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朱明明 2536195187@qq.com
秋天里,吸引我們目光的植物很多,但每到重陽佳節,我們都不免想起那一枝茱萸——它插在登高雅士的發間,掛在思鄉游子的心頭,在詩句里散發著濃烈的芳香。親愛的同學,如果你對茱萸還不那么熟悉,那么就隨初初一起去杜甫的詩中,仔細地看一看它吧!


茱萸(山茱萸)
科屬:山茱萸科,山茱萸屬。
形態特征:落葉喬木或灌木,高不超過10米;枝葉常對生,葉片有香氣;開傘形小黃花,果實成熟后呈紅色橢圓形,可以入藥;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用途:果實供藥用,稱為萸肉,又稱棗皮;植株可用于園林綠化。
九日藍田崔氏莊
[唐]杜 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第三年的重陽節拜訪一位崔姓友人,與他把酒言歡之際所寫的感懷詩。當時杜甫已經年近五旬,以古人的平均壽命而言,完全可以自稱“老去”,所以詩中不時流露出年老體衰的哀愁。縱使老友聚會、豪飲美酒能暫時令他忘卻煩惱,但酒酣沉醉之時遙望藍水、玉山,自然永恒與人生短暫的無可調和,還是讓杜甫心頭郁結。他不由得低頭盯著身邊的茱萸仔細觀看,看似漫不經心地問了友人一個問題:“如今天下大亂,不知道明年的今日,我們還能不能安然重聚呢?”表面上寫茱萸,言下之意則關乎人情,寫得很妙。中唐詩人劉禹錫甚至認為,本詩的尾聯是有史以來詠茱萸的詩歌中最優秀的一句。
古人認為茱萸可以辟邪,所以常在重陽節前后摘取茱萸枝葉,插在頭發間或帶在身上,也就是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描寫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場景。這種民俗行為起源于東漢時期,據《續齊諧記》記載,當時有個術士叫費長房,善于占卜禍福。有一天,他突然對徒弟桓景說:“今年九月九日你家里要遭災,趕緊回家去吧!如果你想避免災禍,就做幾個紅布袋,在里面放滿茱萸,把袋子系在胳膊上,然后帶著家人爬到山頂去,喝下菊花泡的酒,這場禍事就可以免除了。”桓景照師父的話去做,果然家人安然無恙,而家里的牲畜都死掉了。此后,民間就認為佩戴茱萸能夠躲災避禍,形成了在重陽節佩茱萸的習俗。后來,人們也用茱萸來泡酒喝。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京城的民眾到了九月會“飲新酒,泛萸,簪菊”,“泛萸”指的是把茱萸果子放到酒杯里浸泡,然后飲用。

石潤宏,文學博士,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教研室教師,主要著作有《古詩詞里的動物植物》等。
主持人