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歡歡 ,王建平
(廣西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6)
當前,以海洋為載體和紐帶的市場、技術、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密切,各國都開始關注海洋經濟發展。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域面積十分遼闊,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礦產資源。隨著“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中國開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并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支持沿海省份海洋經濟的發展。
廣西擁有“一灣相挽十一國、良性互動東中西”的獨特區位,肩負著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三大定位”新使命——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伴隨著“以國內循環為主,國外循環為輔”的雙循環格局的逐步形成,將更加凸顯出廣西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對內可以承接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轉移,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外連接東盟各國,廣西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區位優勢和海洋資源,加強與東盟國家的投資貿易往來,促進海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由于海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戰略資源,世界各國開始加快對海洋經濟的發展。中國作為一個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大國,相比于發達國家而言,雖然在海洋資源開采和利用方面起步較晚,但是海洋經濟增速卻非常快。在許多沿海省份中,海洋經濟在GDP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廣西就是其中之一。廣西作為中國連接東盟的橋頭堡,在與東盟各國的對外交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雙方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貿易與投資關系,在推進海洋強國戰略發展中,廣西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廣西海洋經濟發展相對于其他一些沿海省份,起步較晚,但是隨著欽州-北海-防城港一體化發展格局的形成,近年來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如表1所示,廣西海洋生產總值從2016年1251億元增加到2020年1651億元,增幅達31.97%。盡管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沖擊全球經濟的影響,但2020年廣西海洋生產總值不僅沒有下降,而且相比于2019年有所上升,表明廣西海洋經濟擁有強大的韌性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并且這種潛力正在不斷被激發出來,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另外,我們也可以從表中看出,隨著海洋經濟的不斷發展,廣西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占全區的比重也越來越高,從2016年的6.8%上升到2020年7.4%,正在為全區經濟貢獻越來越大的作用。

表1 2016-2020年廣西海洋生產總值及變化趨勢
從海洋產業的結構來看,第一、二產業逐年上升,第三產業發展相對較快,所占比重逐年加快上升。如表2所示,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由2016年的612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895億元,增加額為283億元,而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每年增幅相對穩定。海洋產業結構逐漸得到改善,傳統海洋產業的比重逐年下降,表明廣西海洋經濟發展正在逐漸轉型,更加注重激發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潛力,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表2 2016-2020年廣西海洋三次產業增加值情況(單位:億元)
近年來,廣西為了促進海洋經濟快速發展,著力打造欽州-北部灣-防城港一體化發展,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以北部灣作為海陸交匯門戶,著力推進擴能優服、大能力運輸通道建設、通道物流提升、通道產業融合發展四大行動,全面加強與新通道沿線國家和國內省市合作,努力建設連接中國與東盟時間最短、服務最優、價格最優的陸海新通道,港口設施建設日益完善,表3列出了2016-2020年廣西北部灣港港口吞吐量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北部灣港港口的吞吐量在不斷增加,即使2020年發生了新冠疫情,依然保持逆勢增長,充分體現出廣西海洋經濟發展的韌性。

表3 2016-2020年廣西北部灣港港口吞吐量情況
廣西的海洋經濟發展可圈可點,但是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廣西海洋經濟發展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如與廣西相鄰省份廣東省相比,2020年廣東省全省海洋生產總值17245億元,占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的15.6%,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21.6%,遠超2020年廣西相對應的三大比例。可見廣西海洋經濟發展急需轉型升級,激發海洋經濟發展潛力。
在推進向海經濟發展過程中,廣西已經構建欽州-北部灣-防城港一體化發展,但是在產業布局方面,三所城市的海洋結構單一,產業類似,發展定位不夠明晰,阻礙向海經濟的快速發展。另外,從廣西向海經濟三次產業構成來看,明顯存在結構比例不合理。根據2020年廣西海洋經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廣西2018-2020年一、二、三產業結構沒有發生變化,第三產業發展最好,第二產業次之。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總產值的比例三年來保持穩定維持在15%左右,海洋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總產值比例呈現出先降后升趨勢但是波幅不大維持在29%左右,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總產值比例呈現出先升后降的趨勢但波幅不大維持在54%左右。
相比于一些其他沿海省份,廣西海洋第三產業附加值比例較低,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由表4可以看出,2020年廣西海洋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總產值比例與2020年全國平均海洋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總產值比例有所差別,主要體現在廣西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總增加值的比例比較高達到15.2%,而全國平均水平是4.9%,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倍左右;廣西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總增加值的比例偏低約為54.1%,而全國平均水平為61.7%,比廣西高了大約6個百分點;此外,廣西海洋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總產值的比例為30.7%,低出全國平均水平大約三個百分點??梢?,廣西海洋經濟產業結構有待調整,筆者認為應該將海洋經濟的重點適度轉移到二、三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釋放其發展潛力,為地方經濟做出更大貢獻。

表4 2020年廣西和全國海洋三大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總增加值比例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局網站顯示,見表5。廣西主要海洋業中,支柱產業包括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以及海洋工程建筑業。其中海洋漁業增加值最高,達到了31.4%,濱海旅游業發展迅速,產業增加值超過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洋工程建筑業。但由于2020年暴發新冠疫情,濱海旅游業受疫情影響,沿海旅游住宿以及餐飲明顯下降,比2019年下降15.4%。由表可見,廣西海洋產業過于集中,主要依靠海洋漁業等傳統海洋產業支撐經濟發展,而海洋相關產業占比太小,在接下來海洋經濟發展中,需要著重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業等海洋相關產業,同時對于傳統海洋產業要提質增效,進一步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助力海洋經濟發展。

