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津 王定軍
為深入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法》,督促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揚州市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監督局近期梳理了一些典型執法案例。從2022年1期開始,“以案釋法”欄目將根據內容和主題連載揚州市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監督局的典型執法案例。
行政機關:揚州市應急管理局
行政相對人:某石化有限公司
事由:儲存危險物品(油品)未建立專門安全管理制度且未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
2021 年6 月30 日,揚州市應急管理局監察執法人員采取“四不兩直”方式對某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石化公司”)進行執法檢查,發現石化公司存在儲存危險物品(油品,經檢測閃點(閉口)為63 ℃)未建立專門安全管理制度且未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的安全隱患。
揚州市應急管理局依法制作了《現場檢查記錄》、下達了《責令限期整改指令書》,并于2021 年7 月3 日進行立案調查。
根據現場檢查記錄、責令限期整改指令書、現場照片、詢問筆錄、勘驗筆錄、抽樣取證憑證、鑒定委托書、檢驗檢測報告、油品出庫單, 以及GB 50016—2014《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2018 年版)》、GB 12268—2012《危險貨物品名表》和GB 30000.7—2013《化學品分類和標簽規范 第7 部分:易燃液體》等標準,可認定該石化公司儲存危險物品(油品)未建立專門安全管理制度且未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上述行為違反了《安全生產法》(2014版)第三十六條[現《安全生產法》(修正案)第三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依據《安全生產法》(2014 版)第九十八條[現《安全生產法》(修正案)第一百零一條]第(一)項的規定,結合《江蘇省安全生產行政處罰自由裁量適用細則》,該違法行為適用處罰檔次為二檔:生產、經營、運輸、儲存、使用危險物品或者處置廢棄危險物品,未建立專門安全管理制度且未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的,裁量幅度為二檔:責令限期改正,處5 萬元以上10 萬元以下的罰款。
鑒于該石化公司對違法行為的認識到位、積極組織整改措施,符合2 項減輕裁量因子,根據裁量值計算公式,核減系數為0.5,經計算罰款人民幣75 000 元。
本案的違法行為是企業儲存危險物品未建立專門安全管理制度且未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
執法人員對該油品進行抽樣檢測,《檢驗檢測報告》確定該油品閃點(閉口)為63 ℃。依據GB 12268—2012《危險貨物品名表》和GB 30000.7—2013《化學品分類和標簽規范 第7 部分:易燃液體》“閃點不大于93 ℃的液體為易燃液體,屬于危險物品”,可認定石化公司儲存的油品為危險物品。
通過現場檢查和調查詢問,證明該石化公司未建立專門的危險物品安全管理制度。
通過現場勘驗,證明該石化公司臨時儲油點共有1 只儲油罐、1 只集裝箱(內含1 只儲油罐),存有油品約30 t,整個儲油點無消防器材、油罐周邊無防火堤、油罐未進行防雷接地等標準規范規定的安全措施。
GB 50016—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2018 年版)》表3.1.3 中規定:“閃點不小于60 ℃的液體屬于丙類液體。”4.2.5 規定:“甲、乙、丙類液體的地上式、半地下式儲罐或儲罐組,其四周應設置不燃性防火堤。”8.1.4規定:“甲、乙、丙類液體儲罐(區)內的儲罐應設置移動水槍或固定水冷卻設施。”8.1.10 規定:“廠房、倉庫、儲罐(區)和堆場,應設置滅火器。”GB 50156—2021《汽車加油加氣加氫站技術標準》中11.2.1 規定:“鋼制油罐、LPG 儲罐、LNG 儲罐和CNG 儲氣瓶(組)必須進行防雷接地,接地點不應少于兩處。”
在調查過程中執法人員發現,該石化公司領有外省頒發的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證明該石化公司主要負責人通過了相關考核,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危險化學品有一定的認識,知道該油品不屬于危險化學品管理范疇。而該油品一直作為工程機械燃料油銷售,石化公司主要負責人也了解該油品的危險性,但在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中還是抱有僥幸心理,缺乏對危險物品的安全管理,缺少對國家規范和標準的了解。石化公司的上述行為,會給周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企業的主要負責人要堅決履行主體責任,積極學習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并認真落實,依法依規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危險物品具有較大的危險性,需要從各個環節對危險物品實行規范管理,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危險物品發生事故的概率,確保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活動能夠安全、有序的開展。
《安全生產法》(2014 版)第三十六條[現《安全生產法》(修正案)第三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生產、經營、運輸、儲存、使用危險物品或者處置廢棄危險物品,必須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建立專門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接受有關主管部門依法實施的監督管理。”
一是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等各項活動涉及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較多,這些規定都是建立在血的教訓上的,因此嚴格按照這些規定開展經營活動是避免企業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的基本條件。
二是建立專門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是法律、法規和標準在生產經營單位管理中的體現,能將國家有關規定結合實際具體化。國家要求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單位必須建立專門的安全管理制度。比如本案中的石化公司,按照有關規定,應當建立油品安全管理制度、事故隱患排查制度、崗位安全責任制、裝卸油品的操作規程、制定崗位應急處置卡、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設置專職安全員或者設置安全管理機構等。安全管理制度不能只是一紙空文,重在執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降低事故發生的風險。
三是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由于危險物品的生產到處置廢棄的各環節都具有較大的危險性,一旦發生事故,將會對國家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害,因此需要生產經營單位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比如,儲存易燃液體,應當在儲存場所設置防止液體流散的設施;應當儲存在干燥、易于通風、密閉和避光的場所,并應安裝避雷裝置;儲存場所應當安裝可燃氣體檢測報警裝置;應儲存在避免陽光直射、遠離火源、熱源、電源及產生火花的環境;庫房內要設置溫濕度表,并按規定時間進行觀測記錄,嚴格控制并保持庫內溫濕度;堆垛間距和垛高要符合標準規定;不得與禁忌物混合存儲等。這就要求企業充分了解儲存的危險物品的種類和危險特性,掌握相關標準規范的要求,在作業場所設置相應的監測、監控、通風、防曬、調溫、防火、滅火、防爆、泄壓、防毒、中和、防潮、防雷、防靜電、防腐、防泄漏以及防護圍堤或者隔離操作等安全設施、設備,并在其作業場所和安全設施設備上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這些措施能夠有效降低危險物品生產經營活動風險,避免事故的發生。
四是如果該違法行為在2021 年9 月1 日后被發現,該石化公司主要負責人還違反了《安全生產法》(修正案)第二十一條對主要負責人履行七項職責的相關規定,依據《安全生產法》(修正案)第九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應對石化公司主要負責人進行行政處罰。(本文作者單位系揚州市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監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