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怡,張 軍
(貴州財經大學 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外資成效顯著。中國憑借著地大物博的要素優勢、低廉的要素成本以及巨大的消費市場成為外商投資的主陣地。在2019年,我國已注冊外商投資公司101635家,實際利用外資累計229.04億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總額為1億美元,占實際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62.3%;中外合資企業352076家,同比增長35.2%,達到355億元。6089家中外合資企業,同比增長6.1%,達到62.5億元。顯然,外商投資對我國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與發展,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深入研究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的作用,成為需要重視的理論與實際問題。
通過梳理文獻發展,關于外資進入對于產業的影響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認為外商投資有助于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首先,從1995年開始,中國人民政府發布了《引導外商投資發展方向的暫定規則》,將外商投資項目包括了獎勵、限制、禁止、許可四種,根據產業政策引導直接投資的投資方向。2019年,《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調整為《鼓勵外商投資的產業目錄》投資條件得到放寬以促進外商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其次,外資能夠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外資進入可以提高當地企業的知識、技術和管理水平,提高生產技術和生產效率,提升中國出口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通過技術溢出、示范模仿、合作交流,有效推動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再次,外資進入可以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在現階段,由于世界供應鏈主要由跨國公司所領導,因此按照國際貿發會議的統計,世界貿易的將近80%都是由跨國公司所完成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跨國企業開展的國際投資形成了世界價值鏈的主要動脈,直接決定了世界價值鏈的廣度和深度。最后,外資進入對就業的積極影響。毛其淋認為國內外中間品供求的進一步擴大將會引起對國內外中小企業利潤增長和再投資限制的進一步放松。另一類認為外資進入會對中國產業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大批外商涌入激化了本土產業在市場上的爭奪,擠占了本土公司的市場份額,當地公司失去了壟斷優勢和國內市場占有率,促使它們縮小產品規模。韓國高認為外資進入,推動了本國中小企業由傳統勞務密集型向知識產權密集型等轉化與提升,而由于勞務節約的技術造成了國內要素市場不均衡,從而形成了要素的替代效應。席艷樂認為外商投資對中國非正規就業者的工資收入水平形成了影響,產業結構向勞動密集型企業偏斜。
通過梳理文獻發現,學者們對于外商投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就業,對中國整體的產業發展研究較少。目前,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一個沒有從外國資金中受益,而且它們都沒有達到完全不依賴外國資本而實現經濟發展高速度。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國內國外政治經濟形式的發展,我國利用外資的狀況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從整體上把握外國投資與中國三次產業發展的內在邏輯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中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使用VEC模型對外商投資和中國三次產業發展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和制定合理的政策建議提供參考。
為開展基于EPS數據庫的研究,選取了1992-2020年28年間中國外商投資總額和三次產業增加值數據.采用中國外商投資總額(I1)的對數形式反映外商投資狀況;以對數形式表示第一個部門(II1)的增值狀況,II2和II3分別反映了第二和第三部門的發展狀況。
本文通過取對數和差分之后,使用stata得到了圖1,由圖1所示,由于外部投資對三次生產的發展產生了相應的聯動性,很可能產生長期平衡聯系,形成了一種協整系統,從而可以判斷是否具有協整秩,亦即確定具有多少個線性或無關的協整向量,得到了表一。由表一可看到,包括常量項和時間趨勢項組成的協整秩跡試驗結論,其實只是一種線性且獨立的協整矢量。最大特征值檢驗結果則指出,協整等級0的原始假設可以在5%的水平上被拒絕,但“協整等級1”的原始假設則無法被拒絕。

圖1 關聯性檢驗

表1 協整檢驗
從表二知,外商投資對第三個行業的經濟發展負面影響雖不明顯,卻對第一個行業和第二個行業的經濟發展都起了重要的影響。對新建立的VEC模式是否具有穩定性檢驗,結果如圖2所示,所有單位根都在單位圓內,因此具有穩定性。

圖2 VEC穩定性檢驗

表2 VEC協整方程
由于系數項只能反映一種局部的經濟動態關系,所以為了研究外商投資對三次產業發展的全部作用過程,通過繪制正交化的脈沖響應函圖,我們可以對隨機誤差項施以標準差程度的沖擊,并探討了內在變數對本期值和未來值的作用。如圖3所示,圖中的水平軸表示沖擊影響的滯后期,縱向軸表示我國三大產業對外部投資沖擊的反應如何,沖擊效應模擬20年。

