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儺面具,是毛南族與“神靈”溝通的“密鑰”(圖源:新華社)
“儺”(nuó),源自中國原始宗教信仰的產物,是先民祈福納吉的一種古老儀式。不過,如今的“儺”早已失去了原始的含義,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習俗浸潤在儺面具、儺舞、儺戲之中,成為中國最為流行的古老文化之一。
在廣西九萬大山深處的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至今仍保存著這最古老、最神秘的儺文化。而儺面具,作為儺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和載體,蘊含了毛南族上百年的民俗文化、生命意識和審美取向,并在當代不斷煥發出更為迷人和深邃的魅力。

■“肥套”,是毛南族人向“神靈”還愿的重要儀式
儺面具,與毛南族儺文化中一個神秘的儀式密不可分。
這一儀式,是一場人與“神”的隱秘契約。千百年來,古老的誓言以一種令人敬畏的儀式,代代相傳,滲透進每一個毛南族人的文化基因,歲月更迭,孕育出了獨特而神秘的毛南族儺文化—“肥套”。
“肥套”,是毛南語的音譯,意為“做還愿”,是一種盛行于明清之際的古老還愿儀式,集毛南族口頭文學、山歌、戲劇、舞蹈、音樂等豐富的藝術元素為一身。
那為何要舉行“肥套”儀式呢?要了解答案,得先從毛南族的一個古老傳說講起。
相傳,一個叫仲定的毛南族孤兒,由于家境貧寒,一直沒有成家。后來,他向萬歲娘娘(毛南族人傳說中掌管生育的“神”)許愿,希望可以娶妻生子,而萬歲娘娘也被其誠意打動,便滿足了他的心愿。
但仲定卻知恩不報,這令萬歲娘娘大為不悅,不久便把他的兒女全都帶走。傷心的仲定后悔不已,遂補做了還愿儀式,這才讓孩子們回到了家。
雖為傳說,但卻對毛南族人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從那以后,為了表達對“神靈”的敬畏,毛南族人便把“肥套”視為自己與“神”的古老契約,一直恪守至今。每位許下愿望的毛南族人,都會在愿望成真后,通過“肥套”來感謝“神靈”的恩典。
“肥套”至今已有300 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還愿流程。“肥套”一般是以家庭為單位舉行,會邀請當地的師公(又稱三元公)來主持。在儀式前,師公換袍穿衣,戴上儺面具,從這一刻起,師公便開始扮演“神”的角色,以“神”之名為人還愿。
而儺面具,則是毛南族“肥套”的靈魂所在。不論是跳儺舞、演儺戲,或是展儺技,師公都會戴著各式各樣的儺面具來進行表演。演出的內容也與面具代表的人物息息相關,多為毛南族的民間故事與神話傳說,既幽默有趣,又飽含生活氣息。
另外,由于“肥套”在當地人眼中是一件大喜事,所以整個場面都十分輕松熱鬧。觀眾可以隨意聊天插話,或者與表演者逗趣,而在這如此歡快的氛圍里,毛南族人也產生了豐富的情感、文化交流,迸發出更為豐富的藝術靈感。
有人把“肥套”譽為毛南族文化的“活化石”,因其幾乎涵蓋了毛南族所有的民俗文化。如今,“肥套”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會在每年毛南族分龍節(毛南族祈神保佑豐收的傳統節日)時上演。
節日上,人們齊戴儺面具,與“神”共舞,在舞蹈的演繹之下,“神靈”的面容愈加生動傳神,這不僅映射出毛南族人獨特的藝術塑造力,更表達了其對“神靈”的尊重、對生命的敬仰。
儺面具是毛南族“神靈”的代表,用材和刻法都頗有講究,不可任由人隨心所欲亂刻。
儺面具制作的第一步便是選材。恩木,是雕刻毛南族儺面具的主要原材料。這種木頭質地輕軟,易于雕刻和佩戴,同時不易開裂變形和不易被蟲蛀的特性也使它更適于保存。因其制作材料主要是木材,所以毛南族儺面具在當地被稱為“木面”。
毛南族儺面具一般高30 厘米,寬20 厘米,均由師公純手工雕刻而成。制作過程包括斧鑿、剖滑、劃線、雕刻、打磨、上色、風干7 個步驟,歷經二十多道工序,花費一星期左右才能完成。師公仔細打磨制作好的面具,以手為尺,以眼量木,步步工序,全憑感覺,所有方法皆在心中。

