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吳震寰
◎文/王華祥 世賓 皮道堅 王林 魯虹
吳震寰的大國畫概念,其核心是中國文脈精神和文化傳統:重胸懷抱負和畫外之思與技外之功。反對大處無追求,小處無筆墨。鄙視狹隘的水墨觀念和一味地跟著西方跑。其策略和路徑是:不拘于宣紙筆墨人物花鳥,可以是油彩畫布,可以是任何材料,要的是中國精神和世界衣服。要做西方人看得懂的“大國畫”。要讓中國傳統融入世界,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要做一種整體的,能夠涵蓋中國與世界的大國畫。
吳震寰的畫并不包涵社會層面的批判,或者心理層面的戲劇化,而是一種文化理想和生命激情的結合,并把兩者融入到個體生命的呼吸中的自由表達。他繪畫中的書寫和涂抹,涂、劃、切、點無不帶著身體的律動和生命價值的體現,即是說,在濃重的涂抹和粗獷的勾勒中,以及在對象的塑造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吳震寰飛揚的情思和凝重的思想;身體的呼吸和律動。這可以理解成吳震寰對西方表現主義的學習、挪用,向中國文化、中國立場的回歸;這一轉變,可看作一個中國藝術家的徹底轉型,一個由西方藝術表現手法和審美趣味滋養、培育起來的中國藝術家,已徹底轉變為由中國文化和智慧充盈起來的藝術家。
《駿骨圖》和《提燈者》系列雖然有著強烈的表現主義風格,但它們呈現出來的,卻并非是西方表現主義繪畫中常見的恐慌、掙扎、撕裂與痛苦,而是一種屬于吳震寰個人的、并在我們的時代被不斷召喚的健康、強勁有活力的生命精神。那是一種通過現代性反思后從個體生命的自信中升華起來的生命態度,它呼應著來自大地深處的饋贈。這種來自大自然饋贈的力量感,在西方的古典時期和中國的先秦、兩漢直至盛唐時期的文藝中,都可以感受得到。吳震寰仿佛久久地眷戀著這種人與大地的精神感應。但吳震寰真正走向成熟和確定的個人風格出現在2008年之后,從那時起,他的主體視角從西方轉向了東方,即是說,他的藝術創作已經由借用西方的評判標準、抒寫資源和語言方法轉向了具有東方本體意義的表達。
吳震寰的作品中既可看到西方極簡主義、表現主義的元素,也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書法的元素,甚至還涵括了原始主義元素在里面。同時,在他作品中,還具有一種對瞬間以及偶發性事物的及時把握。
:吳震寰的作品與傳統的文人畫有密切的聯系。他將傳統意義上的梅、蘭、竹、菊等元素進行解構,再創作。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中,他踐行著把中國元素當代化,把西方當代元素中國化。
中國畫作品選紙本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