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平
當代中國,農民仍是社會結構的基礎,中國農民的現代化進程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整體的現代化進程,中國農民的政治社會化效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整體的政治社會化效度。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上,農民政治問題必然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問題,農民政治文化研究必然成為政治學領域的焦點議題。2021年12月,李俊教授的著作《當代中國農民政治社會化變遷及績效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該著作客觀、全面、系統呈現了中國農民政治社會化的全貌和愿景,是一部有溫度、有深度、有精度、有高度的農民政治文化研究精品力作。
細讀本書,倍感此書是一部“有溫度”的學術佳作。這種“溫度”不僅體現在對研究領域的關心上,還體現在對鄉村振興的關懷上,更體現在對國家發展的關切上。一是對研究領域的關心。近年來,已有少數學者將農民政治社會化作為研究對象,但其研究視角仍囿于農民政治社會化基礎理論的探討,對農民政治社會化的現實樣態仍涉獵較少。本書聚焦于農民群體政治社會化,深入探究并立體呈現了當代中國農民政治社會化的面相及發展,為新發展階段農村政治文化建設找到了突破口。二是對鄉村振興的關懷。著者用深邃的學術目光洞察農民眼中的政治世界。這個世界不僅自上而下地演繹著政治文化如何在農村傳播及如何轉化成促進鄉村振興的動力,還自下而上地演繹著農民個體的心理變化及如何推動個體身份從“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轉變過程。這些恰是新時代農民政治社會化需要回應的重大理論問題,本書為鄉村振興背景下提升農民政治社會化績效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三是對國家發展的關切。農村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農民政治社會化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培養農民現代意識、增進農民國家認同,是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本書正是對當下如何提高農民政治社會化水平、促進國家發展的系統回應。總的來看,本書聚焦現實問題、服務國家發展、引領學術前沿,將家國情懷、人文素養與科研精神融于一體,不愧為一部“有溫度”的著作。
著者從闡釋關于農民政治社會化研究動態、歷史演變和發展邏輯的基礎理論到進行關于政治心理和政治行為的實證分析,再到研究城鎮化和鄉村振興背景下績效測評體系構建和系統性對策輸出的拓展理論,將研究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作為將政治文化滲透、傳播、內化于農民內心的過程,農民政治社會化研究肩負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使命,這使得農民政治社會化在當下具有重要研究價值。著者立足時代并將之引領貫穿于研究全過程,不僅在厘清農民政治社會化本質特征和內在邏輯的基礎上對城鎮化視閾下農民政治社會化的績效進行多維度測評分析,還就鄉村振興與農民政治社會化的系統互動進行探討,歸納和提煉了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視閾下農民政治社會化的內在邏輯和發展路徑。在理論視角上,本書突破了以往研究從單一視角審視農民政治社會化的局限,將農民政治社會化視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指出其“既有歷史的延續性,也有現實的變動性;既有國家的建構性,也有農民的自主性;既有績效評價的效率性,更有績效評價的價值性”。
基于上述時代使命和理論視角,本書從歷史、現實和未來三個維度分別探討了農民政治社會化變遷的結構功能、影響因素、內外機理、發展趨勢和路徑策略,突破了以往農民政治社會化研究多關注單個時期而較少關注跨時段變遷邏輯、運轉機理和影響因素的單向性研究的局限。同時,本書還創造性揭示了農民政治社會化的變遷特征,指出農民政治社會化變遷遵循著“從局部走向全局、從單向度走向多向度、從控制走向治理的演化趨勢,實現了從臣民到公民、齟齬到認同、傳統到現代的社會化目標轉變”,以及這種變遷“遵循著國家政策形塑農民政治意識、政治環境規制農民政治行為、政治實踐培育農民政治技能、國家效能提升農民政治情感”的內在邏輯,體現出著者在實踐論指導下促進農民全面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問題意識和歷史觀指導下推進農民政治社會化研究的創新思維。整體來看,本書集理論積淀深厚、問題分析深入、思想觀點深遠于一體,不愧為一部“有深度”的著作。