■三界公爺是最受崇敬的一位善神
儺面具所雕刻的都是“神靈”的面相,共有三十六“神”,七十二相。由于毛南族視“肥套”為人“神”同樂的喜事,所以儺面具雖有善、兇、文、丑之分,但絕大多數都是長耳及肩的福相。長耳帶有福、壽的美好象征,令面具人物看起來和善、慈祥,并減少木雕面具的銳氣,構成了毛南族儺面具區別于其他民族儺面具的關鍵特征。
常見于儺面具的“神靈”有善神、文神、兇神。如三界公爺、萬歲娘娘、花林仙官、瑤王等屬于善神,主要負責保護毛南族人,其中三界公爺是最受崇敬的一位善神;文神主要是三光、三元兩位,他們會救民于水火,助人紓困解難;而雷王、蒙官等則是先民敬畏的兇神,這類面具雖一眼看去會覺怒兇威嚴,但實則是代表了善與美,反映出了儺面具積極正向的基調。
除了雕刻“神靈”外,儺面具也不乏一些世俗人物的形象。如土地、和尚、丫鬟、老母、小童、差官等世俗人物都被刻成了面具,在“肥套”中起到詼諧逗趣、插科打諢的作用。相較于神靈,世俗人物更顯真實,而溫和的面相也透露出濃厚的世俗色彩和人情趣味。
另外,同一儺面角色在神態和造型上也有所差別。例如,同為太師六官面具,有些師公為了突出他的官相和正面形象,會用白色作底色。而有些為了突出他的勇猛,則使用了紅色。
逼真傳神,技藝精湛的儺面具,涂抹著細膩濃厚的民族色彩,刻下了毛南族人民與“神”千百年來共生的印記,讓文化信仰更為堅定,也讓民族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儺舞,是分龍節上的重要節目

■色彩是儺面具的點睛之筆,能讓“神靈”的面容更加生動(圖源:新華社)

■毛南族人穿戴儺面具,表演儺面舞,以此來表達對“神靈”的敬意
儺面具雕刻復雜,雕刻人員稀少,因其神秘性、民族性和唯一性,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
但透過神秘的儺面具,我們還能窺探到其背后所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首先便是對自然的崇拜。在毛南族人民心中,對自然的崇敬是他們的文化烙印。他們認為萬物皆有靈,因此佩戴儺面具,表演儺戲和跳儺舞正是為了感謝自然界“神靈”的庇佑。
其次,毛南族人還把對自然崇敬遷移到物化的“神”上,以寄托自己的希望。例如為了表達對灶王的崇敬,人們會用面具“神”化灶火,把灶王的帽子刻成火云,象征著保護人間煙火。
如今,體現著毛南族人民智慧與美好愿望的儺面具,漸漸走出了毛南之鄉,或是變成公共藝術品,或是進入收藏家手中,或是被帶入博物館,又或是成為觀瞻欣賞的展品,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眼前。
氤氳著古老深邃氣息的儺面具,印入了每位當地人心中,沉淀在了每個人的血液里,成為毛南族的獨特“一面”。而他們也緊握著這把勾連人與“神”的“密鑰”,不斷啟封著毛南族文化中那些鮮為人知的神秘。
(除特別標注外,本篇圖源:環江縣委宣傳部)
TIPS 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坐落于廣西西北部與貴州交界處,是中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據統計,有65%以上的毛南族人在環江縣居住,少部分毛南族人分布于貴州的平塘縣等地,呈大聚居、小分散之勢。由于環江縣多為喀斯特地貌,交通不便,因此毛南族至今保留著樸實的民風、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
毛南族保存著古老神秘的儺文化,“肥套”作為其重要的民俗活動,于2006 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而木雕技藝則于2012年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