圖3 脈沖響應
由圖3可看到,我國第一產業的發展在受到了外部投資的一個前向沖擊后,在第一階段有了相當快的順向響應,而沖擊效應則在第二階段開始減弱,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迅速上升到0.65左右。從此持續了下滑或向上的態勢,且并無太大的波動在,但第十一期延續了平均為零點二五的上升下降態勢,這也說明,外商投資對中國農副產品生產的促進作用很明顯,而且時間也較長。在外資沖擊之后,我國第二產業也有了快速而長期的反應,在第五個時期達到了沖擊的高峰之后,維持了小范圍上升又下降的趨勢,從第五期開始也維持在了均值為0.25上下波動的范圍。這表明外國投資在第二部門發揮了更積極、更可持續的作用。在我們的第三個行業受到外國投資的沖擊后,我們在第一個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積極響應,在第四個時期得到了最大的響應,之后的響應均為正向但出現了小范圍的波動,長期來看,平均穩定在0.125左右。總的來說,外來投資的正面沖擊,會對三個行業的發展產生長遠的正面影響。從圖中可以發現,在1992-2020年外資投資對第一產業的長期發展影響較大,然后是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作用相對較小。此外,三條曲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通常波動很小,這說明我國三個產業經過外商投資的積極影響,根據自身特點穩定發展。
方差分解將模型系統中變量的方差分解為每個干擾項,以提供影響模型中每個變量的每個干擾項因子的相對程度。借助方差分解,本文進一步研究了不同結構沖擊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如圖4所示。

圖4 方差分解
由中國第一產業的方差分析圖可發現,中國的第一產業發展不但受到自身環境變化的影響,還受外商投資和二、三產業發展的共同影響。第一產業的發展也深受外商投資的影響,在第一期超過了70%,這表明中國第一產業的發展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后外商投資也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它在一小范圍內先降低后再提高,到第二期降低到了50%以下。在外商投資沖擊的情況下,從第一期開始,然后下降,再經過第十期,保持在70%左右,這表明外國投資在第一部門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產業的方差圖表明,當第二產業受到沖擊時,自身估計的誤差率約為55%,并在以后逐步降低,在第20期時下降到17%。外商投資對第二產業的貢獻在第一期不到20%,但以后繼續增加,到第二十期增加到了55%左右,這說明了中國工業的發展趨勢對投資的沖擊反應很快,影響明顯。另外,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也給第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貢獻,第一產業13.8%,貢獻比較低,而第三產業的貢獻也比較高,超過了40%。
根據第三產業的方差分解圖,第三產業的發展受到自身沖擊的影響在第1階段達到35%左右,后期逐漸下降,在第20階段下降到7%左右。外商投資對第三產業的沖擊,第一階段達到11%左右,之后穩步上升,第20階段以后穩定在40%左右。我國第一產業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從第一階段的42%逐漸下降到第20階段的35%。從長期來看,第二產業對第三產業的貢獻從初期的10%穩定增加,到第20階段達到了15%左右。
對我國外商投資與三次產業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并得到如下結果:其一,外商投資數量和中國產業結構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動態平衡關系。對第三產業的促進作用表現為遮掩效應,對第一產業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第二產業具有促進作用,從長遠來看,外資對三個行業的發展都有長遠的促進作用。其二,中國對外貿易與工業發展的短期震蕩和中長期平穩走勢并沒有太大差異,通過短期震蕩,經濟系統通過自我調節機制將回歸到長期均衡。其三,脈沖響應與分散分解的研究結論共同指出,外部投資沖擊已經對中國三次產業的發展形成了顯著而穩定的影響,說明外商投資對中國三次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第一個行業中,而不是第二個行業與第三個行業。
如實證分析所示,我國外商投資以及產業結構調整關系明顯,為了實現我國各行業總量的增加,進一步優化總體結構。因此提出建議:
一是三個行業要素合理配置。由于外商投資大多集中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對第三產業的影響較??;我國第三產業基礎薄弱,起步較晚,我們可以增加第三產業的支出以彌補發展落后的缺口,積極發揮服務業。我國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積極對外承包國際服務,積極發展貿易服務業,利用倡議提供的平臺和機會,促進產業和諧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
二是要廣泛轉向集約高效的招商引資方式,通過合理利用外資促進產業結構現代化。目前外商投資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影響并不大,所以,中國應該逐步擴大對產業制成品方面和高科技含量的集成型制造服務業,以及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外國投資,尤其是吸引關于人工智能產品方面的外商投資,提升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通過引進外資發揮干中學機制,鼓勵科技創新,提升創新硬實力,增強產品核心功能獨特性。
三是不斷優化引進與投資結構,積極吸納境外技術含量較高的新產品技術和要素,充分利用境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并通過對這些關鍵技術的研發、研究與完善,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吸收與發展,促進我國三次產業均衡協調有序發展,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工業綠色化發展,服務業創新化發展,以及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產業發展與世界接軌,創新引進外資機制體制,合理利用外資,促進產業發展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