在研究方法上,本書遵循文獻梳理、實證調查、理論研究的邏輯進路展開對農民政治社會化的系統研究,根據不同板塊研究特征選取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法,以科學、嚴謹的方法和數據分析保證研究結論的說服力和有效性。與此同時,本書將定性和定量方法結合運用,對當前較少運用定量方法的農民政治文化研究具有較強啟迪性,為未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框架,也確保了研究結論的效度。比如,該書第一章至第三章運用文獻研究法梳理了20世紀末至今農民政治社會化理論發展的研究動態,厘清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農民政治社會化的變遷歷程及發展邏輯。第四章至第七章運用實證研究法對城鎮化背景下農民政治社會化的樣態特征、運轉機理、影響因素、績效測評和發展趨勢等進行了客觀分析。運用實證研究法進行大數據收集和分析是該書的一大顯著特點。著者帶領研究團隊調研了全國東、中、西部14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獲取了大量第一手問卷調查資料和豐富的原始口述史材料,同時運用量化分析方法對所獲取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驗證影響農民政治社會化各個變量間的相關關系,并建構城鎮化背景下農民政治社會化的績效測評體系。第八章運用系統分析法審視農民政治社會化與鄉村振興的互動,用系統論全面深入地研究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民政治社會化的系統意蘊、運行流程、系統性特征、績效提升路徑。總而言之,本書對方法的合理選用、對文獻的深度挖掘、對問卷的廣泛調取以及對數據的嚴謹分析,使數據獲取、分析判斷、指標體系和策略輸出均具有很強的精準度和可信度,不失為一部“有精度”的著作。
理論貢獻是學術研究的價值所在。本書對當代中國農民政治世界的研究在研究范式、研究內容和研究向度等諸多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一是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框架。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以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為時空場域,以“形成特定的‘政治人’是政治社會化的價值取向與‘政治人’的形塑具有雙維度和二重性”為理論前提,構建起政治知識、政治心理和政治參與相互間及外部變量介入下的一系列政治社會化理論模型,為解釋中國情境下農民政治社會化問題提供了具有詮釋力和說服力的分析框架,為學術界提供了一種新的農民政治社會化研究范式。二是豐富了農民政治社會化研究內容。著者從靜態與動態、歷史與現實、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視角對農民政治社會化展開了立體式研究,既宏觀審視、總結了農民政治社會化研究動態、歷史演變和發展邏輯,又微觀考察、分析了農民政治心理和政治行為的現實樣態及測評以及“兩個大局”、“兩個一百年”疊加時期農民政治社會化之發展脈絡、發展趨勢和應對策略。理論與實務的有機結合和層層推進,拓展了農民政治社會化的研究視野和研究內容,對彌補農民政治社會化研究的不足、優化提升農民政治社會化水平和促進農村社區精細化治理具有重要意義。三是推動了農民政治社會化研究向度的轉型。本書既集合了以往研究之精華,又構架了未來研究之框架,通過全面把握過去研究之特點、亮點與薄弱點,著力解析農民政治社會化的現實樣態,并摸索總結農民政治社會化的變遷規律、特點與提升路徑,推動了農民政治社會化研究從理論性向實踐性、價值性向操作性、規范研究向規范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發展轉型。研究視角、研究內容和研究向度的著力創新,使得本書具有相當的理論價值,不失為一部“有高度”的佳作。
當然,本書也還存在一些有待繼續補充和完善之處。例如,外部變量介入下農民政治社會化運行機理是一個巨大復合系統內部多種要素之間以及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交互作用的復雜過程,這一過程究竟蘊涵著什么樣的內外互動機理和基本運行規律,除了對一定經驗材料的概括、提煉之外,尚需更為系統、深入的理論論證。又例如,在當前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政治社會化又面臨著什么樣的困難和障礙,應當通過哪些可行路徑去化解難題,從而提升基層治理績效和治理能力,推進鄉村振興宏偉戰略目標的實現,這也是需要作者繼續深入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內容。然瑕不掩瑜,總體而言,本書視野新穎、內容翔實、方法得當、結論有效,既做到了溯源歷史、關注現實和展望未來,又實現了現實性與理論性、科學性和前瞻性、系統性和針對性的統一,稱得上是一部兼具溫度、深度、精度、高度的農民政治文化研究的創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