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衛國

古語有從來佳茗似佳人,在古代喜歡品茗的多是風流儒雅的讀書人,讀書人想象力豐富,故能將茶和佳人聯想在一起。
喝茶先觀其色,再品其味,入口的并不僅僅是澀澀的茶湯,更多的是一種心境。如今茶道廣泛普及,各種品相的茶具茶器繚亂了人的眼睛。茶臺上各種茶杯茶具,色澤鮮亮,樣式考究。調茶師站在一旁,未出手時也是尋常中的平凡,一旦出手那一身本領令人咂舌,一把茶壺在胸前身后,上下翻飛,壺嘴兒足有一米長,突然間調茶師一側身,茶水從壺嘴噴射而出穩穩地注入你面前的茶杯,你定睛觀瞧,此時壺嘴兒距離你面前的茶杯尚有一大段距離。
工夫茶講究一個慢字,備器、凈手、溫壺、洗杯……據說僅程序就有二十一道,既講究沖沏的技法,又需要品飲的功夫。而我備課教書的日子自然消受不了這個慢字,我上完兩節課早已口干舌燥,哪里還有許多講究,在辦公室沖一杯熱茶已是莫大的享受了。
茶清淡宜靜,酒濃烈宜喧。好友喝茶應該選一間精致的雅室,在慢時光中坐看杯底的茶葉舒卷。若是喝酒,我則更喜歡鬧市的小酒館,有煙火俗世的喧鬧。說喝茶是慢時光,也不盡然,知心朋友坐下來,無論喝酒還是喝茶,時間都過得飛快。有時候時間溜走得快,并不是天上的太陽加快了腳步,用日出日落來衡量時間的話,一天的時間是恒定的,而用心境來衡量,時間行走的速度就真不一樣了。
茶道雖然高雅,并非人人都有福消受。茶入口是苦澀的,喝完以后才能慢慢品出茶的甘醇,我以前不喜歡喝茶,只喜歡喝酒。那個時候就有朋友給我講飲茶的好處,因為我不識茶所以總是笑而不語。
我記得《近世叢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山僧嗜茶,有一個樵夫問:“茶有什么好處,大師如此喜愛?”和尚說:“一可以健胃消食,二可以提神止睡,三可以讓人清心寡欲。”樵夫聽完說:“我拼命砍柴,勉強維持三餐,健胃消食促我饑餓。我每日起早貪黑,只有晚上幾個時辰酣眠,飲茶止人瞌睡,生活還有什么樂趣?我有妻子,能和我守著窮苦日子,是因為有夫妻之樂,喝茶能清心寡欲,只怕我老婆早跟人跑了。此三者,皆非小人之利,請辭。”
魯迅曾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如此說來,我以前確實不懂得享受這清福。世間的事都講一個緣分,諸如喝茶這樣生活瑣事也是一樣。有一年和項老師同處一個辦公室,他特別喜歡喝茶,在他的帶動下我慢慢地也喜歡上了茶。
有時候我坐在辦公室望著杯中漂浮的茶葉浮想聯翩。人生也似這杯底的葉沉沉浮浮。茶葉在杯底舒卷自如,可能早已忘記了茶樹上曾經的綠意流年,杯中漂浮的茶葉提醒我放下俗世的執念。茶入口總帶有那么一絲苦澀,它需要細細地品,越到后面越能體會到它的香醇。從品茶中來品味人生的或許是有慧根的脫俗之人,即使沒有慧根常喝茶也可以恬淡一個人的心境。
喝茶的人在茶臺前坐下來,看著茶葉漸漸舒展開來,細品一口清涼的茶湯,心底瞬間生出些許清涼。正所謂“半盞清茶,觀浮沉人生;一顆靜心,看清涼世界”。
茶類隱,酒類俠。酒常常是越喝越豪氣,喝到最后已經品不出酒味兒了,且來者不拒,此時早就把酒當水喝了,第二天睡醒后,前一天晚上的事情都恍若隔世,究竟喝了多少,在哪里住了一晚都記不清了。而喝茶可以提神養性,茶越喝精神越清爽。葛兆光在《茶禪閑話》一文中說得甚好,“品茶又須有閑,閑則靜,靜則定,對清茗而遐思,啜茶汁而神清,于是心底漸生出一種悠然自樂的恬怡之情。”
選一個節假日到一個雅致的茶室去吃茶,茶杯端起,窗外的時光就跟著放慢了腳步,室內的乾坤在茶壺中變得宏闊渺遠,于是世間煩惱和人生苦樂,都在清涼的茶湯中稀釋淡化并逐漸隱于無形。當你從茶室走出時,齒頰間只剩下清淡的茶香,心胸間也早已種下了清幽淡雅的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