表5 2020年廣西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構成
廣西海岸線達1769公里,沿岸擁有大小港口21個。目前廣西北部灣港已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已成為中國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和“一帶一路”海陸連接的重要門戶港,是中國內陸地區進入中南半島國家(東盟)最為便捷的出海路徑。同時,廣西沿海港口具有較好的位置優勢,與東南亞國家陸海相連,對內又可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進程中。
2017年廣西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為21862萬噸,占全國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總值的1.56%;廣西沿海生產用碼頭泊位數(萬噸級)有86個占全國沿海生產同碼頭泊位數(萬噸級)的4.41%,沿海公用碼頭泊位數(萬噸級)有71個占全國沿海公用碼頭泊位數(萬噸級)的4.57%。廣西擁有20萬噸級泊位的港口僅有兩個,港口先天優勢并不是很好。另外,貨物運至廣西的港口并不能直接輻射出去這是因為廣西的交通基礎設施不如發達省份完善,廣西本地消費需求有限,與廣西相鄰的云南、貴州消費需求也有限,經濟腹地不廣,所以走廣西-云貴線的物流成本要比走廣東上岸或者繼續海運的高,故而甚至出現“廣西貨不走廣西港”的現象。
廣西十四個地級市只有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個城市靠海,如表6所示,根據2017年的海洋水質監測情況,北海的大風江入???、南流江入海口,欽州的茅嶺江入海口,防城港的西灣水質達標天數排在當年廣西所有監測點的末尾,三個市均有涉及,尤其是欽州市的茅嶺江入???,水質達標天數最低只有21.7%,遠遠低于其他監測點,水質堪憂。2017年北海的海草床生態系統已處于亞健康狀態,海草床退化趨勢難以扭轉,潿洲島平均造礁覆蓋率較以往有所下降,山口紅樹林幼苗數量有所減少,欽北防三市的旅游景區海面漂浮垃圾、海底垃圾和海灘垃圾有一定規模,海洋環境有待改善。

表6 2017年廣西海洋水質生態在線監測系統水質監測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心系廣西海洋經濟的發展,兩次親臨廣西,更是在2017年提出廣西向海經濟發展的主張,可見黨中央對廣西向海經濟的重視,廣西應當結合區位優勢,構建欽州-北部灣-防城港一體化差異發展,加強頂層設計,合理布局三所城市的海洋經濟產業發展,明確海洋經濟發展定位和目標。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向海經濟更好更快發展,需要完善相關制度法規,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廣西的碼頭數量遠低于國內其他沿海省份,除了天然條件優勢,廣西應該努力打造屬于自己的港口優勢,比如通關時間短、可堆放場地多、貨物流散速度快等。除了海上的港口,陸地的鐵路公路運輸也應該跟上,“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不無道理,只是廣西現在要關注的不僅僅是區內的路,還有區內與區外相聯通的路,只有便捷的交通才能讓人走進來、讓貨走出去。
廣西的教育展現出了非常濃厚的地域特色,一是自治區內職業院校的數目遠超本科院校的數目,二是區內人才流失非常嚴重,這樣造成的后果就是區內科技產業從事者數目少,很多人從事的職業與高科技無關,從事海洋科技者更是寥寥無幾。所以廣西應該在高校中和技術學校中大力引進海洋教育類課程,充分體現廣西靠海的地理優勢和特色,聘請專職或者兼職的海洋科技高知分子授課,注重實踐,與全國海洋科技機構充分合作,實現校企聯合培養,為廣西培養和引進更多的海洋人才和海洋科技人才。
廣西的海洋產業還停留在比較傳統的產業發展上,比如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等,但對于海洋生物醫藥業等新興科技產業尚未形成一定的規模。由于廣西地處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區,雨水條件充沛、陽光充足,這樣天然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合植物生長,物種多樣性十分豐富,也是很多世界瀕危物種的故鄉,在此背景下,廣西的醫藥在全國也比較出名,比如桂林西瓜霜、龜苓膏等享譽海內外,所以廣西在海洋生物醫藥產業上也應挖掘自己獨特的優勢,在政府和企業的攜手合作下,廣西在該領域也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此外,廣西對于生態環境不應該僅僅重視保護現有的資源,更要在現有的資源中謀求更好的發展,實現保護和發展并舉。
生態文明建設是近些年來的熱詞,實則反映了中國生態建設刻不容緩,海洋生態環境也是如此。廣西的海洋產業依托的是廣西傳統產業,傳統產業的一個特點就是其嚴重依賴于天然和自然資源,在此我們更要居安思危,做好長遠發展戰略和謀劃,如若不加以好好保護,在現在海洋科技還不成規模情況下,海洋生態環境的退化會對廣西現有的海洋經濟產生重創。海洋生態文明是一個復雜的體系,沒有經濟的生態文明難以形成真正的生態文明,沒有生態文明的經濟無法長久,生態文明建設應該與經濟同時抓起,另外不同時期有所側重才是促進向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道。
與東盟陸海相接壤是廣西的地理位置的特色之一,與東盟共發展是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東盟與廣西有相似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東盟國家也有某些產業做得比較好的,廣西可以學習這些國家的優勢產業,建立產業合作園和文化交流中心,爭取取長補短,另外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幫助東盟別的國家從而實現共同成長,加固友誼。再者,廣西不應該把目光僅僅放在東盟,為尋求更高水平的發展應該將自己的最終市場定位在發達國家,以此提升自己的海洋科技水平、增強自己的海洋人才儲備,在東盟國家和其他發達國家及中國發達省份吸取了比較好的發展經驗并且將經驗付諸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則可以放開膽子進一步擴大開放,向世界發達國家出口屬于自己特色的農產品和含有獨特科技優勢的科技產品,走出國門,亮起屬于廣西獨有的標牌,促進海洋經濟的高質發展,讓廣西真正成為一個依托向海經濟茁壯發展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