中,為了推動“全等三角形”這一單元的教學,教師就需要結合已有的資源內容進行分析,從實際應用出發研究額外拓展資源的有效搜集方法。其中,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教材與教輔材料是教師已擁有的基本資源,教師在進行教學檢索時可以在教材與教輔材料解析的基礎上生成額外檢索資源的標準,進而訪問互聯網去獲取相對應的資源。
3. 整合有效資源,生成教學過程
在完成教學資源的檢索后,教師就需要整合大單元教學的模板框架對所搜集的資源進行整理分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大單元整體教學與核心素養培養之間的關聯,圍繞具體的核心素養構成,來統籌教學資源,生成對應的教學環節。其中,教師設計的環節可以為學生討論、師生問答、學生活動等。
例如,當教師完成教學資源的搜集后,為了實現資源的合理整理,構建高效的教學流程,教師就需要對所擁有的教學資源進行系統的歸納整理,從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與教學的現實構建入手做出探究。一般而言,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各個教學環節的生成來設置資源。其中在大單元目標的生成上,教師需要結合單元的教學主題與搜集的教學資源來做出界定,凸顯核心素養的培養價值;在大單元教學過程的生成上,教師則需要圍繞教學方法的應用與師生互動的進行來安排教學的實際進程。在基本教學完成后,教師還需要圍繞教學總結與作業練習的布置來做出構建。
分層教學的構建是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教師也要考慮的關鍵一環。為了實現分層教學的合理構建,教師需要對多元智能理論進行研究,分析學生智力發展存在差異這一現狀,進而從實際出發來做出教學分層。在明確了基本的分層原則后,教師還需要圍繞新課標的現實要求與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求來給出學生核心素養的階段性發展目標。
1. 融合多元智能理論,研究學生智力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學生的智力發展受先天和后天雙重影響而呈現不同的特點,智力發展不同的學生在進行知識學習時所表現出的能力和知識接受速度存在明顯的差異。教師需要認識這一客觀規律,并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學生的智力發展情況進行分析與研究。一般而言,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與一些小測驗的開展來辨明學生的智力發展情況。
例如,在大單元教學的設計中,教師需要在進行正式教學之前做出研究,通過課堂觀察和課堂測驗的進行來分析學生能力的發展情況。如在進行“全等三角形”這一單元的教學時,為了有效地調研學生的現實發展情況,教師就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作業完成情況做出觀察,并為學生設計自學環節,給出相對應的檢測題目,以此斷定學生的基本智力發展情況。在完成智力發展的研究后,教師就可以獲得構建有效教學的基礎條件。
2. 基于學生現有發展,做出教學分層研究
學生智力發展的研究是為了推動教學分層的有效進行,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需要對學生的現有能力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從智力、能力、綜合發展入手做出學生的能力的具體分層。在實際分層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考慮構建學生檔案,通過學生檔案的構建將學生的綜合發展情況清晰地顯現出來。在完成學生檔案的構建后,教師也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具體表現給出教學分層設計的現實要求。
例如,在實際中,為了做好學生的分層工作,教師就需要結合學生智力研究的發現,綜合學生的現實學習表現進行思考分析,進而給出與現實情況相符合的分層設計。其中,教師可以先圍繞學生的智能發展和綜合能力發展情況做出分級評析,在完成學生能力分級后,教師可以再圍繞教學的實際內容做出拓展,給出差異化的要求設計。
3. 統籌學生發展需求,選擇教學分層項目
一般而言,教學分層包括目標分層、要求分層、作業分層等,為了確保分層教學的實施可以幫助學生實現有效發展,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現實發展情況來做出研究,從大單元整體教學的開展要素出發選擇分層的具體項目。在實際中,教師可以圍繞大單元整體教學的目標設計來滲透分層,從學生的實際發展出發給出梯度化的要求設計。
例如,在實際的教學中,為確保分層教學可以有效地深入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從大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的分層化設計入手,在此基礎上再對教學要求進行分層化處理。這樣一來,教學目標分層和教學要求分層就可以幫助教師將教學進行梯度劃分。作業包含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兩類,考慮到“雙減”的現實要求,教師需要在進行分層作業設計時兼顧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的差異化設計。其中,對課堂作業,教師可以設計較多的知識作業,以具體的題目為主,這些作業的分層可以體現在計算復雜度和題目考查點上。在全等三角形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布置計算難度和考查要求不同的習題。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上,教師需要盡可能多地選擇一些實踐活動類作業,減少書面作業的設計。在這一類作業的設計中,為了體現教學分層的構建,教師可以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入差異化的要求。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構成,大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中,教師需要統籌整體的學生表現和學習情況來給出有效的教學評價。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設計的評價指標較低、形式也較為單一,教學評價難以有效地實現設計的效果,教師的教學效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在當前,為了構建有效評價,教師需要圍繞評價指標的優化、評價形式的拓展、作業評價的開展三個方面做出調整。
1. 優化評價指標,提升評價廣度
評價指標的單一是很多教師教學評價設計的誤區,其將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作為評價的唯一指標,這樣的評價設計會使得教師的教學偏向唯分數論。在當前,新課標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推動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教師需要從核心素養的構成出發分析核心素養所表征的學生能力,進而從實際的能力發展狀況出發拓展評價的指標,提升教學評價的廣度和有效性。
例如,在進行教學評價設計時,為了構建更加有效的評價,教師就可以在大單元知識掌握評價的基礎上融入學生能力評價、學生發展評價、學生核心素養評價。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素養評價不需要展示給學生,教師可以將此評價作為自己后續調整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托。在明確了需要拓展的教學評價指標后,教師就可以在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時,圍繞大單元教學目標進行相應評價標準的預設。為了實現評價的具現化,教師可以生成評價表格,在表格中構建各個發展階段的評價要求,進而針對學生的發展情況做出歸類評價,提升評價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 拓展評價形式,滲透學生評價
評價形式的拓展也是教師需要關注的一大內容。在過去,教師評價是教學評價的唯一構成,教師是評價行為的主體。在當前,學生評價的開展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內容,其思維能力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發展。為了在大單元整體教學中做出評價的設置,教師可以圍繞分支課時教學和單元整體教學來分別構建評價體系。在分支課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學生自評或互評,并為學生提供評價的要求標準,讓學生進行自省和評價。在大單元整體教學完成后,教師還可以綜合大單元整體教學的任務和目標讓學生反思評價學習任務的達成情況。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學中,為了拓展教學評價的形式,凸顯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在設計大單元整體教學評價時,就需要在評價中融入自評或互評的學生評價設計。在其中,為了輔助學生進行評價,教師可以針對當前的大單元教學內容做出分析,為學生提供可行的評價表作為評價的依托。這樣一來,在實際中,學生就可以結合評價表中的項目對彼此和自己的學習發展情況做出評價,探明自己的現實發展。在學生評價完成后,教師就可以綜合學生的表現,從核心素養和大單元教學的完成度入手來做出總體的評價,點明學生現存的學習發展問題。
3. 調整作業評價,強化評價效果
教學評價的有效調整可以幫助教師構建高效的師生互動環節。作業評價也是教學評價的構成,但其常常被教師所忽視。在過去,很多教師在完成學生作業的批改后只會給出一個“閱”字作為評價的內容,這一評語雖然可以表示教師已經完成了作業的批改,但學生并不能認識到教師對其的認可,也看不到教師對其提出的建議,評語的效果難以有效發揮。在當前,為了革新教學評價,教師需要對作業評語的設置做出調整,盡可能使用15字以上的長評語對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中也要系統地分析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點明學生現有的問題。
例如,在實際的作業布置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現實作業完成情況來做出合理的評析,進而給出針對性較強的學生評語。其中,教師使用的評語可以是“總體作業完成度較好,但在解題上存在步驟混淆的問題,希望你在今后的學習中可以特別注意這一點并做出重視與調整,老師期待著你的進步喲?!边@一評語的提出,學生就可以認識到自己現存的問題,并了解到教師對其的關注,進而學生就可以在后續的學習中做出針對性的調整。
綜上所述,大單元整體教學的開展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有著較強的推動作用。在當前,新課標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了構建有效的初中數學大單元整體教學,教師需要對大單元整體教學的概念與意義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從實際出發找出大單元教學的實際策略。在教學實際中,為實現“全等三角形”大單元教學,教師可以圍繞結合教材分析,探尋知識聯系;圍繞數學思想,篩選教學方法;聯系資源檢索,豐富教學內容;基于多元智能,構建分層教學;綜合教學實情,設置有效評價五個維度來做出教學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